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開發 20 萬元內電動車
繼今年 9 月份在電池日上,特斯拉曾宣布,它將製造一輛小型電動汽車,配備的新電池技術,起價為 2.5 萬美元後。近日報導稱,大眾新制定了一個 「小型純電動汽車(BEV)」計劃,起始售價在 2.4 萬美元至 3 萬美元。
大眾汽車執行長拉爾夫·布蘭德斯塔特(Ralf Brandstaetter)確認了此消息,並且透露:新的廉價電動車型將基於大眾現有的「MEB-Lite」平臺打造。為了遵循大眾ID家族的命名規則,兩款電動車新車型或被稱為ID.1和ID.2。
其中,ID.1將會將取代大眾「e-Up」車型,略大一號的ID.2將取代當前的POLO車型。大眾會率先推出ID.2車型,並預計將於2023年上市;大眾ID.1預計將於2023年亮相,2025年投入量產。並且作為ID家族最小的車型,大眾ID.1還將提供各種衍生車型,包括ID.1 Crozz跨界版和e-Roomzz MPV版。據Autocar透露,這兩款車型補貼前售價區間為1.78萬-2.22萬英鎊(約合人民幣15.65萬-19.52萬元)。此外,出於成本考慮,大眾計劃為兩款車型配備磷酸鐵鋰電池。
國產特斯拉Model Y獲批在中國銷售
11月30日,工信部發布《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推薦車型目錄(2020年第12批)》,共收錄265款車型,其中包括國產特斯拉Model Y。此外,該車型還被納入免徵車輛購置稅的新能源汽車車型目錄。這意味著國產特斯拉Model Y已具備上市銷售資格。目前特斯拉中國官網已經開始接受Model Y預訂,最快將在2021年開始生產。
打臉太快!特斯拉因前懸掛問題被調查
「甩鍋」中國車主一個月後,特斯拉的前懸架問題也被美國相關監管機構盯上了。當地時間11月27日,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表示,因前懸架安全問題,已對11.5萬輛特斯拉MODEL S 和Model X展開調查,包括2015-2017款Model S和2016-2017款Model X車型。
NHTSA表示,此前曾接到43起針對特斯拉左、右前懸架上連杆出現故障的投訴。其中,32起投訴涉及低速停車操作時發生故障,11起投訴稱故障發生在汽車行駛過程中。此外,NHTSA表示,有8起投訴可能涉及懸架故障,但尚未通過照片或服務記錄予以確認。
上汽阿里聯手創「智己」
11月26日,在上海中心,上汽集團、浦東新區、阿里巴巴三方合資的高端純電汽車品牌「智己汽車」正式籤約,首輪融資達到100億人民幣。值得一提的是,這也成為新造車裡,首輪融資就達到100億元的項目。這項斥資百億的項目計劃完全脫離傳統國企模式,採用市場化的資本運作模式,將結合業務拓展引入更多社會資本。
斑馬公關負責人表示,「智己汽車」是集團層面的合作,上汽與阿里將成立一個新的公司,斑馬將提供車聯網業務支持。目前,智己汽車項目成員超200人,其中一半來自上汽集團內部,預計年底總人數達到300人。按照規劃,智己汽車的首款車將是一款轎車,新車計劃今年年底在黑河進行冬季測試,明年上路;除轎車之外,該項目還規劃了SUV和概念車等。
新規:車企不能以 OTA 代替 「召回」
近日,市場監管總局辦公廳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汽車遠程升級(OTA)技術召回監管的通知》。通知提出,國家市場質量監督管理總局要求車企使用 OTA 開展技術服務活動的,以及使用 OTA 消除車輛缺陷、實施召回的,需要備案。
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缺陷產品管理中心汽車部主任肖凌雲曾指出,「雖然我們鼓勵企業用 OTA 的方式實施召回,但不能用 OTA 的方式逃避召回,或者替代召回。OTA 只是召回的一種技術服務方式,不等同於召回,更不能代替召回。且不管企業是以 OTA 作為召回措施還是技術服務活動,都要履行備案的義務。」
2021年新能源車將補貼375億元
由國家財務部官網獲悉,國家財務部已於日前發布《財政部關於提前下達2021年節能減排補助資金預算(第一批)的通知》(以下簡稱為《通知》)。據附件顯示,2021年共安排新能源汽車補貼375.8529億元,其中新能源公交車運營補助156.89億元,佔比41.74%;2016-2018年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補貼218.96億元,包含2016年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補貼11.62億元,2017年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補貼63.63億元,2018年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補貼143.72億元。
據了解,2020年財政部下達的各省市區的2015-2018年度新能源汽車補貼預撥112.5766億元,其中包含符合要求的高效電機產品推廣和新能源汽車產品推廣,而此次2021年新能源汽車補貼目標為符合要求的節能與新能源公交車運營和新能源汽車產品推廣,2021年補貼總額相當於2020年補貼總額的3.34倍。
馬自達因「落後」而排名第一?
日前,《消費者報告》發布年度最新汽車可靠性調查,與以往相比,本年度變化較大,馬自達首超豐田登上榜首,福特、林肯、MINI等品牌出現下滑,而大眾和特斯拉也進入倒數行列。據悉,此次調查數據都是在2020年內收集的。《消費者報告》排名反映了該雜誌對2021年車型可靠性的預測,該預測基於對300,000多名車主報告的最新汽車性能數據的評估。並向受訪者詢問他們的車輛在過去12個月內遇到的問題,因此有較大的參考意義。
具體來看,本次調查數據顯示前三名被日系品牌包攬,排名依次為馬自達、豐田以及雷克薩斯。值得一提的是,這也是馬自達有史以來第一次登上榜首位置,其得分為83。《消費者報告》稱馬自達在重新設計其車輛時並沒有太大改變,這使得其車輛由於新技術而遭受意想不到的缺陷的可能性較小。例如,馬自達是唯一一家推出不帶觸控螢幕的新車型的製造商。
華為再重申不造車!
11月25日,華為心聲社區流傳出一份名為《關於智能汽車部件業務管理的決議》的內部文件,確認了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和消費者業務整合的方案,並重申:華為不造整車,聚焦ICT技術,幫助車企造好車,成為智能網聯汽車的增量部件提供商。
奔馳與吉利攜手打造奢華網約車
12月1日,杭州,中國首個由中外兩家世界500強整車製造商轉型出行服務商合資打造的網際網路高品質出行品牌,梅賽德斯-奔馳品質 出行|耀出行在正式上線即將滿一周年之際,在總部杭州隆重舉行了戰略合作籤約儀式暨媒體發布會。吉利科技集團總裁、耀出行董事長劉金良,梅賽德斯-奔馳汽車金融有限公司總裁兼執行長Tolga歐拓嘉,耀出行CEO顧濤、CFO Brian Evon、COO營運長楊廣等領導嘉賓及戰略合作夥伴高層代表共同出席活動。
發布會上,耀出行宣布與頂級商學院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卓越服務實驗室」啟動合作,商業實踐連結學術殿堂,進一步探索卓越服務真諦;並與歷史悠久享譽世界的國際酒店管理名校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學院(EHL)等十餘家戰略合作夥伴籤署合作協議,共創高品質出行服務生態圈。為激勵卓越服務的一線代表——出行管家不斷磨礪專業技能、提升服務品質,會上還對耀出行六大運營城市的優秀管家代表進行了頒獎表彰。
LG化學電池業務正式獨立
12月1日,LG新能源(LG Energy Solution)正式成立。原LG化學電池事業本部總裁金鐘現出任公司CEO。此前,LG化學10月底曾召開特別股東大會,批准通過了分拆汽車電池業務、成立新公司的計劃。
LG新能源預計今年銷售額為13兆韓元(約合人民幣772.67億元),計劃在2024年實現銷售額30兆韓元(約合人民幣1783.03億元)以上,成為全球領先的能源方案提供商。同時, LG新能源正在構建全球化經營體系,全球共2.2萬名員工,在韓國梧倉、美國密西根、中國南京、波蘭弗羅茨瓦夫設有生產基地,並在韓國大田,美國特洛伊,中國南京,德國法蘭克福運營技術研發中心。
五菱籤了個大單
12月1日,車好多集團旗下的毛豆新車與上汽通用五菱在廣西柳州籤署20億元購車訂單合作協議,折算採購車輛總數超過3萬臺,涉及上汽通用五菱旗下五菱、寶駿、新寶駿品牌的10餘款車型。通過此次合作,雙方將充分發揮各自資源優勢,進一步挖掘下沉市場汽車消費潛力,努力讓更多的消費者以低門檻的方式提前開上新車。
上汽通用五菱副總經理沈雲嘯表示,作為始終緊跟時代發展和人民需要的企業,上汽通用五菱旗下五菱、寶駿、新寶駿品牌產品類型多樣,覆蓋用戶不同類型的使用場景,收穫了超過2200萬用戶的認可。「人民需要什麼,五菱就造什麼」,在滿足「人民需要」方面,除了生產「人民需要」的汽車外,上汽通用五菱還勇於開拓銷售網絡,積極加深與汽車新零售平臺毛豆新車的合作,「希望藉助毛豆新車的低門檻和渠道下沉優勢,能讓更多的人用得起車,跑得上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