馴鹿雪橇引領著馴鹿群在進行夏季遷移。馴鹿的自然遷移是為了尋找食物。苔原的植被僅僅有一個短暫的夏季生長期,但是它們富含營養,而且在這裡受蚊蟲騷擾也比較少;冬季,馴鹿遷移到可以找到雪下青苔和其他植被的地區。遊牧的拉普蘭人稍稍改變了這種自然的遷移方式。
一個駕船的牧人正將他的馴鹿群帶往位於挪威海岸邊島嶼上的夏季牧場。馴鹿非常適應北極的極地環境,扁平寬大的蹄和健壯的四肢使得它們可以輕鬆地在雪地上行走和挖掘,使長距離遷徙也變得容易。厚密中空的皮毛和氣囊則使得它們在水中高速遊泳成為可能。拉普蘭人也意識到了這一點,它們充分利用了馴鹿的這些適應性,將諸如步話機和雪地踏板車等新技術應用到了放牧中。
一位牧人正在用繩索套一頭馴鹿。馴鹿是鹿科中唯一一種兩性和小鹿都有鹿角的,人們用一根繩索從20米外套住的正是這些鹿角。對於這樣健壯和活潑的動物,需要將繩索的一端纏繞在柱子或是樹上,而另一端用來拴住後腿。不同牧人的馴鹿通過小鹿耳朵上的切口區分開來,這樣牧人就能在畜欄裡挑出屬於自己的馴鹿。
一個拉普蘭人正給一頭馴鹿套上雪橇。拉普蘭人居住在挪威、瑞典、芬蘭和俄羅斯等國的北部。最初,他們追逐野生的馴鹿群並獵殺它們,或許是他們發明了第一架雪橇。公元500年左右,保護鹿群免受掠食者攻擊的需求促使人們第一次嘗試馴化它們。現在在芬諾斯坎底亞(芬蘭、挪威、瑞典、丹麥的總稱)北部除了少量的狼群已經看不到野生馴鹿群的蹤跡了。一直以來,馴鹿提供拉普蘭人大多數生活所需:肉,製作衣服、鞋、睡袋的毛皮,用於雕刻的鹿角和骨頭。被聚集的馴鹿只是半馴化的,但是日常的管理會讓那些用於擠奶和負載的馴鹿完全馴服。
春季分娩是馴鹿一年最重要的時候。夏季一季的成長使得初生的小鹿可以被標記以方便辨認。宰殺馴鹿一般在秋季,那時鹿群將被集中起來,之後,鹿群又會被分散為小群以度過冬天。拉普蘭人馴養的鹿群數量主要取決於冬季草場的容量。1986年的車諾比核洩漏事件嚴重影響了鹿肉的銷售,因為放射性粒子在擁有很長壽命的地衣裡積累,而馴鹿恰好是以地衣為食,食物鏈的作用使得它們體內的放射性物質含量也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