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燒赤壁與猴王鬧龍宮籤的菜名光怪陸離,吃鱉可追溯到《詩經》,雌比雄好吃,川菜配土豆更是做人不「吃癟」,吃東西可一定要吃「鱉」。南唐時代有位謙光和尚最愛吃鱉裙,但是卻很難吃到,所以他的宏願,是「鵝生四隻腳,鱉著兩重裙」。北宋時代的張景讚美過鱉的美味,說:「新粟米炊魚子飯,嫩冬瓜煮鱉裙羹。」無獨有偶,李漁在《閒情偶記》中也說:「新粟米炊魚子飯,嫩蘆筍煮鱉裙羹。」
可見鱉的搭配材料,冬瓜也好,蘆筍亦成鰲是爬行動物,形態和烏龜差不多,體是扁圓的,背部隆起,外沿有肉質軟邊。這鱉甲四周的軟肉,便是最受食家喜愛的鱉裙了。中國人吃鱉,已經有漫長的歷史記載。《詩·小雅·六月》:「飲御諸友,無鱉膾鯉。」說的是周宣王盛情設宴,眾友齊集,席中擺出的是紅燒鰲魚和細切鯉魚。
《禮記》有「不食雛鱉」的句子,《楚辭》亦記有「靦鱉」這道煮到熟爛的鱉菜。而歷代名菜中,北魏的「鱉法」、唐朝的「遍地錦裝鱉」、元朝的「團魚羹」,都是極為珍貴的著名菜餚。鱉,《北戶錄》稱之為「神守」,《中華古今注》稱為「河伯從事」,《物類相感志》稱為「團魚」,明朝馮夢龍在《山歌》裡也有吃團魚的記載,《隨息居飲食譜》稱為甲魚,四川稱為腳魚,貴州稱為角魚,湖北叫龜魚,廣東叫水魚,飲食行業則稱之為元魚、圓魚、元菜、山瑞,俗語自然就叫做「王八。
吃鱉,雌的比雄的好,所以假如有兩隻鱉,一隻尾長,一隻尾短,就要選尾短的,因為那是雌鱉。至於大小,則是一斤至一斤半的最好,太小了,叫雛鱉,骨多肉少,肉雖然嫩,但不夠香,連《禮記》也說「不食雛鱉」,可見選鱉大小,古已有「禮」可循了。吃法以清燉、清蒸和弧。
燒最能體現那充滿鮮香的原味。當然,以鱉的美味,燜炒燴煮、配各式各樣的菜,也都合適。各地的名菜之中,江蘇有配鵝掌的「金仙裙」陝西有配蛋清的「白雪團魚」,江西有配蛋液的「金絲甲魚」,安徽有把魚丸裝進鱉膛內蒸製的「元魚吞繡球」,湖南有配肥嫩母雞的「風服歸甲」,等等。
在近代創新的甲魚烹製方式中,有一道遼寧菜頗有特色。那是陽鳳凰飯店的金光新師傅在1987年第二屆全國烹飪大賽時的金牌菜,菜名叫做「猴王鬧龍宮」。從名字上看,龍宮自然是鱉,除此之外還有海參大蝦和小蟹,而「猴王」用的是猴頭菇,把猴頭菇砌成猴頭形狀,騎在甲魚上,不就是《西遊記》裡的孫悟空大鬧水晶宮了嗎?
上海有一道菜式,以鱉和壁的諧音,以及鱉裙那黑亮來狀形黑夜中的山石,加上以火腿來象徵熊熊烈火,取名為「火燒赤壁」,把孫劉聯合抗曹的一場戰役,變成食補的佳餚。四川燒甲魚的方式不少,「腳魚蒸二母」是以知母和貝母加上前胡柴胡和杏仁五種中藥來蒸製,有滋陰祛虛熱的功用。「釀腳魚」則是把雞肉片、火腿片、香菇片、冬筍片、薑片釀進腳魚腹腔之內。另外,「雞燒團魚」和「大蒜腳魚」都是四川名菜。
在深圳市紅桂路紅桂大廈內,有一家川菜館,名叫「錦官城」,一踏進大門,那麻辣的香味就撲鼻而來,令人有一種到了成都的感覺。這裡的川菜相當可口,一道「蒜泥白肉」,肉片很薄很寬,夾以青筍齊吃,又爽又嫩又滑。「罈子泡菜」是把白雲風爪和泡菜泡在壇內,相當有特色。「鱖魚燒肉」吃的時候要從最下層吃起,因為最上層是紅油,先吃就太辣了,令人受不了,不過,「錦官城」最好吃的是一道「珍珠土豆燒甲魚」。土豆就是馬鈴薯,珍珠土豆就是小小的一個馬鈴薯,說是四川珍貴的特有品種。
這讓我想起五月間在香港港島香格裡拉飯店的「珀翠餐廳」吃的法國馬薯宴。那馬鈴薯也是小小的一個,是長在沙地上的,每年五月第二個星期六採收,甫採收就立即出售一空,號稱是馬鈴薯中的勞斯萊斯,達來自四川的珍珠土豆,嫩滑得很,用來配那醇厚軟爛、充滿了鮮香的甲魚真是絕佳之合。鱉是營養豐富又鮮美的食物,含有鈣、磷、鐵、中醫認為籤甲性寒味鹹,可養陰清熱、平肝熄風、軟堅散結、而鱉肉則可滋陰活血,主治骨蒸勞熱、久瘡久痢等病症。假如讀者趁暑假到中國內地旅行的話,得一一品嘗不同風味的各個菜系中的鱉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