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近年FDA批准的G蛋白偶聯受體(GPCR)新藥

2021-01-21 藥渡


G蛋白偶聯受體(GPCRs)是研究最多的藥物靶點,主要是由於它們大量參與了人類的病理生理及藥理活動。根據對所有GPCR藥物在臨床試驗中的最新分析,我們發現有475種藥物(約佔FDA批准藥物的34%)作用在108個獨特的GPCRs靶點上。目前臨床試驗中約有321種藥物,其中20%是作用於尚未有批准上市藥物的66種潛在新型GPCR靶標,其中生物藥、變構調節劑和偏向激動劑的數量有所增加。GPCR調節劑的主要適應症為糖尿病、肥胖和阿爾茨海默病,還有幾種中樞神經系統疾病。


目前大多數藥物靶標是以下五個蛋白質家族成員:G蛋白偶聯受體(GPCRs)、離子通道、激酶、核激素受體和蛋白酶。GPCRs作為藥理學靶點長期以來一直是科學家的研究對象,因為它們調節許多不同的生理過程並且在細胞表面有可發揮藥效作用的位點。靶向GPCRs的藥物也佔治療藥物全球市場份額的約27%,2011-2015年的總銷售額約為8900億美元。

 

通過分析CenterWatch的臨床試驗藥物資料庫(2017年7月提取的數據),並與公開來源的數據進行交叉參考,我們能夠確定已批准的靶向GPCRs的藥物有475種。這佔所有FDA批准藥物的約34%,與以前報導的GPCR靶向藥物數量佔比相似(27-33%)。GPCR藥物研發進展迅速,在過去5年中,美國FDA已經批准了69種新的GPCR靶向藥物(其中2014年以後批准的藥物見表1)。最近批准的GPCR靶向藥物是abaloparatide,是一種甲狀旁腺激素(PTH1)受體激動劑,用於治療絕經後婦女骨質疏鬆症的。目前在臨床試驗中的藥物數量為321個,其中60個(佔19%)試驗藥物以目前尚未有藥物獲批的潛在新型GPCR為靶標。

 

表1. 2014年以來,FDA批准的靶向GPCRs的新分子實體


近年獲批GPCRs藥物簡述

  Droxidopa(屈昔多巴)是去甲腎上腺素的前體化合物,該藥最初是由日本住友製藥開發,1989年後在日本和亞洲其他地區獲批,用於治療神經原性直立性低血壓、透析相關的低血壓。國內方面,重慶聖華曦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的屈昔多巴膠囊(商品名:善為)在2012年獲批上市。


  Dulaglutide(度拉糖肽)是一種胰高血糖素樣肽-1(GLP-1)受體激動劑,能激活細胞表面GLP-1受體,通過活化G蛋白發揮腺苷環化酶活性,用於治療成人2型糖尿病。由禮來(Lilly)研發,於2014年9月18日獲得美國FDA批准上市,該藥2016年銷售額達到了9.25億美元。目前國內對於GLP-1受體激動劑的研發主要集中在艾塞那肽仿製和改良,其中上海仁會生物製藥股份有限公司的貝那魯肽注射液(商品名:誼生泰)已在2016年12月獲批上市。

  

  Hydrocodonebitartrate(酒石酸氫可酮)是菲類衍生物,屬於阿片類鎮痛藥,氫可酮主要以酒石酸鹽形式用於複方製劑,用以緩解刺激性咳嗽。2012年,美國處方藥銷售額第一名就是氫可酮與對乙醯氨基酚的複方製劑。但氫可酮和其它阿片類鎮痛劑一樣容易受到濫用,目前FDA已高度重視這個問題,近幾個月也出了不少政策。

 

  Naloxegol(納洛塞醇)是全球首個每日一次的口服外周作用μ-阿片受體拮抗劑(PAMORA),用於治療成人患者的伴有慢性非癌性疼痛的阿片類藥物引起的便秘(OIC)。由阿斯利康(AstraZeneca)研發,於2014年9月16日獲美國FDA批准上市。阿斯利康和第一三共合併銷售總額在2015年和2016年分別為3900萬美元和1.25億美元,可見這個適應症前景還挺好。

 

  Netupitant(奈妥吡坦)實際上是以複方藥批准上市的,是一種由奈妥吡坦和帕洛諾司瓊(Palonosetron)兩款藥物組成的固定劑量膠囊複方藥物,商品名為Akynzeo,2014年10月10日美國FDA批准上市,用於治療癌症化療患者的噁心及嘔吐。目前國內先聲藥業、科倫藥業、恆瑞醫藥和正大天晴等知名藥企都有申報,可見大家一致看好這個項目。

 

  Olodaterol(奧達特羅)是一種長效的 β2 腎上腺受體(ADRB2)激動劑(LABA)。該藥長期每天一次用於日常維持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的氣流阻塞性支氣管擴張,包括慢性支氣管炎和肺氣腫患者。由勃林格殷格翰(BoehringerIngelheim)公司研發,於2014年7月31日獲得美國FDA批准上市。值得注意的是該藥附有黑框警告,會增加哮喘類疾病致死機率,也不適用於急性支氣管痙攣的緊急救援。

 

  Suvorexant(舒沃雷生)是首個食慾素受體拮抗劑,通過食慾素受體的拮抗機制,在治療失眠方面發揮其治療作用,適用於以難以入睡和/或維持睡眠為特徵的失眠的治療。該藥由默沙東(MerckSharp & Dohme,MSD)研發,於2014年8月13日獲美國FDA批准上市。因為市場前景並不被看好,目前國內只有東莞東陽光藥物研發有限公司一家申報,申報中文名為蘇沃雷生。

 

  Tasimelteon(他司美瓊)是褪黑激素MT1和MT2受體激動劑,褪黑素受體被認為與人體晝夜節律的控制相關,是FDA第一個批准的用於治療非24小時覺醒紊亂(N24HSWD)的藥物。該藥最初由百時美施貴寶(Bristol-MyersSquibb,BMS)開發,之後由Vanda研發,於2014年1月31日獲美國FDA批准上市,2016年銷售額為7167萬美元,目前國內暫無申報。


  Vorapaxar(沃拉帕沙)是一種新型蛋白酶激活受體-1(PAR-1)拮抗劑,可抑制血小板聚集,用於減少有心梗(MI)或外周動脈病變(PAD)病史的患者發生心血管血栓事件的風險。該藥由先靈葆雅(ScheringPlough)公司研發,後與默沙東(MerckSharp &Dohm)公司聯合研發,作為首個PAR-1拮抗劑於2014年5月8日由美國FDA批准上市。目前國內有江蘇萬邦、成都百裕和南京華威等公司申報。

 

  Aripiprazolelauroxil(阿立哌唑十二烷酸酯)是一種長效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是阿立哌唑的前藥,在體內經酶介導催化水解形成N-羥甲基阿立哌唑,隨後水解成阿立哌唑,通過部分激活5-HT1A/DRD2受體和拮抗5-HT2A受體,來治療成人精神分裂症。該藥由愛爾蘭的Alkermes公司研發,並於2015年10月5日獲美國FDA批准上市,國內尚未見企業申報。

 

  Brexpiprazole(依匹哌唑)是一種5-HT/DA活動調節劑,可拮抗5-HT2A受體及去甲腎上腺素α受體,具有5-HT1A受體及D2受體部分激動劑作用,適用於治療精神分裂症的成年患者,並且聯合抗抑鬱藥,輔助治療成年重度抑鬱症患者。該藥最初由大冢製藥發現,並由大冢和靈北聯合開發,於2015年7月10日獲得了美國FDA批准上市,目前國內只有北京康立生醫藥申報該項目。

 

  Cangrelor(坎格雷洛)是一種血小板P2Y12抑制劑,用於避免成人患者在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過程中因凝血造成的冠狀動脈堵塞。該藥由Medicines公司申報,於2015年6月22日獲得美國FDA批准上市,2015年銷售額只有260萬美元,可謂慘澹啊。目前國內除了原研公司與合作CRO精鼎以1.1類申報以外,只有江蘇奧賽康藥業申報了該藥。可能作為注射抗血栓藥物,出血風險較高,導致大家熱情不足。

 

  Cariprazine(卡利拉嗪)是一種強效的多巴胺D3/D2受體部分激動劑,用於治療精神分裂症患者和雙相Ⅰ型障礙相關的躁狂或混合發作患者。該藥最初由匈牙利的GedeonRichter製藥公司研發,GedeonRichter在2012年把該藥的美國和加拿大開發權轉讓給森林實驗室(ForestLaboratories),於2015年9月17日獲美國FDA批准上市,現在通過收購則屬於艾爾建(Allergan)公司。目前國內尚無申報。

 

  Eluxadoline(艾沙度林)具有混合阿片受體活性,包括μ-阿片受體(MOR1)激動劑,δ-阿片受體(DOR1)拮抗劑和κ-阿片受體(KOR1)激動劑,用於治療腹瀉症狀為主的腸易激症候群(IBS-D)。該藥最初由JanssenCilag和Furiexpharma公司研發,於2015年5月27日獲美國FDA批准上市,通過收購,現在屬於艾爾建(Allergan)公司。2016年銷售額為9330萬美元。目前國內尚無申報。

 

  Flibanserin(氟班色林)是一種5羥色胺(5-HT1A)受體激動劑和5-羥色胺(5-HT2A)受體/多巴胺(DRD4)受體拮抗劑,用於治療絕經前女性的性慾障礙(HSDD)。該藥最初由勃林格殷格翰公司研發,在美國FDA拒絕了它的上市申請後,勃林格殷格翰公司終止了此項研究,並轉給了Sprout製藥公司。後於2015年8月18日獲得美國FDA的上市批准,成為FDA史上批准的首個治療女性性慾障礙(HSDD)的藥物。不過目前銷量不佳,國內也沒有公司申報。

 

  Parathyroidhormon(甲狀旁腺素)是重組甲狀旁腺激素,能增加腎小管鈣重吸收、腸道鈣吸收和骨轉化,從而提高血鈣濃度,用於輔助調節鈣和維生素D,以治療甲狀旁腺功能減退患者低鈣血症。該藥由NPS製藥(被Shire收購)研發,2015年1月23日獲得美國FDA批准上市。2015年銷售額為2100萬美元。目前國內尚無申報。

 

  Rolapitant(羅拉匹坦)是一種選擇性高親和性P物質或神經激肽-1(NK1)受體拮抗劑,用於治療化療引起的噁心嘔吐。該藥由Tesaro製藥公司研發,於2015年9月1日獲得美國FDA批准上市。2015年江蘇恆瑞醫藥與美國Tesaro公司達成協議,引進Tesaro公司Rolapitant,恆瑞將被授權負責該藥在中國的臨床開發、註冊和生產、銷售。恆瑞預計藉助公司強大的腫瘤渠道,該藥在中國市場的年銷售峰值有望達到10億元。

 

  Selexipag(賽樂西帕)是一種前列環素受體(IP受體)激動劑,具有血管舒張的功能,用於治療肺動脈高血壓。該藥最初由日本新藥株式會社研發,後授權給愛可泰隆共同合作開發,於2015年12月21日獲美國FDA批准上市,並同時被授予孤兒藥資格。該藥銷售額預計2020年將達到12.68億美元。目前國內尚無申報。

 

  Sonidegib(索尼地吉)是一種SMO 受體拮抗劑,抑制活躍在基底細胞癌的Hedgehog細胞信號通路而產生效果,用於治療無法手術和放療的局部晚期基底細胞癌患者,或者經手術或放療後復發的患者。該藥由諾華製藥研發,於2015年7月24日獲美國FDA批准上市。2015年銷售額為2500萬美元,預期銷售峰值達8億美元。目前國內尚無申報。

 

  Lixisenatide(利司那肽)是一種胰高血糖素樣肽(GLP-1)受體激動劑,能增強胰島素的分泌並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發揮降糖作用,用於治療成人2型糖尿病。該藥由Zealand和賽諾菲(Sanofi)共同研發,於2016年7月27日獲得美國FDA批准上市,為全球第5個獲批的GLP-1受體激動劑。2016年銷售額為3663萬美元。目前國內只有原研公司賽諾菲申報該藥。

 

  Pimavanserin(匹莫範色林)是一種5-羥色胺(5-HT2A)受體反向激動劑,用於治療出現幻覺或妄想症等精神疾病的帕金森症患者。該藥由阿卡迪亞公司(Acadia)研發,於2016年4月29日獲美國FDA批准上市。EvaluatePharma預計其在2020年的銷售額將達到8.41億美元。目前國內尚無申報。

 

  Abaloparatide是一種甲狀旁腺激素相關蛋白(PTHrP)類似物,能與甲狀旁腺受體1結合,從而起到調節代謝,促進骨骼形成的作用,用於治療用於患有骨質疏鬆症風險的絕經後女性。該藥最初由Ipsen研發,後授權給RadiusHealth,於2017年4月28日獲美國FDA批准上市,是近15年來FDA批准的首個成骨類合成代謝藥物。

 

  Etelcalcetide(維拉卡肽)是一種鈣敏感受體(CASR)激動劑,通過結合和活化鈣敏感受體降低PTH分泌,用於治療慢性腎病成人患者做血液透析治療的繼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該藥由安進(Amgen)研發,於2017年2月7日獲得美國FDA批准上市,是12年來首個獲批用於治療透析患者繼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的藥物。該藥也出現在EvaluatePharma的「淨現值最高的待審批藥物TOP5」榜單,是否值得這份期待,我們看它的未來市場表現吧。

 

  Naldemedine是一種外周作用的µ-阿片受體拮抗劑,為納曲酮類似物。它能與Mu阿片受體、Delta阿片受體、以及Kappa阿片受體結合,在胃腸道中起到拮抗的作用,用於治療慢性非癌性疼痛患者中阿片類藥物引起的便秘。該藥由鹽野義公司研發,於2017年3月23日獲美國FDA批准上市。不過由於該藥屬於美國《物質管制法案》附錄ii管制物質,所以未來銷售額還待觀察。

 

展望GPCRs靶點藥物

隨著對GPCR結構生物學、藥理學和藥物模型更加深入的研究,大量新藥靶點的發現,GPCR藥物研發將繼續新的徵程。雖然目前臨床試驗中許多GPCR靶向藥物可能不會最終獲得監管機構的批准,但GPCR蛋白家族的成藥性和GPCRs在糖尿病、肥胖、阿爾茨海默病和精神病等疾病中的重要作用,將為這一領域持續的藥物研發工作提供強大的動力。

 

參考文獻:

1、AlexanderS. Hauser,  Misty M. Attwood,    Mathias Rask-Andersen,   Helgi B. Schiöth & David E. Gloriam.Trends in GPCR drug discovery: new agents, targets and indications. NatureReviews Drug Discovery (2017)

2、藥渡數據

3、FDA網站

4、CFDA網站

5、CDE網站


來源:CPhI製藥在線


相關焦點

  • 「G蛋白偶聯受體」概念或有波瀾
    在11日舉行的2013年皇后鎮分子生物學(上海)會議上,中美科學家聯手成功解析了世界上首個B型G蛋白偶聯受體,這有望為2型糖尿病等多種代謝疾病帶來更多的新藥物。早在去年10月份2012年諾貝爾化學獎聚焦G蛋白偶聯受體時,相關概念股就曾掀起過一波炒作,如復旦復華、四環生物、香雪製藥及華北製藥等概念股都曾出現過大幅拉升的情景。
  • 拓展G蛋白和G蛋白偶聯受體相互作用「圖譜」
    他們專注於G蛋白(信號傳遞的「介質」)與受體GPCRs之間的相互作用引發信號的過程。研究人員不僅對GPCR受體和G蛋白的相互作用有了更好的理解,而且能夠比以前更好地預測他們的功能。所有的生物系統都對來自環境外部的信號作出反應。在人類和其他動物中,主要通過細胞膜上與G蛋白結合的生物受體對這些信號進行檢測和處理。這些蛋白質在信號傳輸中起著關鍵作用。
  • 多篇文章解讀近年來G蛋白偶聯受體領域研究進展
    【8】Nature:科學家揭開B型G蛋白偶聯受體真面目doi:10.1038/nature12393來自美國斯克利普斯研究所和中國國家新藥篩選中心/中科院上海藥物所等研究機構的科學家,在國際上首次解析了胰高血糖素受體7次跨膜區域的三維分子結構,從而改變了長期以來在B型G蛋白偶聯受體結構研究方面所遭遇的困境。
  • G蛋白偶聯受體:感覺的一把鎖
    沒有G蛋白偶聯受體,我們就看不見、聽不到、聞不著,甚至無法感受到幸福。每個人的身體就是一個數十億細胞相互作用的精確校準系統,每個細胞都含有微小的受體,可讓細胞感知周圍環境以適應新狀態。比如當我們感到驚慌失措的時候,神經信號和激素會使人的整個身體進入警戒狀態,腎上腺素向血管中釋放激素,很快全身的細胞都感覺到有事情要發生了,而它們感受激素的最重要方式,就是通過G蛋白偶聯受體。這種受體是位於細胞表面或細胞內的特殊蛋白質,能夠和特定的激素結合,並引發細胞響應。
  • 醫學院布萊恩·科比爾卡研究組揭示G蛋白偶聯受體-G蛋白複合物形成...
    醫學院布萊恩·科比爾卡研究組揭示G蛋白偶聯受體-G蛋白複合物形成過程清華新聞網5月15日電 5月9日,清華大學醫學院、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布萊恩·科比爾卡(Brian K.Kobilka)教授研究組於《細胞》 (Cell) 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G蛋白偶聯受體- G蛋白複合物形成過程的結構機理》(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the Process of GPCR-G Protein Complex Formation)的研究論文。
  • 研究綜述G蛋白偶聯受體表達和功能改變新發現
    近日上海同濟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在《細胞研究》(Cell Reserch)雜誌上發表了題為「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s as therapeutic targets for multiple sclerosis」(G蛋白偶聯受體作為多發性硬化症治療靶點
  • G蛋白偶聯受體:生命科學和藥物研發的「寶藏」
    配體必須與其特異的受體結合才能行使正常功能,而G蛋白偶聯受體(Gprotein-coupled receptor, GPCR)正是人體內最大的細胞膜表面受體家族。強光使人閉眼、花香使人愉悅、黑暗使人心跳加速……在人體的深處,細胞的表面,正是這些GPCR發揮著「傳感器」的作用。正因為這些「聰明的GPCR」的存在,人們才能感知如此「繽紛多彩」的世界。
  • 文獻閱讀筆記001-G蛋白偶聯受體藥物進展
    Receptors,GPCRs)是一大類膜蛋白受體的統稱。這類受體的共同點是其立體結構中都有七個跨膜α螺旋,且其肽鏈的C端和連接第5和第6個跨膜螺旋的胞內環上都有G蛋白(鳥苷酸結合蛋白)的結合位點。人們預測人類基因組中有約800個基因(約佔整個基因組中編碼蛋白質的部分的4%)會編碼G蛋白偶聯受體超家族的成員蛋白,是人類中最龐大的膜蛋白家族,也是很多藥物的重要靶點。
  • 首次發現G蛋白偶聯受體分子識別機制
    原標題:中科院上海藥物所 首次發現G蛋白偶聯受體分子識別機制   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蔣華良課題組和王明偉課題組與美國、荷蘭、丹麥等國科學家合作,提出了G蛋白偶聯受體(GPCR)胞外段與跨膜區的動態變化模式,發現了該受體存在「開放」和「關閉」兩種分子構象,從而為其本身以及其他B型G蛋白偶聯受體的全長結構解析、功能研究和藥物發現奠定了基礎
  • 2019年度盤點:FDA批准的臨床試驗進展的新藥匯總
    新藥以及生物製品的生產意味著為患者提供新的治療選擇,極大的推動了醫療保健領域的進步。 截止12月27日,今年CDER共批准了49個新藥,其中包括診斷試劑、靶向藥物,新靶點的抗生素等。今年批准了世界首款治療急性偏頭痛的藥物Reyvow,第二款RNAi藥物Givlaari,新種類的抗生素Xenleta。中國公司百濟神州自主研發的抗癌藥物Brukinsa也被批准上市。
  • 他們破解了G蛋白偶聯受體之謎
    美國科學家羅伯特·萊夫科維茨和布賴恩·科比爾卡因在G蛋白偶聯受體(GPCR)方面的研究分享了這一獎項。 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在當天的一份新聞稿中宣布,人類的身體是一個精妙調和的系統,幾十億細胞在其間相互作用。每一個細胞都具有微小的受體,使其可以感知周圍的環境,從而適應全新的情況。
  • 多項研究表明一種讓G蛋白偶聯受體熱穩定的計算方法在解析這類受體...
    2019年4月16日訊/生物谷BIOON/---來自俄羅斯莫斯科物理科學與技術研究所(MIPT)、斯科爾科沃科學技術研究所(Skoltech)和美國南加州大學(USC)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新的計算方法來設計熱穩定的G蛋白偶聯受體(GPCR),這對開發新藥有很大幫助。經證實這種方法可用於獲得幾種主要人類受體的結構。
  • G蛋白偶聯受體信號轉導的多樣性及藥物發展
    報告題目:G蛋白偶聯受體信號轉導的多樣性及藥物發展 報告人:孫金鵬(北京大學教授 山東大學教授) 時間:2020年11月11日 下午3:30 地點:吉林大學生命科學樓408會議室 主辦單位:吉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個人簡介 孫金鵬教授,博士生導師
  • 他們破解了G蛋白偶聯受體之謎[圖]
    美國科學家羅伯特·萊夫科維茨和布賴恩·科比爾卡因在G蛋白偶聯受體(GPCR)方面的研究分享了這一獎項。  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在當天的一份新聞稿中宣布,人類的身體是一個精妙調和的系統,幾十億細胞在其間相互作用。每一個細胞都具有微小的受體,使其可以感知周圍的環境,從而適應全新的情況。
  • 發現G蛋白偶聯受體信號轉導調控新機制
    G蛋白偶聯受體(GPCR)參與了機體內多種生理過程的調節,是目前治療多種人類疾病包括代謝性疾病的藥物靶點。
  • 近年我國批准上市的「中國1類」新藥(生物藥篇)
    國家無論是「863計劃」、「973計劃」、還是今天的「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都對新藥研發寄予了厚望並給予了多方面的鼓勵支持,國內藥企亦不負眾望,共同肩負起新藥創製的重任。經多年厚積薄發,一個個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新藥產品誕生並成功上市,「中國1類」新藥家族正在逐漸壯大,我國新藥自主創新能力正在綻放光芒。此篇將集中介紹我國近年批准上市的「中國1類」大分子生物藥,希望對君有益。
  •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科學家發現G蛋白偶聯受體的工作機制
    責編 | 兮G 蛋白偶聯受體(GPCRs)是最大的一類膜蛋白家族受體,通過偶聯下遊異源三聚體G蛋白將信號從胞外傳遞至胞內。GPCR是人類基因組編碼最大的膜蛋白超家族,也是最大的藥物靶點。研究發現,G蛋白α亞基 C-末端與受體的結合對於區分初級和次級Gi/o偶聯起到關鍵作用;此外,研究還發現受體第二個胞內環上的一個保守疏水殘基對初級Gi/o-偶聯並不是至關重要的; 然而,它可能對於次級Gi/o偶聯非常重要。
  • 復旦大學教授發表19頁綜述文章:G蛋白偶聯受體超家族的化學多樣性
    該論文長達19頁,耗時一年完成,對目前所有已知G蛋白偶聯受體(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GPCR)小分子配體的化學結構和藥理活性進行了整合分析
  • 研究獲得生理環境下G蛋白偶聯受體三維結構
    科學家們利用核磁共振技術,獲得了處於生理環境且原封未動的G蛋白偶聯受體三維結構,展示了生理條件下G蛋白偶聯受體在磷脂膜中的天然形態。
  • 科學家攻克G蛋白偶聯受體信號轉導難題
    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徐華強領銜的交叉團隊,利用冷凍電鏡技術成功解析視紫紅質與抑制型G蛋白(Gi)複合物的近原子解析度結構,攻克了細胞信號轉導領域的重大科學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