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學好口語,無論哪一門語言,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三種心態的轉變:
1、說出來,必須張嘴大聲說出來。
(-鍛鍊發音部位的口腔肌肉記憶-)
2、只要在使用,就是在提高。
(-強化非母語的思維習慣-)
3、自信交流,錯了又能怎麼樣?
(-完成大於完美-)
對於口語提升,很多學習者最頭疼的問題就是沒有語言環境,大部分人都不可能為了學好一門語言,就去哪個國家生活一段時間。
不過在這一點上,很多人其實都忽視了一個問題:
「口語的核心是自己,而非環境。」
口語能力,最重要的還是看自己怎麼說,而不是跟誰說,在哪說。
針對這一點,我總結出了一套口語練習的「三步走」方法,即使是自己宅在家裡,也能練出一口流利的口語。
第一步:嬰兒式提問
嬰兒在不會說話之前,就已經開始用指指點點和咿咿呀呀來表達自己的求知慾了,慢慢開始學會簡單的語言詢問,直到最後能夠完整對話,每一個人學習母語都是這個過程。
但由於現代教育把語言學習變成了一門科目,而不是一項技能,所以就忽視了這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學完基礎字母直接進入成人的對話水準,沒有一個適應的過程。
這種跳躍式的學習其實就已經損害了學習者的興趣,突然進入一個陌生的世界,只有迷茫和不知所措,以至于越來越厭倦外語學習。
而嬰兒式提問,就很好的彌補上了這個過程。
每天閒下來的時候,無論看到什麼東西,發生什麼事情,都隨口問自己一句:
What’s that thing?(那個是什麼?),
What happened there?(那發生了什麼?),
Why would he do this?(他為什麼會這樣做?),
Is that the air conditioner?(那是空調嗎?)
Is it going to rain outside?(外面是要下雨嗎?)
……
沒有目標,沒有限制,什麼都可以問,隨時都可以問,你甚至並不需要回答自己。
這一步的目的,主要就是建立自己的語言自信,大聲說出來。
並且熟悉自己說英語的聲音,培養直接用英語思考事情的思維慣性,而不是先在大腦中翻譯一下。
第二步:自我採訪
在嬰兒式提問的基礎上,圍繞一件事情,或者一個物體,展開自我討論。
自問自答,自言自語,自己既是採訪者,也是被採訪者。
-Hey,bro!What do you think about this vase?
(嘿,哥們,你覺得這個花瓶怎麼樣?)
-It’s very beautiful,but it’s just a little too small.
(挺漂亮,但就是有點太小了。)
-Why don’t we buy a new one?
(要不我們買個新的?)
-Do you have any money?
(你有錢嗎?)
-Nothing!
(我沒錢!)
-You don't have,neither do I. We're the same person.
(那你沒錢,我也沒錢啊!咱倆是一個人。)
-Alas!Otherwise,let's not buy it and just use it!
(害!要不咱別買了,湊合用吧!)
-Okay !That's what I thought,too.
(行哈~臣附議!)
如果遇到不會表達的句子,也不用硬想,語言表達和做數學題不一樣,不會的就是不會,沒必要浪費時間,直接去翻譯軟體輸入中文查詢就好了。(比如我上一篇在「背單詞」專題推薦的「騰訊翻譯君app」)
或許有的句子軟體翻譯的不夠標準,沒關係,無所謂,有總比沒有好。
這一步不是挑錯的時候,完成大於完美,重要的是把對話進行下去,持續強化英語思維。
第三步:影子跟讀法
所謂「影子跟讀法」,就是看一段美劇的字幕,模仿著說話人的抑揚頓挫跟讀字幕,並且要比原聲慢一拍,像原聲的影子一樣跟著讀。
這是我最開始用的方法,但我覺得並不適合初學者,甚至基礎很好的人也不適合。
因為影子跟讀法本質上是一種「一心二用」的模式,一邊說的同時還要一邊聽,這其實就會互相干擾,以至於聽也沒聽好,說也沒說好,幾句下來就跟不上了。
方法的本身,如果成為了專注的阻礙,那就需要優化。
所以針對這一問題,我就把影子跟讀法進行了一下改進:
「在聽完一句話之後,點擊暫停,然後再模仿原聲讀一遍。」
這既能保證聽的時候專注在聽,也能保證說的時候專注在說。
經過這樣的跟讀法練習一段時間之後,每天再用第二步的「自我採訪」式對話時,你會發現查詢翻譯的頻率在逐漸變低。
這是因為長期的語言輸入,大腦中形成了自然而然的條件反射,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語感」。
有了這種抽象的感覺之後,再進行自我對話時,很多用法就會不由自主地順嘴溜出來。
你也不知道為什麼會這麼用,就是覺得說起來很順,這種感覺就對了,這才是在把語言當一項技能在用,而不是當一個科目在學習。
掌握一門外語,一定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沒有捷徑可走,但重要的是,你真的在走。
而且只要你真的在走,就一定在進步。
這個世界上根本不存在「語言天賦」這回事,所謂的一個人有語言天賦,只不過是他表現出來的對語言學習的熱情,願意把時間花在這,剩下的就只是方法的區別。
在任何一個國家,除了嚴重的生理缺陷和智力缺陷的人,沒有人不會說自己的母語,即使它再難再複雜。
人都是一樣的,我們和美國人、日本人、法國人、韓國人的智力沒有任何不同,他們大街上的文盲都能熟練使用的一項技能,我們差在哪呢?
不就是差個語言環境嘛,那我們自己造一個不就得了。網際網路時代,這根本都不叫事兒。
用這三步反覆練習,就能給自己搭建一個「雲環境」,一切都用那門語言。
手機調成想會的那門外語,聽外語播客,看外語影視劇和綜藝,讀外語原著,和自己用外語對話自言自語……
自己趴床上都能做好的事,就沒必要求別人了嘛。
把自己當成那門語言的母語者生活幾年,你的外語思維想不起飛都難,它已經完全進入了你的生活,成為了日常思考的一部分。
我在之前學習韓語的時候,用這種方法浸泡一個星期,做夢都在說韓語,那種體驗,賊爽!
口語能力和寫作能力很像,無論聽了多少方法技巧,都不如直接開幹,一頭扎進去,剩下的就是每天堅持做。
而關于堅持,這三種方法,已經把精力成本幾乎降到了最低,你甚至都不用動腦子,也不用停下來背單詞,只需要一個手機軟體就全部搞定了。
如果還堅持不下去,就不是拖延症或者基礎差的問題了,那就是不想學。
說到底,口語能力提升這件事,既是一個複雜體系,又是一個簡單體系。
之所以複雜,是因為口語需要耳朵聽、大腦想、嘴巴說,這三個部分的熟練配合,任何一環都不能弱。
而之所以簡單,是因為口語能力是即時反饋,只要你在用,就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提高,與身處的實際語言環境和交流的對象到底是誰,都沒有任何關係。
語言學習,走一步,必有一步腳印。
你,還不開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