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想要健康,一是心胸寬,二是多運動,三是愛好廣,四是有所為。」——張穎
張穎 女,外交家、文藝評論家。1922年出生於廣州。1937年抗戰爆發不久即赴延安,魯藝藝術學院戲劇系首期畢業生。1939年調重慶任中共南方局文委秘書、《新華日報》記者、《群眾》雜誌編輯、新華社駐南京特派記者。
建國後任中共天津市委宣傳部理論處處長,1955年調北京任劇協書記處書記、黨組書記、《劇本》主編等職。1964年調外交部,歷任新聞司、西歐司副司長,中國駐加拿大大使館政務參贊。1983年以中國駐美大使館大使夫人身份隨駐美大使、外交部副部長章文晉出使美國。
□本報記者 姜炯
幾次約見張穎,都未能如願。去年因為她去深圳「越冬」,後來又顧忌老人家的眼疾和腿疾。終於在6月初的一天,敲開張穎位於東交民巷的居所大門。
雖然近些年老人家添了眼疾和腿疾的困擾,但對於一位年屆九旬的老人,她的身體狀況算是相當好了。「現在每天還要閱讀5~6小時,昨天,我才第一次用拐杖。」老人說,「雖然快90了,但我的心理年齡至少要年輕30歲。」實際上,張穎超出同齡人的身心狀態,還是老伴章文晉去世之後的事。
年輕時曾是「林黛玉」
張穎年輕時是個病秧子,整天病懨懨的張穎,曾被稱為「林黛玉」。1958年,張穎在「反右」運動中被整,在一次在念檢討的時候,張穎暈倒在辦公室,被抬到醫院急救。當時她高燒41度始終不退,甚至摸不到脈搏,一度住在協和醫院。她回憶說:「在協和醫院住院時,和很多人住在一個病房。心臟病最怕吵,我於是提出回家養病。」
解放前,張穎是周恩來同志在重慶的四個主要助手之一。這次突發心臟病的事情傳到了總理那裡,周總理囑咐當時的國務院專家局局長齊燕銘:「聽說張穎同志病得很厲害,你找時間去看一看。」在齊燕銘的幫助下,張穎住進了北京醫院。
治好頑疾,從此篤信中醫
「這一住就是一年。」張穎感嘆道,「高燒三個月不退,人極度衰弱,貧血,眼睛也看不見了,一點聲音都會讓我心跳加速。」張穎消瘦到只有30公斤,不能坐也不能站。後來,她被診斷為風溼性心臟病。「鄧穎超大姐請一直給自己看病的老中醫蒲輔周來看我。」
蒲輔周為張穎開出藥方,只有四味中藥,主要是西洋參。因為不用再吃西藥發汗,張穎舒服多了。
1960年,張穎的病情逐漸好轉。「完全是蒲老的藥起了作用!」張穎說。1975年,張穎的病又有一次程度較輕的復發。「當時蒲老已經不在了,另一位中醫通過類似的手段給我治好了。從此,我就特別信任中醫。」
唯一的要求:換個小房子
章文晉同志的去世,給張穎打擊很大,她總覺得是自己的護理不周所致,陷入極度的自責中。「北京醫院的吳蔚然院長開導我,一定要解脫出來,否則也會步老伴的後塵。我覺得他說得有道理,思想包袱就放下了。」張穎說。
為了讓自己的情緒和身體好起來,張穎採取了一系列做法,首先要求外交部給自己換房。原來,章文晉、張穎夫婦住在位於南河沿的一處獨門院落,足有三四百平方米。章文晉去世後,張穎覺得自己不該再享受那麼高的待遇,而且大房子空曠,沒有鄰居,更容易睹物思人。錢其琛同志去看望張穎,問她對組織上有什麼要求,她說只有一個願望,就是搬回原來的小房子。
雖然這次換房並不順利,而且至今張穎仍居住在一套位於二層、東西朝向的寓所,夏天三面暴曬、冬天不進陽光,周邊還有嘈雜的馬路和賓館後廚。不過張穎看得很開,她覺得這裡至少離老同事們近了。「冬天我可以去深圳子女處過年,夏天就到自己在密雲買下的房子去避暑。」張穎說。
離休後開始運動
1991年,張穎才正式離休,醫生囑咐她一定多運動,因為之前的工作太「靜」了。但因為有心臟病史,一定要注意循序漸進。「最初只是在景山公園裡走,後來我想爬山,但又怕自己的心臟撐不住。」後來,張穎開始在朋友的陪伴下嘗試登景山,逐漸過渡到登頂。「要鍛鍊首先要持之以恆。那段時間我每天早晨起來喝一杯開水和一杯蜂蜜水,5點半出發,到達景山正好公園開門。然後慢慢爬山,在公園裡轉一圈之後回家,沿路買菜,中午自己做午飯。我家是去年才開始用全天保姆的。」張穎說。
不到半年,張穎已經可以15分鐘內爬到山頂,她感覺運動量還可以增加。於是從景山出來,再到北海。「後來我覺得運動量還能再增加,於是開始爬瓊華島白塔。」張穎說,這樣的運動,她堅持了10年。
到了80歲,醫生建議她不要再爬山,因為對膝蓋會有損傷。於是她開始走平路。張穎習慣長時間走路,去皇城根遺址公園,她會一直走到地安門;或去菖蒲河公園,她會一直走到勞動人民文化宮。
晚年:致力出版,老有所為
現在,張穎把很大的經歷放在出版工作上,近年出版了《外交風雲親歷記》和《走在西華廳的小路上》在國內外引起很大反響,已經完成編輯的《文壇風雲親歷記》也即將付梓。正在著手編輯的兩本書,一本涉及到戲劇界的統戰工作,另一本是關於外事工作中接觸的五位美國總統和兩位美國國務卿的,這兩本書中將會涉及到一些鮮為人知的歷史。此外,張穎還想再編一本書,將自己的文藝工作和外交工作生涯串聯起來。
現在她每天都要工作5小時以上。除了編書,她還種花、養魚,並且練習國畫和書法。離休後,張穎定向資助社區的兩個貧因學生,但多年來從未謀面,只說是一個「老八路」資助的。張穎寓所一進門有一副張穎手書格言,寫著「嚴於律己、寬厚待人」,她說這是自己的家風。「老年人想要健康,一是心胸寬,二是多運動,三是愛好廣,四是有所為。」張穎說。
《科學時報》 (2010-6-11 B4 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