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在一開始學英語的時候,都或多或少被老師和旁人告知過,大聲朗讀英文的重要性。
某些英語培訓機構,也教導學生說,英語要大聲朗讀出來,這樣你才記得住。
應試教育的背後,是無數起早貪黑大聲朗讀英文課本的清晨。
如此機械反覆且高分貝的朗讀,確實能幫助我們記住這些英語單詞或句子,但大聲朗讀可以提高個人的發音和口語水平嗎?
小編想說,可以,但不建議這樣做。
為什麼呢?
首先,英語口語單詞的讀法跟書面英語存在很大差別。
書面英語總是表示完整的單詞句子,但在實際口語中,有些單詞是發一半的音,連音,甚至是不發音的。許多英文歌的歌詞,就是很好的例證。
比如《I want something just like this》中的一句「I』ve been reading books of old」。
books of old 念出來更像是「book so ol」,d在這裡完全不發音,是沉默音節。
仔細想想老外講話,是不是感覺像吞了很多音節?其實這是一種發音習慣,為了高效或者說為了偷懶,這樣發音成了自然而然的事。
了解到這點之後,我們再說說書面英語朗讀的另一個弊端。
我們找不到發音的重音點,也不知道何處停頓,持續的犯錯,持續用錯誤的停頓發音,只會讓你的大腦形成錯誤的思考模式。
其次,英文的讀法不能按照標點符號來。
比如,英文文章中也存在著逗號和句號,按照中文文章的思維,逗號處應該有短暫停頓。
而在英文句子裡,單詞與單詞之間都存在空格,我們對停頓的拿捏則一頭霧水。
當我們大聲朗讀時,這些空格會影響我們的思維,哪怕是一個完整的句子,中途多處空格也會使得我們被迫停頓,下意識把每個單詞完整念出來。
但實際的英語發音中,整個句子是一氣呵成的,像火車一樣連貫。
第三,英語口語的句子結構跟書面英語的不同。
這就跟我們中國人日常交流與寫論文不一樣,日常交流的句子更簡單,句型更簡短,意義更直接,而書面語的句子則更高深更複雜。
舉個例子:
It is no mean feat to be one of the top-ten trending hashtags on Weibo, China’s equivalent of Twitter, for 20 consecutive days and counting. 「All is Well」, a show on provincial television which premiered on March 1st, has done just that.
譯:連續 20 天成為微博(相當於中國的推特)十大熱門話題之一併不容易,3 月 1 日首映的省級電視臺節目《都挺好》卻做到了。
我們的日常對話會怎麼說呢?
「最近 20 天,《都挺好》一直在上熱搜。」
我們會直接得出一個結論,一個結果,而不會進行一個「It is no mean feat」的開頭。
這樣是不是很容易明白,為什麼這樣的書面英語朗讀,對發音和口語的提升並無的多大益處。
如此下去又沒有人糾正,只會讓自己被困在錯誤的死循環之中。
那麼,如何提升自己的發音和口語水平呢?
小編的建議有如下幾點:
第一,多聽英語音頻然後模仿。
音頻當然是推薦 VOA、BBC。它們的音頻有的有中英文字母,對照方便,且語速上也有選擇,英語基礎差的可以先從 VOA 慢速英語聽起。
小編認為,模仿,是學習語言最快的手段。充分利用自己的聽力去聽,在腦子裡回顧,並準確無誤地複述出來,是最好的練習口語的方法。
想想我們牙牙學語時,是不是也是通過父母一句一句教導,從蔬菜到水果,從家人到親戚,一口喊一個,讓我們不斷模仿,不斷重複,才漸漸學會語言這門技能。
對,我們應該把語言當作技能。因為我們每個人都需要用它做很多事,表白、演講、授課、交流......樣樣都少不了語言的幫助,很難想像這個世界沒了語言會怎麼樣。
當你不斷模仿學習英語後,你會發現自己的發音會越來越接近 native speaker,而不再是機械地毫無波瀾的朗讀背誦聲。
第二,用英語與外國人交流。
如何提升自己的口語水平?多參加英語角或者英語俱樂部,找到能作伴練習的人,大膽張口,不怕犯錯地練習。
可能很多人沒時間去英語角,或者找不到線下合適的口語練習夥伴,也沒有關係,可以在網站找到一些學習中文的外國人,進行語言技能的交換。
這也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了,學以致用才能變成自己的技能。
最後小編認為,最重要的是,提前準備一些話題,興趣愛好,甚至明星八卦等,這樣聊天才不會僅限於李雷韓梅梅式對話。
你掌握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