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成功的科學啟蒙,既要教「科學知識」,也要教「怎樣做科學」,為何兩者缺一不可,如何讓兩者相輔相成,希望本文能給你一些啟發。
撰文 | 滿威寧
多年來一直想寫一篇文章,比較一下中美的科學啟蒙教育,談談怎樣取長補短。這次借這個美國小學的科學比賽為引子,終於把一些思考和心得寫出來分享,或許對教育工作者和家長都能有一些啟發。
從一個小學生科研比賽的結果談起
2019年,我參觀了一個美國的科學競賽,小學生們做了很多原創的研究。這個五年級小孩的研究得了整個學區的第一名:《WIFI輻射對植物有害嗎?》 國內也有很多教育類公眾號報導了這條消息,並引發了很多討論。
簡單地說,這個小學生想研究無線WIFI信號對植物的影響,經過12天的實驗,他聲稱靠近WIFI路由器的那盆「快死了」,遠離的那盆則「長得很好」。
他得出的結論是:WIFI如他想像的一樣,嚴重危害了植物,大家要小心家裡的輻射。還配有一個數據圖表,是他稱的「植物的重量」,從第1天到第12天,單位是克。(藍色代表的A盆,距離WIFI近;橙色代表的B盆,距離WIFI遠。)
我在網上開了一個物理啟蒙課《無處不在的物理學,百萬個為什麼》,於是我把這些發到開課的群裡請同學們仔細看看。我說 : 「首先,肯定一下這個孩子的創造性想法和努力。大家對這個結論有沒有什麼疑問,甚至質疑?能想到哪些問題?哪些跟我們最近學的熱與光有關? 當然WIFI與我們將學的電與磁也密切相關。」
群內的中小學生各抒己見:
A: WiFi真的會影響植物的生長嗎?對人體也有影響嗎?
B:在種植過程中,泥土的重量要相同,土質需要一樣。每次澆水的克數要相同,都放在溫度相同的室內或室外,不能一盆放室外一盆放室內。因為這樣會導致蒸發不一樣,吸收陽光的程度也不一樣。
C: 在WIFI環境下和不在WIFI環境下的光照、溼度都是一樣的嗎?
D: 兩盆植物環境是不是不一樣?一個放室內,一個放通風口什麼的? 還有這兩盆植物離窗戶的遠近都相同嗎?如果不相同的話那麼對是實驗的結果也是有很大的影響的。
E: 靠近機器有光源和熱的話,會不會蟲子比較多,適宜病蟲害的溫度。
我覺得很好,大家沒有白上我的課。我對他們和我指導的研究生都經常強調:設計比較型實驗的時候,一定要保證其餘條件都儘可能一致(不變),才能把要研究的那個條件的對應後果單獨體現出來,才有可能得出有效的結論。
大家都對實驗條件的一致性提出了合理的懷疑,我於是提醒大家再仔細看看原作者本人的數據圖表,還能發現哪些問題?
也有同學提出來,植物重量不好稱,說:
D: 這個實驗中是不是可以用整體植株高度的變化來當測量數據?
E: 我認為還可以觀察植株的色澤。
G: 用植物葉片的數量與葉片的大小及葉片的顏色來做數據,可能會比植物的重量做數據更合適。
H: 還是量高度或根莖粗細好點。
我說:這些都是很好的想法,不過,12天以後確實有一盆長得沒有另一盆好。用葉片的多少、植株的高低的差別,可以得到結論說「WIFI讓這株植物受害了」嗎?
假設、實驗、數據、結論之間的邏輯關係到底應該是怎樣的? 這是一個絕佳的例子,用來真正培養孩子們的科學思維方式。什麼是科學的思維方式,怎麼培養,請往下仔細看。
(根據照片中的原圖再制,點擊可放大)
很快,同學們注意到原數據圖表的重大問題:
I: 植物的重量是如何稱出來的呢?從第1天到第12天植物總重量呈下降趨勢,這與植物生長規律是違背的。
J: 前3天重量都一樣,第4第5天重量都有增加,估計可能澆了水,稱重是什麼時候稱的呢?如果澆了水馬上稱是不是表示她澆的水重量不一樣。
K: 如果土壤重量、澆水量都一樣, 都在室內,只是離Wi-Fi的距離遠近不同的話,我認為他測量數據有問題。AB的數據是反了:植物吸收水分養分生長,應該越來越重,可是B的重量卻比A少。
是啊,大家都發現了,首先「植物的重量」怎麼減少了?還有數據與結論似乎有矛盾,包括八歲多的BuBu小朋友,也獨立提出質疑:「為什麼說遠離WIFI的那盆長得好,但在圖表裡它的重量卻低呢?」
然後我提醒大家數量級的概念,那麼一撮指甲蓋大的小葉子大約多重?300多克大概是多少?原作者到底稱的是什麼?
大家紛紛反應過來:
N: 老師,他實驗中植物的重量是如何測量的?是包含土壤的重量嗎?
L: 稱重問題怎樣解決?雖然可以用總重量減去泥土和水分的重量,但水的蒸發是無法計算的。
O: 不會是稱的土加上植物吧,整個過程12天不澆水嗎?!
I: 可能是第1天澆水之後就沒有再澆過水了,然後稱了整盆的總重,但這就沒有考慮到盆間土壤水分蒸發的差異。
咣當!我們要鍛鍊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而不是被動接受信息!即使老師說這是得了第一名的項目,即使他的圖表標示這是「植物的重量」,你也要能夠質疑他測量的到底是什麼?
姑且不論他混淆了質量和重量的概念,重要的是,想到大半瓶礦泉水才能有300多克, 你就會意識到原來他稱的是整個塑料皿加上那層土。
此外我們還能分析出什麼呢?
R:前4天重量一樣,第5天兩盆植物的重量都增加,應該在這一天有澆水,需要把兩盆植物的澆水的量標示出來,後面幾天兩盆植物的重量出現迅速下降趨勢,可能與他花盆是否挪動位置有關,與陽光的照射有關,(後者)會影響水分的蒸發。我覺得從兩盆植物重量下降的那天開始,各自的變化曲線基本一致,但兩者間的絕對值的差異應該是有一個變量對兩者的影響不同,陽光照射的位置是不同的,其中有一盆可能為了滿足受到輻射的條件而離室內更近,而另一盆更接近室外。
S: 一次實驗不足以得到結論,偶然性太大,需要多次驗證。
T: 有養花經驗的人知道,即使是一樣的植物在一樣的環境下,也可能有差別,太多偶然因素可以導致差別。
越來越清晰了。仔細,仔細,再仔細:你看在第4到第5天的時候,靠近WIFI 那盆增加了15克,另一盆只增加了1克多,那15克是有意識地還是不小心加了什麼?不論那是什麼,從那一天開始這組實驗就失去比較WIFI遠近對植物影響的意義了。
此後兩盆都一直在減少重量,包括土壤在內的質量大幅度減少近一半。重量減少唯一比較合理的解釋是水分蒸發。而為何初始的四五天總重量沒有一絲一毫的變化?如此薄的一層土壤平鋪在大面積敞開的盤子裡會連續四五天不蒸發掉一克水?難道是在水蒸汽飽和的桑拿房裡?
難道作者看到還沒發芽,覺得「植物的重量」應該不變,所以那些天就沒有測,畫圖的時候人為地把發芽前那幾天的數據都填入了相同的數字?那就真是想當然,結果把自己都騙到了。(否則土壤在兩處環境蒸發水分的快慢就能比較出來了)
此後兩盆內重量減少的快慢有明顯區別,恰恰顯示蒸發速度不一致,不過已經無法區分土壤直接蒸發的水分和植物蒸騰作用損失的水分。
總之,如此不嚴謹的實驗過程和不一致的實驗環境,怎麼能夠說明植物長得不好的原因是WIFI影響?
明顯的果(一盆長得好些,另一盆長得差一些)與表面的因(差的那盆是離WIFI路由器近)之間是不是真的有因果關係?
什麼樣的實驗設計,實驗條件和實驗結果,才能排除其他的因,來支持這層因果關係?認真參與前面討論的孩子都對這些問題形成了比較清晰的認識,可是原作者本人如果沒有嚴謹的科學精神,就可能會因為強烈的主觀願望選擇性地指向心儀的結論,把自己都騙到了。
真正成功的科學啟蒙不是提前學了多少書本知識,也不是被告知一些解題技巧和實驗成功的套路,而是去經歷嚴密的邏輯思考訓練,被給予機會去反覆觀察,實驗,思考,提問,驗證,從而全方位地培養這些能力。
可是,為什麼這樣的項目能在美國得獎?從中我們能得到什麼啟發或者反思?下面我們就來聊聊中美的科學啟蒙的有什麼不同。
記憶中的中國科學啟蒙
記得國內小學自然課講天氣記錄,講種子發芽,不過大部分的時候和思想品德課一樣是全程背誦的,需要思考的很少。我記得小學時候深夜抄寫和背誦塑料的定義,我記得背了名詞左右心房心室後我一度誤以為心臟在這四個地方輪流居住,我記得嚷嚷了一年「同性相斥異性相吸」後仍然完全不理解正負電荷是什麼。
成年之後回頭去看,你會發現我們的歷史課,並不光是在教史實本身,更多地是要求我們背誦對歷史事件的評價,考來考去重點是書本為我們定性的每個事件的歷史意義,就像寫規定好論據論點的議論文。
而我們那時的科學課,卻一味地只講「事實」 (facts),講現象,講結論,就像詳盡精準的說明文。基本沒有涉及過:討論事實與觀點之間的區別,討論怎樣去尋找答案的過程,培養批判性的思維方式,訓練科學的思維方式……等等。
到了中學,我有幸遇到幾位很好的老師,在物理化學生物方面讓我學到了範圍又深又廣的豐富的知識,這一點很重要,是我以後在自然科學領域能深入學習和做研究的基礎。
但那時候絕大多數的時間是用來「紙上談兵」——練考題的。實驗課唯一的目的是去驗證書本原理的正確性,如果實驗結果不吻合,要想辦法湊出「理想的結果」,有很詳盡的經驗細節讓我們嚴格遵循,以得到理想的結果,而不是讓我們在結果的分歧中去探索和發現背後的原因。習慣了結論先行,再去湊理想實驗結果的思維,是沒法在科學上做出任何新發現,解決任何新問題的。
重點是:我們一直被告知,書上說的是科學本身,沒有人教過「怎麼做科學」。
以至於我後來第一次聽說」所有不可能被證偽的命題都不能稱為是科學命題」的時候,很震驚,想了好半天才理解:只有信仰是無論如何不能被證偽的,而科學命題都是可以通過設計實驗去檢驗的,符合實驗結果的被證實,不符合的被證偽。如果設計不出實驗去驗證,如果無論實驗結果如何都不能被推翻的,那只是信仰,不是科學。
那時有很多很難的習題,邏輯性也很強,卻只局限在書本和計算上,與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相隔十萬八千裡,硬生生地把物理這麼神奇有趣、無處不在的學科變成了深奧晦澀遙遠的、少數天才同學才能理解的天書,令人遺憾。
我一直非常肯定國內基礎教育在數學方面非常成功,在物理化學生物方面也有很多可取之處:基本功功底紮實,比國外很多地方都強,真的。但卻僅限於提供了很多科學「事實」(知識點),沒有怎麼提供機會讓學生自己去探索、發掘和思考。學生容易習慣被動接受信息,不會主動提問,容易有行為上的勤奮和思考上的懶惰,在興趣培養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上都有很長的路要走。離開國內十幾年了,我不知道這方面有了多大的變化和改進, 我說的是我小時候經歷的教育。
美國的科學啟蒙教育又是怎樣的?
首先不要迷信美國。來美近二十年,我了解到,美國的文科教育(語言、閱讀、演講、寫作、哲學等等)很棒, 可美國的數學教育在全球排名非常靠後,科學則一言難盡。
一個現實是:在美國,直到高中畢業,物理、化學、生物都可以不是必修課。當然,想上好大學的學生常在中學選修這些功課。另一現實是:小學初中通常是一個老師教全班所有的功課。一個大學文科畢業做老師的人,或許一輩子只上過大學裡必修的兩三個學期基礎自然科學掃盲課,就可能擔任語法閱讀寫作歷史數學邏輯自然科學等所有學科的老師,效果可想而知。而且美國完全沒有正式的教材和課本,老師自由選書,自由發揮,學生自求多福。(當然,好的私立學校或頂尖公立學校請到水平很高的老師,在中學開設大學課程,也是司空見慣的。)
即使如此,我還是要強調一下美國科學啟蒙教育的一個非常好的思路:在小學初中沒有太多具體的知識點要求,科學課的教學大綱和考試大綱都更多地強調怎樣做科學。
以這次的小學生科研展覽比賽為例,你必須親自研究一個屬於你自己的問題。
歷時幾個月的流程是這樣的:
1、提出你想回答的問題,儘量精準明確。比如:
在水泥地上拍籃球是不是比在木板地上拍更費勁?
磁鐵的磁性會不會隨溫度變化而變化?
冰裡面加了不同數量的鹽或者醋熔點會怎麼變化?
這些比「我家的垃圾能不能生產出沼氣發電?」,「WIFI 是不是對我們有害?」 要更精準明確。
2、 提出你對答案的假設。比如:
假設「籃球與水泥地相撞比與木板地相撞會損失更多能量」;
假設「溫度升高以後磁鐵磁性會變弱」;
假設「冰裡面加越多的鹽熔點會越低」。
3、做背景研究和調查,了解基本的名詞,相關的變量,了解常識。
4、設計實驗,去驗證你的假設: 比如:
用同一個籃球,從相同高度自由落在不同質地的地板上,測量反彈高度,來比較反彈時損失的能量。
用同一個磁鐵,在冷卻或加熱到不同溫度後, 看分別能夠吸引一串多長的回形針?
在同樣的冰裡面加入不同數量的鹽,分別測量熔點溫度。
5、分析數據,根據數據來判斷假設是不是成立,再得到結論。比如:
溫度低於多少的時候磁性測不到明顯的變化,溫度大於多少的時候,能夠吸住的回形針數目減少了多少,表明磁性減弱了。
加多少鹽,冰的熔點會降低多少?而加更多的鹽,熔點會否一直降低,還是會回升?等等。
有時候還需要設計後續實驗繼續深入研究和驗證。(這些內容都是這次參賽的小學生的例子)
6、寫科研摘要,講清楚幾大問題:這個課題是什麼,為什麼重要,為什麼需要研究它,我具體怎麼研究的,得到的結果或結論是什麼(what, why, how, what)。
你看,這完全是正經大學和研究所的學位論文項目或科研競標項目的研究流程。
這裡面是一套完整的訓練,從提問、推理、假設、實驗、比較、驗證,一直到得出結論和準備後續計劃。這是我們來美國讀研究生以後才開始接觸的東西。
你能意識到這些東西的重要性嗎?
我們應該做什麼?
簡單地說:取長補短,中西合璧。
要慧眼識珠吸取精華:
不要光想著國內教育太死板,要真心珍惜那些訓練基本功和積累各科知識點的機會,樓閣不是能建立在空中的。
也不要光想著美國的教育太膚淺,瞧不起他們需要計算器算簡單算術,記不得幾種化學元素;而是要虛心學習那些培養思維方式和研究習慣的理念和方法,把探索未知的過程還給學生們。
比如說這次討論中有學生提出假設:
「離WIFI機器越近,溫度會越高,水分蒸發越多。」
這個假設是否成立? 我沒有直接回答,而是提出更多問題:
你可以去家裡WIFI路由器附近測量一下溫度是不是比遠處更高?
房間內溫度分布還有可能受什麼影響?
我們在熱與光部分學過,蒸發的快慢除了跟溫度高低有關之外還與什麼有關?
還有沒有別的因素會導致水分蒸發速度的不同?
這些數據顯示到底哪一盆更輕(如果澆水情況一致的話,說明哪盆蒸發更快)?
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正是我們要學習的。不同因素之間的邏輯關係是怎樣的?怎樣設計實驗去孤立(分離)單項因素,去檢驗你的假設?什麼樣的數據才能支持或者削弱某個結論或假設?
做成功的科學啟蒙,我們要教「科學知識」,也要教「怎樣做科學」,兩者缺一不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濃厚的興趣和思考的習慣會讓學生們成為自帶動力的小馬達,去主動掌握更多的科學知識,更好地「做科學」。
科學啟蒙不是為了讓大家提前學習更多書本內容,而是去引導一個觀察,實驗,思考,推理,驗證的全過程,讓學生們通過「自己去發現」的過程,真正理解科學原理,理解百萬個為什麼,養成勤於思考的習慣,隨時提出問題,敢於嘗試解決問題。
我們要避免做什麼?
科學啟蒙有很多誤區:淪為記憶背誦知識點,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滿足於知道很多顯淵博的名詞不知道如何深入思考和提問,習慣被動接受信息, 沒有批判式思維,甚至因為沒有理解而根深蒂固地留下似是而非的錯誤印象……這些是家長和老師一定要避免的。
我們也不要迷信美國的STEM (科學、技術、工程、數學) 教育,很多理念和初衷是好的,但效果也還是要看具體老師的功力。如果動輒強調「創造力」「新發明」,強調顛覆已知認知,但只是浮於表面,就會變成典型的花架子素質教育。我帶領的科普夏令營的學生告訴我,有一類美式科學夏令營就是如此,從國外來的團隊,很炫酷的陣勢,看著很新奇,但最終實質只是搭了一些積木,跟我們的夏令營從早到晚無論是做實驗還是吃飯、坐車、看星星都在不停地比較、提問、討論、反覆思考的體驗完全不能比。我很欣慰。剝開花架子的外衣,到底引導了多少真正深入的思考,是檢驗科普教育最重要的標準。
至於說,為什麼在那麼多優秀的作品當中,這個漏洞百出的項目得了第一呢?它沒有優點嗎?
首先,大家要看到它的優點:它關注了一個人人自危的問題,到底WIFI有害嗎?把這個事情弄清楚是大家都感興趣的。另外,它的版面設計視覺上做到了有吸引力。
不過,不得不說,在整個學區這個項目得了第一名,暴露了學區師資力量的局限(居然沒有一個指導老師看出那些很明顯的問題)。再好的理念和框架還是需要老師去執行。老師有沒有功力做出培養思維方式的內容,埋下伏筆層層深入?能不能發現問題,有沒有足夠的知識面和流暢表達能力,去駕馭學生天馬行空的提問,並一一給予啟發性的回答?甚至,在看似極簡單甚至邏輯不太成立的提問裡找到亮點,去鼓勵和啟發學生更深入地實踐和思考——這樣的老師真的可遇不可求。在強調創新,鼓勵顛覆的同時, 老師有足夠的功力去引導和判斷,是這類嘗試成功的基礎。
二來,這個結果反映了一種好大喜功,吸引眼球,「政治正確」 的主流流行口味。當小孩子出來宣傳所謂「科學家還沒發現或承認的危險」,宣傳某種危機的時候,總是自帶英雄主義的光環。人們熱衷於以一己之力拯救世界的電影,也格外欣賞小孩或者個人做出「反對權威」或「保護世界」的「壯舉」。
而且,危險論總是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微波爐食品有害」和「WIFI有害健康」的謠言在美國也有市場。非常遺憾的是,那天頒獎典禮上,組織者還特別對觀眾強調:「大家都應該去看看這個第一名的研究,它會警醒你對家中有害輻射的認識。」 用明顯錯誤的實驗設計得到的結論嚴重誤導背景知識不強的公眾,讓這類謠言又有了更多忠實的擁護者。
而公眾迷信產生的效力可能比你想像得要強大得多。比如說,一位在國內研究5G的教授朋友告訴我,他們小區反對建5G基站,大家籤名抗議他也去了。雖然他計算過,那個基站的信號強度太小,一定是無害的。我問他:「你應該闢謠還來不及,為什麼還去反對?」朋友回答:「沒有辦法,因為大家都相信有害,真建了的話,我們單元的房價就會跌了,我說什麼沒有用,公眾信什麼很重要。」
回到這個科學競賽,因為沒有足夠的知識儲備去判斷,再加上英雄主義光環影響,求是的科學精神就泯滅了。再比如一個被美國總統表彰頒獎的中學生科研項目:給非洲孩子造一種白天用來踢的足球,順便滾著滾著發了電,夜裡就用足球裡儲存的電點燈讀書。這個項目靠噱頭賺足了眼球和讚美,浪費了很多錢。每個「援助非洲發電足球」造價一百多美元,效率很低,又容易壞,效果其實遠不如二十美元的足球和簡單手搖發電機。
在這類選拔中,最受青睞的正是這些政治正確的噱頭和便於推銷的光環。可是,在浮躁的花架子教育裡習慣了光環和掌聲的學生,離真正的科學和技術只會越來越遠。這樣的文化土壤催生出那些把投資者坑得傾家蕩產的科技騙局是必然的。比如最近著名的80後斯坦福退學美女CEO Elizabeth Holmes, 她的血液檢測公司Theranos(矽谷獨角獸)估值90億美元,主打的技術和產品是「一滴血檢驗各種疾病「,其實是違背常識的噱頭和一文不值的騙局,最終逃不過實踐的檢驗,一敗塗地,令人唏噓。
科學誠我不欺,無論有多少噱頭和光環, 沒有什麼偽科學逃得過時間的檢驗。
不要把科學教育局限為紙上談兵的題海大戰, 套公式可以解的考題無論多麼難,都只是符合出題人意圖的假想問題,與真實的現實情況相去甚遠。不要僅僅教科學「知識」,忽略了培養如何做科學。
同樣,也不能忽略基本功的培養,一味追求創新和「顛覆」,催生浮躁的花架子教育,盲目追求空中樓閣而不自知。
到底什麼是最好的科學啟蒙?希望本文對你有一點啟發,歡迎留言發表自己的看法。
附言:到底需要擔心WIFI的危害嗎?
作為普林斯頓物理博士和從事微波十幾年研究的學者,我負責任地告訴你,不用擔心家裡WIFI的危害。輻射這個詞經常被誤解,其實所謂的電磁輻射與放射性電離輻射不是一個概念。
理解電磁波有害與否, 要從兩個角度來考慮:一個是不同波段單光子的頻率和能量,一個是整體的強度(單位時間穿過單位面積的電磁波能量)。
首先,無線電波、微波、毫米波、紅外線和可見光都屬於普通電磁輻射,從單個光子的角度來說,它們頻率夠低,光子攜帶的能量遠不足以破壞原子或分子的結構。而紫外線、X射線、伽瑪射線等電磁波單個光子攜帶的能量足以讓一些原子電離或破壞分子鍵,它們才是有害的電離輻射。這就是為什麼在壁爐前烤火(暖暖的紅外線)無論呆多久,都積累不了盛夏大太陽底下站幾分鐘就可能遭受的紫外線傷害。還有一位大家都熟悉的名人說過,5G或WIFI所用電磁波頻率高達10的9次方(十億)赫茲,這麼高,聽起來「莫須有」會有什麼傷害。其實,十億算什麼?紅外線和可見光的頻率可比十億赫茲高數十萬倍以上,哪怕是暖暖的篝火光芒,或者菸頭微弱的紅光,頻率都可以大於五百萬億次每秒。這只是因為這些電磁波波源(比如說某種原子或電偶極子)每秒鐘完成百萬億次的的電磁振蕩而已,電偶極子越小,頻率越高,僅此而已。
其次,討論有害無害永遠不能脫離劑量來討論。就算是純淨水,一次喝五千毫升也會加重心臟負擔,甚至導致「水中毒」。所以對於普通電磁輻射,儘管它們不破壞分子鍵(遠不是電離輻射),我們仍然要定量地考慮它們的穿透性和在不同材料(包括人體內)吸收的程度,推演可能效應包括積累效應(比如熱效應)以及不同位置的敏感度(比如視網膜和皮膚受損條件不一樣),來嚴格確定暴露於不同波段的電磁波時絕對安全的強度範圍:單位時間通過單位面積的電磁波能量。否則,就算是烤火(紅外線)太近也可以燙傷。(電磁波的強度與距點波源的距離平方成反比,距離從十釐米移到一米,電磁波強度就衰減了一百倍)。
關於強度,在這裡引用普林斯頓大學對全校範圍室內外覆蓋WIFI 研究的結論:
新澤西州環境保護部測量了普林斯頓大學校園內無線網絡發出的射頻輻射水平(射頻波段的電磁波能量強度),並確定可歸因於WIFI網絡的射頻輻射水平通常無法檢測到,即使在直接與接入點天線接觸時也只測到比聯邦、州和國際指南或監管限制小得多的數值。整個評估,包括直接測量傳輸功率和計算機建模,表明在任何情況下使用WIFI網絡都不會對射頻暴露給旁觀者產生任何重大影響。根據我們最近和正在進行的關於WIFI和健康的文獻的常規檢查,也沒有理由相信校園內的WIFI暴露對健康有害。https://ehs.princeton.edu/laboratory-research/radiation-safety/non-ionizing-radiation/electromagnetic-fields#WIFI
滿威寧教授,本科畢業於吉林大學少年班,博士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物理系,在普林斯頓大學和紐約大學從事博士後工作。現任加州州立大學舊金山分校物理與天文系終身教授。她帶領的科研團隊從事軟凝聚態物理、無序材料、準晶、光子能隙及非線性光學的研究。在《自然》《美國科學院院刊》《美國物理快報》《自然通訊》等頂級科研期刊發表多篇論文。多次獲得美國自然科學基金委等機構頒發的的科研資金。擅長寫作科普文章,給不具備專業知識的讀者,精準科普前沿科技。對科學教育理念感興趣的讀者,可以關注作者微信公眾號mv0 (mv數字零)。
特 別 提 示
1. 進入『返樸』微信公眾號底部菜單「精品專欄「,可查閱不同主題系列科普文章。
2. 『返樸』開通了按月檢索文章功能。關注公眾號,回復四位數組成的年份+月份,如「1903」,可獲取2019年3月的文章索引,以此類推。
《返樸》,科學家領航的好科普。國際著名物理學家文小剛與生物學家顏寧共同出任總編輯,與數十位不同領域一流學者組成的編委會一起,與你共同求索。關注《返樸》(微信號:fanpu2019)參與更多討論。二次轉載或合作請聯繫返樸公眾號後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