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有家長問康康我,「都知道我們的教育出了問題,但究竟問題在哪裡?」,康康我想問題出現了家長日益增長的個性化要求,與傳統教學模式越來越不匹配。
【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之爭】
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向左還是向右?只要高考存在,應試教育就揮之不去,近些年三年一小改,五年一大改,但是究其本質,「看分」一直未改變。對於絕大多數農村家庭而言,教育可以改變人生軌跡,但對大城市家庭而言,比拼的未必是教育一條路,也不再單純是一代人的努力結果。中產焦慮,是目前存在的普遍現象。
在沒有良好的經濟作為基礎的前提下,素質教育就是耍流氓,素質教育需要應試教育做支撐,否則通過小升初、中考就已經把孩子「淘汰了」,何談素質教育?有些學霸不僅學習突出,特長也非常長,以北京為例:2018年海澱區狀元趙穎珊同學,2019年海澱區狀元之一卜實同學,都是樂團首席,想要素質和應試良好結合,來自於家長強大的規劃能力和學生的執行力。
當然,人生路很長,我們不能以一時成敗論英雄,也沒必要為沒能進名校而「耿耿於懷」,但必要的努力是要有的。
【有教無類與因材施教都是公平的體現】
有教無類適合提升教育下限,近些年教委大力發展集團校,不停增加學位便是為此做出的努力,值得讚揚。但永遠不會躺贏進優質校,教育資源和醫療資源在全世界都匱乏,都需要一代,甚至兩代人共同的努力。
但教育發展到一定地步,因材施教就顯得非常重要,目前較為傳統的管理、教學模式,使得很多學校都很難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學校霸凌、自殺事件屢有發生,捫心自問,現在有多少學生對於學習並沒有興趣,但苦於應試體制,只得硬著頭皮繼續學。
「六小強的強只是因為有最好的生源」,這話沒錯,但真相往往比較扎心,先有篩選再有培養,很多名校是不講基礎的,默認你會,這也是超前學最本質的原因,而非是機構製造的焦慮,禁奧是禁不住超前學的,禁得住機構也禁不住家教,也禁不住校內老師攢班。
小強遠不止生源強,師資也強,但是不見得名師就適合教所有人,老馬認為,最強的師資教最強的生源最匹配,讓最強的師資教基礎薄弱的學生,效果未必好,這就是找課外班老師要匹配的原因。
【00後、10後需要怎樣的教育和未來?】
對於家境一般家庭的學生,教育是通往中產最佳途徑,對於衣食無憂家庭的學生,教育未必是唯一方式。海澱區競爭大的原因之一,是京一代多,他們通過自身努力,留在北京,生根發芽,而考二代也不一定再能在學歷上超越父母,平日裡不少博士、碩士為了孩子小升初焦頭爛額,並不是基因問題,而是很多孩子還沒有「開竅」。
這代人所面臨的不再是物質匱乏,他們獲取信息的方式多樣且便捷,他們基本上人人都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教育內捲化,讓這一代人今後的競爭更甚,但未來的焦慮未必是我們所想,時代發展的步伐太快,每代人的思維方式也大都不在一個頻道,未來的挑戰,不在今日,努力學習,也許只能讓我們的孩子成為一個還不錯的普通人。
身體健康、心理健康永遠是第一位,堅韌、異於常人的思維方式或許是未來所需要人類貢獻出的最大的價值,人工智慧逐步替代廉價勞動力。弱水三千,彈指一揮間,人因欲望而前行,也因欲望而被束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