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首隻白犀牛「子二代」在穗成功繁育

2020-12-04 中國青年報

中青在線訊(麥念萍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林潔)近日,在廣州誕生的首隻白犀牛已經升級為爸爸,長隆珍「犀」大家族再添「大壯丁」,國內首次突破性地成功繁育白犀牛「子二代」。目前,瀕危物種犀牛在廣州已形成30多隻的大種群。

據介紹,白犀牛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去年3月20日世界上最後一隻雄性北方白犀牛去世,標誌著該物種正式進入滅絕倒計時。廣州繁育成功的國內首例南方白犀牛「子二代」,在珍稀物種繁育和異地保護上有著突破性意義,對於搶救這一珍稀物種有重大科研價值。

「特殊身體結構及低生育率使白犀種群數量上升陷入困境。」動物專家陳思明介紹,白犀牛壽命為35至45年,懷孕期長達540天,每胎僅產1仔,哺乳期大約為1年,所以至少3年才可能生產一次,加上白犀牛本身發情期不固定、時間短,真正交配時間只有一天。此外,因體型龐大、四肢較短,也導致其交配困難。長隆在飼養早期,觀察到雄性白犀牛因肥胖爬跨費力而無法成功交配,動物專家團隊及時採取擴大犀牛活動範圍、夜間放展、控制採食量等措施,並通過增加其運動量,降低雄性白犀牛體重,大大有助其成功爬跨交配。同時還對懷孕母犀在預產期前半年即進行單獨照顧,防止其行動不便被其他犀牛騷擾誤傷。

2009年3月3日,長隆成功繁育第一隻南方白犀牛「小王子」。而轉眼間,「小王子」已升級為爸爸啦。「小王子」的兒子「大壯」2018年6月19日出生,是在長隆出生的首隻南方白犀牛「子二代」,也是我國首例。母犀「南鳳」是2015年1月從南非引進的,因第一胎缺乏經驗,產子過程及帶崽都很緊張。目前,「大壯」從剛出生48公斤長到了445公斤,9個月實現800斤的驚人漲重。4個月大已經長出了短短的雙犀角,少年老成的「皺褶」外皮,體肥笨拙,加上短短的小粗腿,分外可愛。

白犀牛是唯一食草的犀牛物種,出生3個月左右可以嘗試吃草。記者在現場看到,「大壯」跟媽媽學習採食,滾泥浴,磨癢及如何跟其他犀牛相處等生活技能。廣州長隆野生動物世界自駕區設置了兩大犀牛展區,設有泥池,樹樁,懸木丰容展區等,總面積達1500平方米,既讓這些龐然大物每天在這裡盡情玩耍,又確保了「牛脾氣」的它們有足夠的活動空間,不至於經常打鬥受傷。

圖片由長隆提供

另據透露,目前廣州長隆野生動物世界通過檢查孕酮又確認有兩隻白犀牛懷孕,小犀牛估計將於2019年11月、2020年上半年出生,長隆珍「犀」大種群將進一步壯大。(旅遊文化)

本文源自中國青年報客戶端。閱讀更多精彩資訊,請下載中國青年報客戶端(http://app.cyol.com)

相關焦點

  • 中國首隻白犀牛「子二代」公開亮相
    中國首隻白犀牛「子二代」大壯與母親形影不離(韓希 攝)  國際在線廣東頻道消息(記者 韓希):經過近二十年的努力,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的白犀牛在廣東長隆野生動物世界已形成30多隻的大種群
  • 中國內地首次成功繁育白犀牛「子二代」
    廣州長隆野生動物世界4月4日宣布,該園區誕生的一隻白犀牛升級當爹,這是中國內地首次突破性成功繁育白犀牛「子二代」,這隻小白犀牛於當日成功合群。 陳驥旻 攝中新網廣州4月4日電(王華 麥念萍)廣州長隆野生動物世界4月4日宣布,該園區誕生的一隻白犀牛升級當爹,這是中國內地首次突破性成功繁育白犀牛「子二代」,這隻小白犀牛於當日成功合群。白犀牛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全世界現僅存有犀牛科4屬5種,均被列入瀕危物種。
  • 中國江北首隻南非雙角白犀牛在濟南繁育成功 健康狀況良好
    中國江北首隻南非雙角白犀牛在濟南繁育成功 健康狀況良好 2020-10-20 19:09:19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周馳 責任編輯:周馳     濟南野生動物世界近日成功繁育出一隻南非雙角白犀牛
  • 美國44歲高齡北方白犀牛死亡 全球僅剩5隻
    2011年,法國博瓦爾動物園一隻雌性白犀牛和它(圖片來源:法新社)中國日報網12月16日電(信蓮)綜合外媒報導,因為高齡原因,一隻北方白犀牛14日在美國聖地牙哥野生動物園死亡,使得全球僅剩下5隻,由於他們無法再完成自然繁育,該物種瀕臨滅絕。這隻白犀牛名叫安加利夫(Angalifu),今年44歲。
  • 法媒:科學家培育出試管北方白犀牛胚胎
    參考消息網7月6日報導 法媒稱,科學家7月4日說,在世界上最後一隻雄性北方白犀牛「蘇丹」死後幾個月,他們已經培育出含有其DNA的胚胎,從而有望拯救這個亞種免於滅絕。據法新社7月4日報導,由於現存兩隻北方白犀牛都是不育的雌性,科學家希望他們的突破性技術能有助於重新建立一個可繁育的北方白犀牛種群。
  • 拯救最後的北方白犀牛
    新華社記者 孫瑞博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由於過度獵殺,生活在蘇丹、中非等赤道以北非洲地區的北方白犀牛瀕臨滅絕。蘇丹,這頭北方白犀牛就是當時從蘇丹南部被捕獲的,後來一直收養在歐洲的一家動物園。「如果一個物種只剩下五六隻,你可以想像幫助其繁育的難度。毋庸置疑,它們將會滅絕,蘇丹也許明天就不在了,」他說。
  • 白犀牛喜得千金(圖)
    本報訊 (通訊員 鞠立嘉記者史潔)一個月前,杭州野生動物世界裡一頭白犀牛懷孕的消息就傳開了。昨天凌晨,它終於產下小仔,成為國內人工飼養、首次自然繁育成功的非洲白犀牛。  1月22日,白犀牛被送進產房後,就再也沒出來過,一臺監視器24小時觀察它的動靜。
  • 全球僅剩3隻北部白犀牛 科學家欲用科學手段拯救
    中國網5月16日訊 據英國《衛報》5月15日報導,北部白犀牛這一物種已經陷入瀕臨滅絕的狀態,目前全球僅剩3隻。現存的這3隻北部白犀牛分別叫做 Sudan、Najin和 Fatu。據悉,它們現在生活在肯亞的奧佩傑塔自然保護區中,並由重兵把守。這3隻珍貴的白犀牛曾生活在捷克共和國的 Dv r Kr lov 動物園,是於2009年才轉移至肯亞的奧佩傑塔自然保護區中。
  • 華東首隻自主繁育阿德利企鵝
    #華東首隻自主繁育阿德利企鵝#】近日,上海海昌海洋公園迎來華東地區首隻自主繁育出生的阿德利企鵝。這隻企鵝寶寶體重約53克,相當於一個普通雞蛋的重量,是國內目前為止成功存活且體型最小的企鵝寶寶。
  • 稀有白犀牛離世 全世界僅存四頭
    1960年,北方白犀牛的數量有2000多頭,而到了1984年,僅僅剩下了15頭。   據非洲野生動物基金會(African Wildlife Foundation)的女發言人Kathleen Garrigan稱,北方白犀牛的近親南方白犀牛也之前也經歷過數量下降,而且在世紀之交時,其數量也屈指可數。
  • 非瘟對國內生豬繁育體系的影響
    1、非洲豬瘟使國內生豬繁育體系遭到破壞,祖代和祖代以上種豬數量大量減少。據調研了解,國內祖代種豬場因疫情導致60~70%清欄,同時2019年引種量僅1000頭左右,較近10年平均引種量減少90%。2、2020年市場預期引種2.5萬頭以上,達到引種量高位。受生豬繁育周期影響,當前引種無法在短期內解決種豬供應不足的問題。
  • 又一隻北方白犀牛去世,現在全世界只剩下3隻
    又一隻北方白犀牛去世,現在全世界只剩下3隻 澎湃訊 2015-11-23 16:26 來源:澎湃新聞
  • 南方白犀牛成「代孕媽媽」 助力北方白犀牛繁衍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南部聖地牙哥野生動物園一頭南方白犀牛經人工授精成功懷孕,若能懷足月,有望成為「代孕媽媽」,幫助面臨滅絕危險的北方白犀牛生育後代。聖地牙哥野生動物園研究人員16日宣布,這頭名為「維多利亞」的南方白犀牛懷孕兩個月。
  • 上海首隻自主繁育阿德利企鵝誕生 萌值爆表
    上海首隻自主繁育阿德利企鵝誕生 萌值爆表
  • 黑龍江省首例繁育成功的北極狼三胞胎迎滿月
    今天是六一兒童節,哈爾濱極地館三隻北極狼寶寶也迎來了自己的滿月,這是黑龍江省首例繁育成功的北極狼三胞胎。據工作人員介紹,這三隻北極狼寶寶是在5月1日早晨7點到11點陸續降生的,小北極狼出生後,為保證母狼能在最接近自然的狀態下照顧狼寶寶,馴養師沒有進行人為幹預,每天通過監控視頻隨時觀察北極狼媽媽和寶寶的動態。6月1日,馴養師為小狼進行了滿月體檢,北極狼三胞胎幼仔均發育健康,還確認了三胞胎的性別:2隻雄性、1隻雌性。
  • 世界上最後一頭雄性白犀牛走了,今年春節我們看了他最後一眼
    在高額利益的驅使之下,盜獵者趁著內戰混亂的局勢,瘋狂捕殺白犀牛。到 1984 年,北白犀這一種群很有可能只剩下了最後15頭野生的北方白犀牛。後又經歷了一次瘋狂盜獵,到2008年,當時倖存的這一群北白犀也都去世。所幸,捷克的王宮鎮動物園保存了這一種群的希望。
  • 首個新冠肺炎非轉基因小鼠模型在穗成功構建
    首個新冠肺炎非轉基因小鼠模型在穗成功構建  可用於抗新冠病毒藥物、抗體、疫苗的應急驗證等研究  昨日(12日),廣州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辦廣州市第125場疫情防控復工復產新聞發布會(廣州抗疫力量發布專場),市科技局、市衛健委、團市委
  • 中國唯一雪豹繁育基地今年首對雙胞胎度過產後危險期
    羅雲鵬 攝   中新網西寧9月12日電 (羅雲鵬 孫睿)「今年繁育的首對雪豹雙胞胎已順利度過產後危險期,目前成長狀況平穩」,12日是青藏高原野生動物園雪豹繁育基地雪豹雙胞胎出生後的第90天,該園副園長齊新章說。  雪豹是一種重要的大型貓科食肉動物和旗艦種,由於其常在雪線附近和雪地間活動,故名「雪豹」。
  • 瀕危「國鳥」褐馬雞人工繁育成功 將放歸野外
    記者從北京市野生動物救護繁育中心了解到,通過2至3年的努力,將有首批人工繁育的褐馬雞放歸野外,緩解瀕危困境。   包括褐馬雞在內,本市已有10多種珍稀野生動物實現人工繁育。其中,大型猛禽草原雕的人工繁育成功在國內還是首次。   讓褐馬雞遠離瀕危   褐馬雞,別名又叫角雞,是中國獨有的珍稀鳥類,屬於世界瀕危物種。
  • 中華鱘人工繁育技術成熟 可確保物種不會滅絕
    對此,三峽集團回應稱,在充分的技術保障下,人工繁育種群已經可以確保中華鱘這個物種不會滅絕。白鱀豚是長江流域獨有的水生哺乳動物,在2007年被宣布功能性滅絕。根據三峽集團提供的資料,白鱀豚具有數量稀少,繁殖率低,生長較慢等特點,而中華鱘的繁殖數量龐大,一次產卵量從幾十萬粒到一百多萬粒不等。在沒有天敵的實驗室環境下,可以人工繁育大量中華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