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眾望所歸,莫言確實在文字的營造中,在中國當代文壇是獨樹一幟的。
但是,過去的莫言一直採取的是攻勢,是以一個文壇的挑釁者的形象,樹立起了他在文壇上的標新立異,但當他功成名就之後,他當年的不計後果甚至引火燒身、玉石俱焚的攻勢姿態,便反過來會給他的一種難堪。
莫言的最大困擾,是他沒有提供出精神的力量,這使得他站在諾貝爾文學的榮譽面前被人們一遍遍薅羊毛時,便最終薅出他本質上的空白與蒼白來。
這是莫言最大的尷尬。
所以,現在網上很多網友都對莫言表示不屑,我經常看到有網友質疑,就憑莫言那種大白話,也能獲得諾貝爾獎?還經常看到這樣的問號:莫言是不是配得上諾貝爾文學獎?
而與此相反的是,在文學界,只要對操弄文字有一點切身體驗的作者,都對莫言天馬行空的語言天賦佩服有加。
莫言小學畢業,但他對漢語的修辭掌控卻達到了應付裕如、如魚得水、肆無忌憚的地步,他的這種修辭,往往令一個經過正規、正統教育的作家望洋興嘆。
我們今天不妨來看看莫言對漢語修辭的出神入化的運用。
實際上,在中國當代作家中,也只有莫言集中地展示了他對漢語修辭的各個側面的不斷嘗試的興趣,從這個意義上講,莫言是獨一無二的。
而莫言這種對漢語修辭的無孔不入的運用,卻可以在錢鍾書以學者身份對中國語言的解析中,找到理論上的源頭解剖與深層分析。
為了便於更好地看清莫言在漢語修辭上的橫空出世而又精準有效的寫作修為,我們先把錢鍾書總結與發掘出的語言規律羅列出來,以作為一個公式,一張石蕊試紙,然後我們把莫言作為一個樣本,來檢測一下莫言寫作中的一個技法與手法是如何合轍押韻上共性的修辭規律的。
錢鍾書在他的那一部秘藏著中國文化秘密與中國文字密碼的石破天驚的巨著《管錐編》中,曾提及「比喻」的一種特別的現象,就是「比喻有多邊」的特徵。
什麼叫「比喻有多邊」的特徵?
可能大家對語言的修辭,都比較反感,我在中學時,看到修辭學就覺得頭痛。直到今天,我對修辭學也嚴重反感,甚至不願意去理解它的基本規律,所以,我對修辭學的理解會出現一知半解現象。但好在修辭規律,有具體的實例來具體地承接,即使不懂理論,排斥理論,但那具體的實例,還是挺容易理解的,也容易學上幾招,用到寫作的實戰中去。
對小編說的不到位的地方,敬請方家諒解。
實際上,修辭學,大家都在使用,用起來都是繪聲繪色,但是如果將其歸納成理論,就會讓人覺得挺繞人的,理解起來反而障礙重重。
比如我們熟知的人云亦云、最沒有創意使用的修辭例句有:月亮像小船,她的臉蛋像蘋果,這就是修辭學中的陳辭爛調。
以上修辭裡,其實就隱含著「比喻有多邊」這個潛在規律。
錢鍾書就是對這樣的比喻的「多邊」特徵進行了深層次的剖析。
這個剖析在《管錐編》(中華書局,1986年第二版)第一冊36頁《一六、歸妹》一章中。
錢鍾書闡述道:「蓋事物一而已,然非止一性一能,遂不限於一功一效。取譬者用心或別,著眼因殊,指同而旨則異;故一事物之象可以孓立應多,守常處變。」
錢鍾書的意思說,一件事物,看起來是一個完整的整體,但它的性質卻包含著諸多種的可能,不同的人,觀看點不同,會注意一個事物的一個局部特徵,這樣,一個事物身上所發散出的各個側面,可用著不同的比喻源頭。
然後,錢鍾書以月亮作為代表,來陳述這種修辭性的具體應用。他寫道:「譬夫月,形圓而體明,圓若明之在月。」
他的意思是說,月亮的形狀是圓的,同時,它也是明亮的。這樣意味著月亮用作修辭的手法時,會因為觀看者的角度不同,而僅僅選取月亮這一物體中「多邊」中的一邊來作為自己表述的側重。
比如,「鏡喻於月,取明之相似,而亦可兼取圓之相似。」就是說,當我們說月亮像一面鏡子的時候,我們說的是,月亮像鏡子那樣明亮,當然,因為鏡子是圓的,也可以用鏡子來比喻月亮是圓的。
莫言在《紅高粱》中的句子:「蹄鐵像殘月一樣閃爍」,這裡明白無誤地取自蹄鐵與月亮之間在「明亮」上的相似,因為很顯然蹄鐵不可能是圓的。
再看莫言的一句生動的比喻:「餘佔鰲頭皮被衝刷得光潔明媚,像奶奶眼中的一顆圓月。」這裡也是注重的是在「明亮」上的相似。
錢鍾書繼續舉例道:「茶團、香餅喻於月,僅取圓之相似,不及於明。」
因為這些餅是圓形的,但它們並不發光,所以,這裡的比喻修辭,就是擷取的是與月亮在形狀上的相似。
莫言也有這樣的用法:「月亮般的車輪飛速旋轉,黃塵飛騰。」
這裡月亮的喻像,側重的是月亮與車輪一樣,都是圓形的,而不涉及月亮的明亮。
錢鍾書繼續分析:「月亦可喻目,洞矚明察之意。如蘇軾《吊李臺卿》:『看書眼如月』,非並狀李生之貌『環眼圓睜』」。
看看莫言在《檀香刑》裡的句子:「他的眼睛裡突然迸發出了燦爛的火花,把他的臉輝映得格外明亮——比月光還要明亮。」這裡,「月光」的明亮顯然是側重的智慧的力量,明察秋毫的意思。
莫言對月亮的喻體使用,還有獨到的創新與發現。比如看下面這一句:「杏花瓣兒紛紛飄落,宛如月光的碎屑。」這裡,實際上,把月亮的喻體定位在「星星點點的破碎的月光」,這是一種比較生僻的意象,但我們看到月光透過樹叢的時候,會在地下灑下「碎屑」式的月光,現在莫言將這種月光的純粹是「視覺」上的碎屑與「實體」的杏花花瓣的「碎」通感起來,我們不得不對莫言的這種對修辭手法上的殫精竭慮而感到由衷的敬佩。而這樣的聯想,並非是所有的當代作家都能夠完成,且令人感到天衣無縫並妙出天然的。
莫言還發現,月亮光有一種連續性的特徵,所以,他又想到了月光與水之間的聯動效應,從而產生了這樣的佳句:「感覺到月光水一樣在身上汩汩地流淌著」。
因為月亮的光線還有皎潔的特徵,所以莫言也聯想到月亮與色彩也能通感成關係,建立比喻同盟。如:「約克霞氣哭啦。一串串的眼淚沿著又黑又硬的睫毛往下滾。她的身體雪白,比月亮更美好。」
可以看出,錢鍾書對「比喻多邊」的闡述中所列舉的中國古典文化的例句,莫言都心領神會地作出了他的新的創新,而對過去傳統用法中沒有發現的「多邊」,莫言也創製出了他的新的語言佳句。
下面,我們再用葡萄這個喻體,來看看莫言是如何花樣翻新,把葡萄這一個事物的「多邊性」用作各取所需的喻體的。
我們知道,一個葡萄,可以從各個不同的角度,看到它的「多邊性」特徵。
如葡萄的外形,它的大小,它的味道,它的顏色,取其一樣,就能生成出一個喻體。莫言在構成他的文字時,猶如一個魔術師,取其一點,而炮製出色彩繽紛的語言意象,形成了莫言在當今中國文壇上無人匹敵的文學特色。因為除了莫言之外,當代作家中沒有誰像他這樣做著語言修辭的變幻莫測與樂此不疲的遊戲。
我們先看看:
一是葡萄的顏色「這一邊」:
《四十一炮》:我看到她腫脹的紫唇宛如熟透的葡萄,很酷的顏色,超過了城時些站在街燈下抖著腿抽菸的另類少女。(這是一種顏色的對應。)
《紅高粱》:父親還覺得王文義的脖子上留下兩個熟葡萄一樣的紫手印(這是取其顏色的相似)。
《紅高粱》:夜色灰葡萄,金風串河道,寶藍色的天空深邃無邊,綠色的星辰格外明亮。(這可能是指顏色上的相似,指夜色像葡萄一樣是灰色的)。
《紅高粱》:黑皮膚女人特有的像紫紅色葡萄一樣的豐滿嘴唇使二奶奶戀兒魅力無窮。(顏色的相似)。
二是葡萄的形狀「這一邊」。
《白棉花》:髒話像吐魯番的葡萄,一串一串的(與上面的一句完全不同,這裡是取外形上——整串葡萄的對應)。
《豐乳肥臀》:她的雙耳垂上懸掛著兩顆綠油油的葡萄,後來我才知道那是翡翠。(也是取其外形——單個葡萄的相似)。
《豐乳肥臀》:他的雙眼宛如兩顆冰涼的紫葡萄,閃爍著憂傷的光澤。(這是取其外形的相似)。
《紅高粱》:一隻眼球被震到眶外,像粒大葡萄(外形上的相似)。
《紅高粱》:父親周身遍被著萬惡的人眼射出的美麗光線,心裡先是像紫紅色的葡萄一樣一串接一串憤怒,繼而是一道道五彩繽紛的彩虹般的痛苦。(指外形上的整體的成串性)。
《紅高粱》:日本兵又嗚嚕了一句話,很長,吐嚕吐嚕的,像葡萄一樣。(指葡萄的整體形狀上的相似)。
《吃事三篇》:這蟲兒好聚群,停在枝條或是草棵上,一串一串的,像成熟的葡萄(也是指整體上的形狀相似)。
《酒國》:那兩顆紫葡萄一樣的眼睛或者眼睛一樣的紫葡萄,在地板上滴溜溜滾動,一顆滾到了酒櫃後邊,另一顆滾到了一位紅色服務小姐腳下,被她一腳踩破。(典型的形狀相似)。
《牛》:我看到黑血凝成的塊子像葡萄一樣從雙脊的腫脹的蛋子皮裡擠出來(單個的形狀的相似)。
《四十一炮》:我低頭看著這盆洋溢著歡樂氣氛的肉,看著它們興奮的表情和那些像葡萄藤上的觸鬚一樣抖動不止的小手。(也是形狀上的相似)。
《檀香刑》:眼珠子水汪汪的,黑葡萄一樣(形狀上的相似)。
《檀香刑》:她的雙眼水靈靈,黑葡萄泡在蛋清裡(外形上的相似)。
《食草家族》:孿生兄弟與昨天一樣,躺在稻草上沉沉大睡,嘴裡咕嚕著連串葡萄似的夢話。(這是形狀上的相似,但已經經過通感處理過。)
三是葡萄的大小體積「這一邊」。
《豐乳肥臀》:她的雙眼射出兩道綠光,射到母親們臉上時,便聚成兩個葡萄大的圓點。(這裡取其體積的相似)。
《豐乳肥臀》:抬腳看到腳底有葡萄那麼大的血泡數十個,有的已經被磨破,流出透明的汁液。(這是取其體積上的相似。)
《天堂蒜苔之歌》:捏成一個個葡萄大的麵團。(體積上的相似)。
由此可以看出,錢鍾書發掘出了比喻多邊的理論,而莫言無師自通地用到他的文學經營中,使他的文學應和著傳統,又創新著奇譎,從而使得莫言用一已之力豐富了中國文學的修辭意境,創造了一套唯有莫言用起來才得心應手且清新脫俗的意象體系。這是當代作家在莫言的層出不窮的語言修辭方面的天賦面前不得不感到敬佩的地方。所以莫言深刻地知道,很多作家都在暗中學習、模仿、窺測他,但是很多人都說不出來而已。說出的作家,也有,如畢飛宇,他就直言,莫言的所有小說他都讀過。一個當代作家如果沒有仔細研究與琢磨過莫言的,估計稱不著一個作家,也會脫節於中國當代文學的滾滾向前的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