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9月3日消息(記者何源)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1966年,《星際迷航》系列橫空出世,成為超越時代的科幻作品。到今年,這個系列已經有50年的歷史,絕對稱得上是影響全世界的科幻經典。作為重啟版的第三部作品,《星際迷航3:超越星辰》昨天正式與中國內地觀眾見面。
說口碑和情懷的話,這部電影已經並被評為「年度最佳動作片」。目前《星際迷航3》在內地上映1天半,排片率維持在4成左右,票房是1.1個億。相對於平淡一些來說的暑期電影市場來講,這樣的成績還算不錯。不過,從此前經驗看,無論是《星戰》還是《星際迷航》,其實有一個問題,就是對於中國觀眾來說它沒有群眾基礎。
伸出手掌,分開中指和無名指形成一個「V」字,並說上一句「生生不息,繁榮昌盛」。看過《生活大爆炸》的觀眾會想起主角謝耳朵和朋友們。從明星到美國總統,《星際迷航》中大名鼎鼎的「瓦肯舉手禮」在各種場合被使用;而迄今已有50周年的《星際迷航》系列,也早已成為西方科幻史上的文化符號。9月2號,《星際迷航》重啟版的第三部,也是在整個系列的第十三部《超越星辰》正式登陸內地。為了給系列50周年祝壽,《超越星辰》中出現了超過50種新的外星種族;為了紀念7月份已經去世的老版史波克的扮演者,劇組讓老角色以非常特別的方式出現。對於星際迷們來說,電影可謂通篇遍布著致敬的彩蛋。
幾十年前,該系列第一部電影橫空出世。結構精巧的飛船,冰冷黑暗的宇宙空間,地球人和瓦肯星人的混血兒濃密高挑的眉毛和耐人尋味的表情,包括平緩的鏡頭、冗長的黑幕和交響樂,無時無刻都在用未知的力量,帶來懸疑恐怖的氣氛。就像電影說的那樣,「人類的冒險之旅才剛剛開始」。《星際迷航》開啟了世界電影「硬科幻」的大門。同為《星球大戰》重啟系列的導演,J·J·艾布拉姆斯作為《超越星辰》的製片人,始終在從原始最初系列中找靈感,他說,第三部把已有的東西帶到了一個始料未及的方向,非常宏偉且富有娛樂性。但不管是重啟還是拍續集,「你的工作是接納已有的元素,然後加入新的元素。」就好像現在的科技,都是基於已有的科技研發而成的。
也正是因為滿滿的情懷,影片7月份北美上映首周就登上了票房冠軍的寶座,被美國媒體評為「年度最佳動作片」。相對於慘澹了整個夏天的內地電影市場來說,《超越星辰》上映36個小時就穩定拿下1.1個億的成績,也算可圈可點。不過,其實類似的系列科幻電影,經常會遭遇中美「同片不同命」的情況。比如去年年末,連歐巴馬都要趕著去看、而匆匆結束髮布會的《星球大戰7》,最終以9億美元破美國票房紀錄,全球20億衝進世界影史前三。在本以為會熱鬧的中國市場,卻不溫不火的收官於8個億。對於《超越星辰》的票房前景,著名電影人高軍仍以「中規中矩」來形容,但不會跌的特別慘,因為本土文化對硬科幻的欣賞還不到位,中國觀眾對硬科幻的認知程度存在一定製約。
正如製片人J·J·艾布拉姆斯坦承的那樣,《超越星辰》從人物形象到場景,再到故事邏輯、世界觀架構,仍基本與50年來系列十幾部一脈相承。而科幻電影發展到今天,觀眾看過了《地心引力》《盜夢空間》,包括對時空思考的更深層的科幻需求正在產生。雖說《星戰》、《星際迷航》都有幾十年的歷史,但對中國普通觀眾而言,「情懷」兩個字來的絕比不上西方觀眾強烈。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索亞斌認為,星際系列難以觸動中國觀眾的成長記憶,甚至「還不如《變形金剛》」;而這一系列雖然在美國票房不錯,但在科幻電影的藝術發展脈絡上「並沒有什麼位置」,索亞斌認為,諾蘭的作品《盜夢空間》、《星際穿越》等能夠代表科幻片發展,在科幻電影的發展歷史上有創新和引領意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