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98年第1個曙光號(Zarya)功能艙發射升空到如今2020年,國際空間站已經整整走過22個年頭。而如果按照最早1994年提出構想開始,國際空間站則是更加老邁了。現在應該是國際空間站最後的時光了。
如今再回首國際空間站這近30年的歲月,不免唏噓!因為雖然名叫國際空間站,但一直沒有中國的參與!除此之外還有個疑問更加需要釐清,那就是當年冷戰的對頭,美俄為何會最後聯手起來建立所謂國際空間站呢?而這一點就不得不提到當年蘇聯解體,大批優秀科研人才被其他國家招攬。
我們都知道蘇聯解體後各獨立國協國家日子並不好過,在許多獨立國協國家中,平日各行各業的領先科技人才被迫從崗位上離職,甚至有的在街上過起了乞討的生活。針對這一現象,世界各國都開始了大力招攬獨立國協國家裡的科研人才!
其中我國在當時就制定了人才引進計劃,重點引進當時俄羅斯和烏克蘭的軍工領域的科研人員,而事實上也證明這些人才對我國的軍工科研起了非常大的幫助。
別的不說在我國的船舶發動機製造領域,坦克製造領域,來自烏克蘭的專家就發揮了很大的作用而事實上除了我國其他國家也都在瘋狂招攬這些專家。在當時韓國就有一項計劃,招攬獨立國協國家的軍事專家,其中烏克蘭專家只要聯繫韓駐烏使館,就可以拿到籤證和機票,並提供一個月工資,一般專家1.5K-2K美元/月,知名專家3K-4K美元/月。
而事實上美國也對這批專家非常有興趣,但奈何大部分軍工人員對於美國還是有一定的怨恨的,所以只有極小部分最後去了美國。但哪怕是極小部分,這些軍事專家也對美國軍工領域做出了巨大貢獻。
正是有了此項前車之鑑,所以美國人當時就打定主意,不能再讓這批航空領域的高端人才流落到世界各國去尤其是中國,但辦法是什麼呢?那就是讓這批航空領域人才能夠領到薪水!
因此其提出了國際空間站計劃時,雖然對外打的招牌是國際合作共同開發太空,但實際上明眼人都知道國際空間站主體還是由美國和俄羅斯建造的,其餘至於歐洲還有日本都是在湊人數,如果再簡單的說:那就是美國人出錢,俄羅斯出力來建設國際空間站。
當然美國人這錢也不是白出的,一方面可以通過花費的這筆錢將俄羅斯的航空領域的專家給留在俄羅斯,不要讓其跑到世界各地加劇航空航天領域的競爭,另一方面又可以從俄羅斯方面獲取空間站技術,可謂一舉兩得。
不過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國際空間站已經到了其服役的最後年頭了。而預計我國自主建造的空間站將在明年或者後年發射首個核心艙段並在2025年左右完全建成,可以說這些成果都是由我國航天科研人才完全獨立自主幹出來的,正因為如此才更值得我們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