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洋過海落戶秦嶺腳下 南非白犀牛成「永久居民」

2021-01-15 中國日報網

白犀牛落戶秦嶺野生動物園 記者 黃亞平 攝

漂洋過海落戶秦嶺腳下

5隻南非白犀牛成西安「永久居民」

本報訊 (記者 黃亞平) 3月18日,經過一路長途跋涉,5隻南非白犀牛漂洋過海來到西安,在西安秦嶺野生動物園安家落戶。

當天下午2時30分,運載5隻白犀牛的大卡車剛剛駛進秦嶺野生動物園,立即把遊客們的目光全都吸引了過來,大家興奮地用手機拍照,錄視頻,發朋友圈。動物園不僅為白犀牛準備了最愛吃的苜蓿,還為它們舉辦了別開生面的「落戶」歡迎儀式,「頒發」了特別製作的動物「戶口本」,成為西安的「永久居民」,同時為一路護送犀牛來西安的南非友人贈送紀念品。

經過工作人員一個多小時的緊張忙碌,最終將5隻白犀牛全部放入了犀牛館,可愛的白犀牛一點都不感到陌生,吃著苜蓿,喝起水來,有兩隻鄰近的白犀牛還隔著圍欄相互蹭頭表示親暱 。

據工作人員介紹,5隻白犀牛從南非引進,為2雄3雌,年齡在4至5歲,是從小一起長大的「發小」,身體健康。白犀牛又名方吻犀、寬吻犀,體大威武,形態奇特。白犀牛是現存體型最大的犀牛,因此它們也被稱為「犀牛之王」。

另外,西安秦嶺野生動物園將在今年4月初啟動為5隻南非白犀牛徵名活動,希望廣大市民、遊客充分發揮想像力,為它們取上一個既好聽又有內涵的名字。

相關焦點

  • 南非白犀牛安家秦嶺 體重達3噸被稱「犀牛之王」
    西部網訊(陝西廣播電視臺《第一新聞》記者 王迪 吳瑞生)昨天(9月29日)晚上,一頭「重量級的貴賓」經過萬裡跋涉,從南非遠道而來,在秦嶺野生動物園安了家。
  • 實拍南非黑犀牛白犀牛為爭領地大打出手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英國《每日郵報》12月14日報導,南非東開普省一隻黑犀牛和一隻白犀牛為爭領地大打出手,導遊韋恩•霍沃斯(Wayne Howarth)錄下了這難得一遇的場景。白犀牛是現存體型最大的犀牛,體重可達3500千克,是除非洲象以外最重的陸地哺乳動物。
  • 7頭南非白犀牛啟程赴雲南普洱 擔負重建種群重任
    7頭南非白犀牛啟程赴雲南普洱 擔負重建種群重任 30日,雲南野生動物園的7頭南非白犀牛「坐」上卡車前往犀牛的原始棲息地普洱。屆時,它們將承擔起重建犀牛種群的重任。  雲南普洱太陽河(原菜陽河)流域曾經是犀牛廣泛分布的地區。然而,自1933年最後兩頭犀牛被捕殺以來,這片土地已經約80年沒有犀牛的蹤跡。  為了讓犀牛在雲南重現,普洱太陽河國家森林公園、雲南野生動物園啟動了「建立犀牛種群」的科研項目。
  • 又一隻北方白犀牛去世,現在全世界只剩下3隻
    東方IC 資料在2014年12月澎湃新聞關於Angalifu去世的報導中,曾對非洲白犀牛有過詳細的介紹。白犀牛的得名並非因為它白,事實上黑犀牛也不是黑色,兩者都是棕灰色的。據說南非早期的布爾人(荷裔南非人)稱它為「wijde」,荷蘭語中「寬」的意思,用來指代這種動物寬寬的嘴唇或是巨大的體型。
  • 拯救最後的北方白犀牛
    新華社記者 孫瑞博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由於過度獵殺,生活在蘇丹、中非等赤道以北非洲地區的北方白犀牛瀕臨滅絕。蘇丹,這頭北方白犀牛就是當時從蘇丹南部被捕獲的,後來一直收養在歐洲的一家動物園。4月17日,在肯亞奧爾佩傑塔自然保護區,雌性北方白犀牛「納金」(右)同一頭南方白犀牛「交流」。
  • 世界僅有兩頭雌性北方白犀牛 進行取卵手術
    白犀牛是全球最珍稀的瀕危動物之一,分為南方白犀牛和北方白犀牛兩個亞種。北方白犀牛是食草性犀牛物種,幾乎全部以短草為食。是現存體型最大犀牛,堪稱「犀牛之王」,也是世界十大稀有動物之首。北方雄性白犀牛的滅絕並非偶然,是人類長期盜獵的結果。地球上大部分物種的滅絕是自然行為與人類行為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人類行為是主要因素。當地時間8月18日,肯亞奧爾佩傑塔自然保護區的工作人員正在對全球僅存的兩頭雌性北方白犀牛進行取卵手術。
  • 秦嶺大熊貓科學公園正式落戶 概念性規劃已編制完成
    現在這個事有點風聲了,1月12日,秦嶺野生動物園與秦嶺大熊貓研究中心籤署了《秦嶺大熊貓科學公園建設合作意向》,將來,西安市民有機會不出家門看國寶了。1月12日,「新生秦嶺大熊貓寶寶雲慶生」活動在秦嶺大熊貓研究中心舉行。當天,陝西省林業局、省林業科學院,還有陝西省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陝西省樓觀臺國有生態實驗林場來了不少專家,為新生秦嶺大熊貓寶寶雲慶生。
  • 鄭州動物園引進兩頭白犀牛 皮糙肉厚打針用上鐵錘
    兩牛相見「分外眼紅」   昨天,鄭州市動物園的犀牛館裡,兩位貴賓——白犀牛都在安靜休養。   這是它們在鄭州的第二天,也是45天隔離期的開端。它倆身價共100萬元。母的四歲半,公的四歲。   作為陸地第二大的哺乳動物,成年白犀牛能長到兩三噸,體型僅次於大象。
  • 稀有白犀牛離世 全世界僅存四頭
    導語:捷克動物園31歲的雌性白犀牛之死,給北方白犀牛亞種又增添了一抹悲情色彩。 撰文:Maya Wei-Haas,國家地理 納比雷(Nabiré)是一頭31歲的北方白犀牛。周一,它在捷克共和國的Dvůr Králové動物園離世。本文中的照片均拍攝於它死前一周。
  • 南方白犀牛成「代孕媽媽」 助力北方白犀牛繁衍
    它體重1.7噸,大約7歲,2015年與其他5頭雌性南方白犀牛在聖地牙哥野生動物園安家。「維多利亞」是第一頭人工授精受孕成功的南方白犀牛。南方白犀牛孕期為16至18個月,如果「維多利亞」能懷足月,研究人員考慮由她充任「代孕媽媽」,將北方白犀牛胚胎植入她體內,幫助這一物種生育後代。
  • 秦嶺腳下的小溪,朱䴉、蒼鷺、白鷺、戴勝是這裡的常客
    陝西洋縣地處秦嶺腳下距離洋縣城區約五六公裡的地方,有一條源於秦嶺的小溪,是秦嶺向外散發的無數溪流中的一條,它或許有一個名字,或許根本就沒有。熬過了雨季,小溪裡那些或深或淺,或寬或窄的水域,成了涉禽飛鳥的最愛
  • 世上最後一頭雄性北方白犀牛去世,犀牛為什麼總這麼「倒黴」?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前些天,世界上最後一頭北方雄性白犀牛「蘇丹」因年邁體衰和感染不治,在肯亞被安樂死,結束了它多災多難的一生。現在,地球上只剩下兩隻雌性北方白犀牛了。圖/@人民日報新浪微博白犀牛真的是白色的?現存的非洲犀牛有黑犀牛和白犀牛兩種,很多望文生義的朋友會用膚色來分辨兩種犀牛,其實這是沒用的。白犀牛之所以叫做白犀牛,完全是一個誤會。
  • 中國首隻白犀牛「子二代」公開亮相
    中國首隻白犀牛「子二代」大壯與母親形影不離(韓希 攝)  國際在線廣東頻道消息(記者 韓希):經過近二十年的努力,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的白犀牛在廣東長隆野生動物世界已形成30多隻的大種群
  • 盤點各國貨幣上的動物:南非蘭特上的非洲五霸
    南非10蘭特正面的白犀牛   1   南非:紙幣上的「非洲五霸」   現今的南非紙幣一共有五種面值:10、20、50、100、200蘭特,分別表現了非洲最強大的五種動物,俗稱「非洲五霸」―――   10蘭特:白犀牛   20蘭特:非洲象   50蘭特:非洲獅   100蘭特:非洲水牛
  • 國內首隻白犀牛「子二代」在穗成功繁育
    中青在線訊(麥念萍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林潔)近日,在廣州誕生的首隻白犀牛已經升級為爸爸,長隆珍「犀」大家族再添「大壯丁」,國內首次突破性地成功繁育白犀牛「子二代」。目前,瀕危物種犀牛在廣州已形成30多隻的大種群。
  • 白犀牛聯合永輝超市,推出零售無人配送
    此次永輝超市和白犀牛的合作,是無人配送車第一次進入大型連鎖商超的配送體系,出現在周邊居民日常生活中。白犀牛無人配送車於9月15日正式投入永輝超市安亭新鎮店運營,逐步補充配送運力,自10月2日開始,用戶從「永輝生活APP」下單的配送訂單,已經全部交由白犀牛無人車進行配送服務。
  • 「白犀牛」
    ▲體長為340—420釐米,尾長為55—65釐米,肩高165—205釐米,體重1,300—3,600千克,3,600千克是目前最大個體的白犀牛記錄,雖然人工圈養的非野生白犀牛也有超過4,000千克的。它的角不是骨質的,而是上皮組織的衍生物,由角質纖維堆積而成,所以並沒有長在骨頭上,而是長在皮膚上,但卻格外堅硬和鋒利,是其自衛和進攻的武器。
  • 為什麼秦嶺是中國龍脈
    因此,在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前,秦嶺被稱為崑崙;後來,又因為秦嶺矗立在秦國都城之南,所以秦嶺又被稱作終南山,或者南山。秦嶺腳下誕生了中國古代的絢爛文明。秦嶺北坡的眾多河流匯聚成黃河最大支流渭河,渭河衝擊出了八百裡秦川,關中平原。遠古時期的后稷就在這裡教人種莊稼。
  • 南極白眉企鵝成為冰城「永久居民」
    他們將在這裡「生兒育女」、「家族繁衍」、成為「永久居民」。「白眉大俠」英姿。東北網記者鄭通攝「鬥嘴」東北網記者鄭通攝齊步走。東北網記者鄭通攝紳士的「白眉大俠」東北網記者鄭通攝據介紹,本次成為永久居民的巴布亞企鵝又名白眉企鵝,也叫金圖企鵝,體型較大,屬於阿德利企鵝中的一種,是生活在南極地區的7種企鵝之一,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近危物種,極其珍貴。本次永久入住的20隻企鵝,年齡大約2-6歲之間,體重為4公斤到6公斤,身長50-60釐米。遊泳健將。
  • 南非發現隕石坑,坑內有550000人居民,黃金儲量1000噸
    目前為止,在南非發現的最大隕石坑,它居然能容納得下55萬的居民,而且還綽綽有餘,可想而知,最大隕石坑是何等的驚人?也許你會想,那居住在南非的那55萬居民不是要發財了嗎?其實並不是這樣的,當地政府南非有規定禁止私人開採。不然這些黃金,鑽石早已吸引各地區的淘金者去採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