據參考消息網1月5日援引法國《回聲報》報導,近日,法國首次正式拒絕美國特萊丁公司收購法國公司。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美國財政部頒布了《外國投資風險審查現代化法案》,重點審查來自中國的資本,這次法國使用了同樣的套路,打壓美國企業。有網友犀利地指出,美國這一支"迴旋鏢",最終還是害苦了自己。
美國路孚特公司指出,從2008-2020年,美國企業在法國的投入的資金超過1105億美元,遠超其他國家。過去,即使法國頒布最嚴厲的管制措施下,都沒有禁止美國電氣公司,進入法國能源領域。而現在,法國將美國公司拒之門外,代表著與過去"決裂"。
美媒指出,特萊丁公司在法國有800多名員工,也是得到法國承認的供貨商。因此,這不僅是一起收購失敗的商業行為,而是法國落實控制外資的新舉措,法國在保護其戰略利益時,徹底的改變了方向。
法國政府從一年前,就開始對買家作出評估,決定否決這項收購案。對於馬克龍政府這一舉動,國內輿論普遍呈現支持的態度。法國戰略領域專家迪佩拉表示,在美國權力交接的關鍵時刻,法國證明政府機構能呈現了一種公正、不偏袒的方式。
美國世達律師事務所合伙人比納表示,此後,外國買家在投資的時候,必須要考慮政治風險,收購隨時會被否決,即使到了談判的最後階段。
美國此次收購失敗,不少美企感到"委屈",事實上,美國的外資審查規定,有過之而無不及。據中國新聞網報導,根據美國法律規定,所有的外國投資只要涉及關鍵技術、關鍵設施、美國公民數據等領域,都要接受美國政府嚴格的審查。此外,所有投資者佔據美國公司股份25%以上,都需要主動申報。
隨後,歐洲也緊隨其後,歐洲議會通過了一項安全審查法案,加強了外資審查。專家指出,美國、歐洲加強了對外資的審查,看似對所有的國家一視同仁,但對中國的針對性很強,在未來,中國海外投資將面臨更大的壓力。
中國經濟研究院專家陳東琪表示,中國應該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吸引優秀人才,加速對接國內外的市場,只要能夠提升自身的技術實力,就不必畏懼投資保護主義。
事實上,早在法國拒絕美資收購案之前,美國就因為航空補貼之爭,毫不留情地對法國下手了。12月30日,川普宣布對法國和德國的飛機製造零部件、葡萄酒等產品加徵關稅。值得注意的是,同日,中國和歐盟籤署了《中歐全面投資協定》。
專家指出,世界正在按照多極化的趨勢發展,美國頻對別國作出貿易制裁,只能導致其失去國際上的聲譽,加劇美國霸權的衰落。
文/薏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