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歷史學系42歲女教授去世,人生事業和生命到底哪個更重要?

2020-12-03 筆揮江山

2020年10月11日,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司佳,因病搶救無效死亡,年僅42歲。

她的英年早逝讓無數人感到惋惜。

司佳於2006年獲得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博士學位,2007年起任復旦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2016年晉升為教授,博士生導師。

報導稱司佳教授在學術上取得了許多具有創新性的研究成果,在學生指導方面傾注了大量的心血。

很顯然她是一個很負責的老師,她幾乎把自己大部分時間都用在事業上。至於她是患了什麼病,病情是否適合長期勞累有關,並沒有正式的通報。

不過,這還是引起了很多人的討論,到底人生事業和生命哪一個更重要?

畢竟近一些年,我們經常看到一些年輕人早逝的新聞,有的程式設計師是在半夜加班的時候,不知不覺的就死過去了。

有的老闆不堪重壓跳樓了……。

為了工作連命都搭上了,這到底值不值呢?

事實上這個問題很難討論哪一個重要,怎麼做是對是錯?

因為人和人是不一樣的。每一個人都是有不同的人生目標的,若是達不到這個目標,就要繼續努力。

對於這樣的人來說,他們的工作才是重要的,活著工作才會顯得更加的有意義一些。

就好比賈伯斯,把畢生的事業都放在對產品的研發和熱愛上。

就好比劉備,把畢竟的經歷,都放在對疆土的拓展上,哪怕是付出生命代價,他們也是心甘情願的。

所以說不一定說把全部精力放在事業上就是不對的。這就是他們畢生的追求,若是讓他們放棄這些追求,對於他們來說正真的不如死?

當然了注重個人的身體和心理健康,這個是十分重要和有必要的。畢竟只有生命在,才能進行各種有意義的探討。

不過,話又說回來,對於很多中年人來說,每一個人都想要注重心理身心健康,但是,他們真的做不到。

因為他們的身上都是背負著很大的壓力的,是上有老下有小的,甚至還有很多的人,都是背負著房貸,車貸的,真的是一天都不敢休息呀。

若是不努力工作,真的是連最基本的生活,都是難以保證的。所以,我們不得不去拼命賺錢,活著不就是為了賺錢不就是更好地活下去嗎?

所以說到底是工作重要,還是生命重要?在我看來只有有工作才有有質量的生命,若是沒有工作了,生命也就沒有多大的意義了。

當然了也會有不同的觀點,當一個寄生蟲也是不錯的。但是,你必須要有當寄生蟲的資本。可以說大部分人是不具備這個能力的。

所以說每一個人都在努力地想讓自己過得更好一些,若是想要過得更好一些,只有通過努力工作來實現。

所以說工作還是很重要的,甚至有的時候是超過了生命的重要,這是作為一個中年人的我的體會。

你覺工作重要,還是生命重要呢?

相關焦點

  • 復旦年輕女教授在醫院不治身亡,享年42歲
    17歲考入世界一流大學,國家"985工程、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的司佳,是個地道的上海人,中學時期就作為唯一的中學生代表,參加全國學聯代表大會考上了復旦。生前短短42年的時間裡,她猶如天之嬌女,被學校師生賦予厚望,29歲就從美國學成歸來,受聘重回母校任職復旦大學歷史學系的副教授。
  • 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司佳去世 年僅42歲
    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司佳女士,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10月11日16時46分在上海長海醫院逝世,年僅42歲。在華師大二附中就學期間,她作為上海唯一的中學生代表出席全國學聯第二十二屆代表大會,並以優異成績被復旦大學第一屆文科基地班錄取。她2001年獲全額獎學金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東亞系留學,2006年8月獲博士學位。2006-2007年任賓夕法尼亞大學東亞系講師,兼任聖約瑟夫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2007年8月起任復旦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2016年11月晉升教授,博士生導師。
  • 復旦才女教授在醫院救治無效身亡,年僅42歲
    生命對於每個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他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愧;臨終之際,他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鬥爭。"
  • 復旦大學女教授醫院搶救無效身亡,年僅42歲
    很喜歡斷臂王子劉偉對於生命的態度。 我要是你,我就去死了。 他說:剛開始困難簡直是一座山,但是後來第一次成功之後,再回頭看,那困難只是一個小小的臺階。 他說:我的人生只有兩條路,要麼趕緊死,要麼精彩的活著!。
  • 復旦大學歷史學系42歲女教授司佳逝世,曾師從周振鶴
    據多方證實,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司佳因病於2020年10月11日晚病逝,享年42歲。司佳(1978~2020),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博士,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中國近現代史、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興趣還包括上海近代城市社會,出版史、文化史及閱讀史。
  • 42歲復旦教授離世,曾29歲即任副教授
    記者從復旦大學歷史學系獲悉,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司佳女士,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10月11日16時46分在上海長海醫院逝世,年僅42歲。 1978年6月生於上海,2006年獲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哲學博士。現任職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2016年11月起)博士生導師,中國近現代史、中西文化交流史方向。研究興趣還包括上海近代城市社會,出版史、文化史及閱讀史。
  • 複旦大學曆史學係42歲女教授司佳逝世
    FX168財經報社(香港)訊 10月13日,復旦大學歷史學系微信公號發布悼念司佳老師的消息。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司佳女士,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10月11日16時46分在上海長海醫院逝世,享年42歲。
  • 物理學家張首晟去世 出生於上海,15歲考入復旦大學
    張首晟非常珍惜與家人相處的美好時光,在他們一起度過的家庭假期中,張首晟喜歡帶他們去看地球上最美麗的自然景觀,與他們分享訪問過的每個地區的古代歷史故事,並鼓勵我們最新的想法和興趣。張首晟最喜歡的是威廉·布萊克的一首詩作,表達了他對無限探索和發現美的生命的使命:在沙粒中看到世界在野花中看到天堂把無限放在手掌中在一小時內獲得永恆。
  • 燃儘自己生命 播下未來種子 追記英年早逝的復旦大學教授鍾揚
    原標題:中國夢·申城美丨燃儘自己生命播下未來種子追記英年早逝的復旦大學教授鍾揚  10月11日,中共復旦大學委員會作出《關於開展向鍾揚同志學習活動的決定》。13日下午,復旦校黨委舉行學習鍾揚同志先進事跡大會,號召全校黨員、幹部和師生向鍾揚同志學習。
  • 復旦女神教授陳果,被「炮轟」,到底做錯了什麼?
    有這麼一位老師,一個從穿衣打扮到言談舉止都與眾不同的老師站上了講臺,不再單一的向學生們灌輸知識,而更像朋友一樣和學生們暢聊詩詞歌賦,人生理想,教導學生們要與黑暗和解,與自己和解,為原本死板的課堂帶來一抹亮色。
  • 復旦教授金力談談家楨:有先生指路乃人生一大幸事—新聞—科學網
    ■本報記者 馮麗妃 黃辛 在復旦大學副校長、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金力的眼中,能有我國現代遺傳學開山祖師談家楨做指路人
  • 在職研究生的學歷和學位,到底哪個更重要?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在職研究生的學歷和學位,到底哪個更重要? 01.什麼是在職研究生學位? 其實,關於學位證書,並沒有所謂的在職研究生和全日制研究生的區別,因為通過這兩種途逕取得碩士學位證書含金量都是一樣的。 而如果真的要區分的話,那麼所謂的在職研究生學位,指的就是通過在職讀研取得的碩士學位證書,即通過同等學力申碩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獲得學位證書。 02.什麼是在職研究生學歷?
  • 曾經的復旦校花,不愛鍛鍊愛吃肉,享年112歲,送別兩任丈夫
    1927年,復旦大學迎來了建校以來的第一批女大學生,開學當天,就有一位女學生吸引了眾人的目光。當她從一輛車牌號為「84」的敞篷小汽車走下來時,華美的旗袍,婀娜的身姿霎時看呆了路過的眾多男生。很快,她就有了一個稱號「84號小姐」。 這位一經亮相便成為校園風雲人物的女子就是嚴幼韻。
  • 42歲復旦大學材料科學系教授江素華因病逝世—新聞—科學網
    2018年1月2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從江素華教授親屬及同事處獲悉,復旦大學黨委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長、材料科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江素華因病於
  • 復旦大學女神,嫁兩個出名外交官,活到112歲仍然堅持每天化妝
    楊光泩當時是外交部的顧問並且在復旦大學當教授。年輕,多金,能力出眾,關鍵是還特別願意為嚴幼韻花心思。自打二人在學校的酒會上相逢後,楊光泩就開啟了浪漫追求嚴幼韻的模式,送花送禮物、吃飯約會,只要有時間就一定陪在嚴幼韻的身邊。而且楊光泩進退有度,並不像那些庸俗的男人一樣不知輕重,總會恰到好處的與嚴幼韻相處,既不會讓她感到太過親近,也不會覺得他唐突。
  • 一粒種子的初心與夢想 ——追記優秀共產黨員、復旦大學教授鍾揚
    趙佳媛在驚愕中忍住眼淚,在ICU各種儀器閃爍的燈光和嘀嘀聲中,努力辨識著老師微弱的聲音,一個字一個字地敲下:  「西藏是我國重要的國家安全和生態安全屏障,怎樣才能建立一個長效機制來築建屏障?關鍵還是要靠隊伍。為此,我建議開展『天路計劃』,讓更多有才華、有志向的科學工作者,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西藏而奮鬥……就我個人而言,我將矢志不渝地把餘生獻給西藏建設事業。」
  • 30歲,清華大學博導;42歲,入選美國外籍院士!誰家美女這麼霸氣?
    在這25人名單中,中國女科學家顏寧榜上有名。說起顏寧今年剛滿42歲30歲當上清華大學博導36歲獲得青年拔尖人才計劃資助40歲成為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雪莉·蒂爾曼終身講席教授在世人眼裡顏寧的人生仿佛開了掛她的成長曆程究竟是怎樣的?
  • 我們最該謝謝她:中國半導體之母、復旦大學女校長!
    她,就是「中國半導體之母」,新中國第一位女校長,復旦大學唯一 一位女校長,謝希德謝希德投身教育事業整整48年,毫不過分地說,謝希德在湖南湘雅醫院謝希德因病癱瘓在床,劇痛時刻折磨著她,更可怕的是夜深人靜時那如潮水般襲來的孤獨……在人生的至暗時刻,她接到了一封厚厚的信件
  • 復旦大學教授李鬱芬逝世,參與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研製
    據「復旦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公眾號8日消息,12月8日凌晨2時42分,復旦大學教授,國務院特殊津貼享受者,參與國家的第一顆原子彈研製者李鬱芬老師因病搶救無效不幸逝世,享年92歲。邊幹邊學,摸索前進20世紀50年代末,為了響應黨的號召,復旦大學黨委從本校物理、化學等系抽調一批師生,和上海機械學院、華東化工學院等單位的師生共同組成科研組,開展分離同位素研究,為研製原子彈提供基礎技術。當時,這支科研隊伍以「58中隊」為代號,在化學系主任吳徵鎧教授的指導下開始研究工作,李鬱芬教授等是其中的重要成員。
  • 清華教授李恆德院士去世,共和國今年已痛失十一位兩院院士
    據光明日報官方微博消息: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教授李恆德,於2019年5月28日在京去世,享年9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