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總是脆弱的,但厄運來臨一切都將成為遺憾。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有這樣一句話:
"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對於每個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他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愧;臨終之際,他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鬥爭。"
在如今人才濟濟的社會,最能投射人才的就是央視人才,亦或是科研教育行業,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愛崗敬業。
我記得5年前,央視主持張泉靈就因為一場突發被誤診肺癌,讓她重新思考人生,於是轉身進入了投資行業,離開了自己奮鬥了18年的央視。
只是因為人生太短,我們都不知道未來的自己能走到哪一步,就像近日的一則媒體報導中發布出來死亡訃告,是來自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司佳,在上海長海醫院經搶救無效去世的痛心消息。
世間病疾無情,讓太多年輕生命都早早被終結,這個女教授如果還在世,她也不過42歲的年紀。
司佳並沒有當年的央視主持張泉靈那樣幸運只是被誤診,她的不幸離世讓她身後大批學子們的為她感傷。
她的去世,讓也讓其身邊同事,家人都悲痛不已。
司佳生前就是復旦大學的才女,17歲就考入復旦,成為了當時第一屆文科基地班,師從周振鶴教授做歷史地理研究。
生前是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博士,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兼博士生導師,擁有非常優秀的履歷,07年開始受聘復旦大學任職歷史系副教授。
多年來在歷史文學中有過非常多方面的研究,早在2002年還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攻讀博士開始就發表過多篇中外學術的論文。
《世界宗教研究》《復旦學刊》《廣東社會科學》《東亞文化交涉研究》等優秀論文,而她本人也在美國被評為美國漢尼基金青年學者。
司佳在這短短的半生裡,就像之前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書中在所說,她的把短暫的生命發揮了無限潛能,把自己的精力和生命都貢獻給了自己一生最壯麗的教育事業上。
司佳教授生前擔任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多次給本科生及研究生開設中國近現代史方向學位專業、選修課程,以及全英語課程教學。
尤其是在學生們的論文指導中,幾乎是傾盡所有,據知情人透露, 司佳一直到病發後,還一直堅持為一個留學生做論文指導,直到今年7月份畢業,作為教師,她的敬業散發著光輝。
但可惜的是這樣的一位才女,一位優秀人名教師卻難逃病痛的無情折磨,最終以最遺憾額度方式離開了這個世界。
我們都知道生命無常,卻又無可奈何,世間有太多的無奈讓我們無法走向生命的盡頭。
司佳的離世是歷史文學研究方向的一個人才流失,也是學校和親密學子間一個教育人才的流失,42歲的年紀,司佳原本可以奔著利用自己的資深學術研究展望未來桃李滿天下的喜悅。
奈何生命的長河如此短暫,望她一路走好,在天堂繼續閃著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