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頭南非白犀牛啟程赴雲南普洱 擔負重建種群重任

2020-12-04 中國新聞網

7頭南非白犀牛啟程赴雲南普洱 擔負重建種群重任

  中新網昆明3月30日電(記者 史廣林)滅絕80年的犀牛將重現雲南省普洱市。30日,雲南野生動物園的7頭南非白犀牛「坐」上卡車前往犀牛的原始棲息地普洱。屆時,它們將承擔起重建犀牛種群的重任。

  雲南普洱太陽河(原菜陽河)流域曾經是犀牛廣泛分布的地區。然而,自1933年最後兩頭犀牛被捕殺以來,這片土地已經約80年沒有犀牛的蹤跡。

  為了讓犀牛在雲南重現,普洱太陽河國家森林公園、雲南野生動物園啟動了「建立犀牛種群」的科研項目。經過與南非長達近3年的磋商,南非最終同意雲南引進9頭野生白犀牛,其中兩頭在雲南野生動物園生活,7頭到普洱太陽河國家森林公園野生放養、繁衍種群。這7頭犀牛為3雄4雌,到達中國時平均年齡4歲。2010年到達雲南後,犀牛暫時生活在雲南野生動物園專門劃出的非遊覽區。

  目前,犀牛基本適應了雲南的環境和食物,科研人員對犀牛的了解也更加深入。經過評估,7頭犀牛已經達到前往普洱生活的要求。

  30日晚間,雲南野生動物園開始啟運犀牛,它們將於31日早晨抵達普洱太陽河國家森林公園。

  據悉,7頭犀牛到達普洱太陽河國家森林公園後,將經歷逐步適應、試散放、正式散放、自然繁衍、種群重建成功等幾個階段,人工對犀牛生存的幹預也將從初期的密集監測到人工、器材結合,最終最大限度降低人工對犀牛野生放養的幹預。根據犀牛種群重建計劃,犀牛從到達普洱到種群重建成功,預計需要3-5年的時間。

  犀牛是哺乳類犀科的總稱,主要分布於非洲和東南亞,是最大的奇蹄目動物。犀牛體大粗壯,體重可達2噸;肩高近2米,身長3-5米不等。

相關焦點

  • 犀牛將重返雲南原始棲息地(組圖)
    3月26日,將啟程前往原始棲息地普洱的犀牛,在雲南野生動物園進行運輸籠適應訓練。中新社發 白拓 攝  雲南普洱太陽河(原菜陽河)流域曾經是犀牛廣泛分布的地區。自1933年最後兩頭犀牛被捕殺以來,當地已經80年沒有犀牛的蹤跡。
  • 雲南普洱推出國內首個犀牛零距離觸摸體驗項目 倡導關注和保護白犀牛
    雲南普洱推出國內首個犀牛零距離觸摸體驗項目 倡導關注和保護白犀牛 攝影 陶平日前,雲南普洱太陽河國家公園推出給犀牛撓痒痒、摸摸看等體驗項目,讓到訪的遊客能夠近距離觀察犀牛,以別樣的視角和體驗,了解犀牛保護的相關知識。同時,這也是國內首個犀牛零距離觸摸體驗項目。
  • 雲南野生亞洲象種群數量達293頭
    新華社昆明12月2日電(記者趙珮然)經過30多年的拯救和保護,雲南野生亞洲象種群數量由上世紀80年代初的193頭發展到目前的293頭,增長率約為52%。  這是記者2日從在雲南省普洱市召開的第一屆亞洲象專家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獲悉的。
  • 雲南普洱16頭野象進入村莊 當地發布安全提示
    雲南普洱16頭野象進入村莊 當地發布安全提示中國新聞網2020-08-23 16:31據云南省委宣傳部官方微博消息,近日,由16頭野生亞洲象組成的象群進入雲南省普洱市思茅區倚象鎮大寨村;該象群於今年7月在思茅區南屏鎮大開河村造成1人死亡,危險係數較大。
  • 南非白犀牛安家秦嶺 體重達3噸被稱「犀牛之王」
    西部網訊(陝西廣播電視臺《第一新聞》記者 王迪 吳瑞生)昨天(9月29日)晚上,一頭「重量級的貴賓」經過萬裡跋涉,從南非遠道而來,在秦嶺野生動物園安了家。
  • 稀有白犀牛離世 全世界僅存四頭
    攝影:JOEL SARTO   本周一,一頭名叫納比雷(Nabiré)的北方白犀牛死於捷克一家動物園,從此,該物種在全世界僅存4頭,瀕臨絕種,而僅存的4頭也不樂觀:其中只有一頭雄性,而且已經42歲,無法生育了。據悉,白犀牛的壽命約為40到50歲。
  • 拯救最後的北方白犀牛
    新華社記者 孫瑞博在肯亞中部的奧爾佩傑塔野生動物保護區,42歲「高齡」的白犀牛蘇丹靜靜地獨自躺在欄舍內,外邊是一望無際的熱帶大草原。蘇丹是目前全球僅有的5頭北方白犀牛中的唯一雄性。新華社記者 孫瑞博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由於過度獵殺,生活在蘇丹、中非等赤道以北非洲地區的北方白犀牛瀕臨滅絕。蘇丹,這頭北方白犀牛就是當時從蘇丹南部被捕獲的,後來一直收養在歐洲的一家動物園。
  • 漂洋過海落戶秦嶺腳下 南非白犀牛成「永久居民」
    白犀牛落戶秦嶺野生動物園 記者 黃亞平 攝漂洋過海落戶秦嶺腳下5隻南非白犀牛成西安「永久居民」本報訊 (記者 黃亞平) 3月18日,經過一路長途跋涉,5隻南非白犀牛漂洋過海來到西安,在西安秦嶺野生動物園安家落戶。
  • 北方白犀牛瀕臨滅絕 全球僅剩6頭
    原標題:北方白犀牛瀕臨滅絕 全球僅剩6頭  肯亞奧爾佩傑塔自然保護區18日證實,一頭北方白犀牛前一天被發現在保護區內死亡,令這一物種進一步走向滅絕。   現階段,全球僅剩6頭北方白犀牛。    【又少一頭】   白犀牛分北方和南方兩個亞種,現在仍有數千頭南方白犀牛生活在南部非洲的保護區內。而北方白犀牛,全球據信已經沒有野生的了。   奧爾佩傑塔自然保護區距肯亞首都奈洛比以北大約250公裡。按照保護區的說法,被發現死亡的這頭北方白犀牛名叫「蘇尼」,雄性,34歲。
  • 法媒:科學家培育出試管北方白犀牛胚胎
    參考消息網7月6日報導 法媒稱,科學家7月4日說,在世界上最後一隻雄性北方白犀牛「蘇丹」死後幾個月,他們已經培育出含有其DNA的胚胎,從而有望拯救這個亞種免於滅絕。據法新社7月4日報導,由於現存兩隻北方白犀牛都是不育的雌性,科學家希望他們的突破性技術能有助於重新建立一個可繁育的北方白犀牛種群。
  • 實拍南非黑犀牛白犀牛為爭領地大打出手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英國《每日郵報》12月14日報導,南非東開普省一隻黑犀牛和一隻白犀牛為爭領地大打出手,導遊韋恩•霍沃斯(Wayne Howarth)錄下了這難得一遇的場景。白犀牛是現存體型最大的犀牛,體重可達3500千克,是除非洲象以外最重的陸地哺乳動物。
  • 人工授精南方白犀牛在北美出生
    【新華社微特稿】一頭南方白犀牛幼崽在美國聖地牙哥動物園出生,成為北美第一隻以人工授精方式孕育的南方白犀牛,對拯救北方白犀具有裡程碑意義。動物園生殖科學主管芭芭拉·迪蘭特7月30日說:「我們為一頭健康白犀牛幼崽(降生)而感恩,同時視它為重大事件,為拯救瀕臨滅絕的北方白犀邁出關鍵一步。」白犀牛幼崽的母親名為「維多利亞」,2018年3月接受一頭雄性南方白犀牛的冷凍精子,懷孕493天後於本月28日生產,分娩過程歷時30分鐘。截至30日,幼崽已經能夠站立和行走。
  • 雲南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周集中採訪活動正式啟程
    新華網發(供圖)  3日,「萬物生長 萬物和諧——雲南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周」集中採訪啟程儀式在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舉行。當天,採訪團到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進行實地採訪,接下來還將深入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等雲南生物多樣性保護地採訪。
  • 又一隻北方白犀牛去世,現在全世界只剩下3隻
    今年7月,另外一頭北方白犀牛Dvůr Králové在捷克的動物園去世。隨著諾拉的離開,現在全世界只剩下三頭北方白犀牛,都在肯亞保護區,且都年事已高。因為盜獵,這個物種離滅絕真的只有一步之遙。北方白犀牛Angalifu在去年死亡。
  • 北非白犀牛全球僅剩2頭,都是雌性,如何才能讓它們繁殖後代?
    從五百頭到兩頭令人想不到的是,在一百年前南白犀比北白犀更慘,然而在百年間形勢逆轉,南白犀在保護之下從一個世紀前不到100頭的數量繁衍到今天超過20000頭。可悲的是,這個成功挽救極度瀕危物種的故事並沒有發生在北部亞種身上。
  • 全球北方白犀牛死剩5頭
    原標題:全球北方白犀牛死剩5頭 14日,美國加州聖地牙哥動物園一隻44歲的北方白犀牛因高齡而死亡。   廣州日報訊 美國媒體16日報導,美國加州聖地牙哥動物園一隻44歲的北方白犀牛因高齡而死亡,使得世界上碩果僅存的6頭北方白犀牛如今只剩下5頭,而且它們都失去生殖能力,這意味著北方白犀牛難逃滅絕命運。   44歲高齡辭世   據報導,這頭由聖地牙哥動物園飼養的白犀牛名為安格裡夫,屬於珍惜的北方白犀牛。
  • 中國雲南亞洲象種源繁育及救助中心喜迎第9頭小象誕生
    新華社昆明2月23日電(記者姚兵)22日上午8時16分,中國雲南亞洲象種源繁育及救助中心一頭32歲的母象「平載」順利產下一頭雌象,這是母象「平載」生產的第三頭小象,也是在該中心出生的第9頭小象。「這頭新生小象身高94釐米,體重85公斤,身體各項指標良好,出生40分鐘後,小象獨立完成站立,2小時15分後第一次吃到母乳。」該中心負責人保明偉說,由於母象「平載」生產經驗豐富,小象出生後就得到了媽媽細心的照顧,母象「平載」和小象狀態良好,目前工作人員正實時監測新生小象各項指標。
  • 中國首隻白犀牛「子二代」公開亮相
    中國首隻白犀牛「子二代」大壯與母親形影不離(韓希 攝)  國際在線廣東頻道消息(記者 韓希):經過近二十年的努力,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的白犀牛在廣東長隆野生動物世界已形成30多隻的大種群
  • 雲南普洱發現罕見的竹節蟲種類
    翔葉䗛的腳呈寬扁狀,大多數的翔葉䗛體色為綠色或褐色,有頭有腳,枝節分明。它們表面像樹葉一樣脈絡清晰,與其所處環境中植物葉片的顏色相似。如不細細觀察它們便成了「行走著的一片葉」。它的翅膀由上下兩片「葉子」組成,在下的「葉子」脈絡更加粗壯,是蟲的身子部分,雖然有翅膀卻不會飛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