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質教育有用還是無用,取決於我們要把孩子培養成什麼樣的人?

2021-01-19 康康觀世界

引言

有家長問康康我,「都知道我們的教育出了問題,但究竟問題在哪裡?」,康康我想問題出現了家長日益增長的個性化要求,與傳統教學模式越來越不匹配。

【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之爭】

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向左還是向右?只要高考存在,應試教育就揮之不去,近些年三年一小改,五年一大改,但是究其本質,「看分」一直未改變。對於絕大多數農村家庭而言,教育可以改變人生軌跡,但對大城市家庭而言,比拼的未必是教育一條路,也不再單純是一代人的努力結果。中產焦慮,是目前存在的普遍現象。

在沒有良好的經濟作為基礎的前提下,素質教育就是耍流氓,素質教育需要應試教育做支撐,否則通過小升初、中考就已經把孩子「淘汰了」,何談素質教育?有些學霸不僅學習突出,特長也非常長,以北京為例:2018年海澱區狀元趙穎珊同學,2019年海澱區狀元之一卜實同學,都是樂團首席,想要素質和應試良好結合,來自於家長強大的規劃能力和學生的執行力。

當然,人生路很長,我們不能以一時成敗論英雄,也沒必要為沒能進名校而「耿耿於懷」,但必要的努力是要有的。

【有教無類與因材施教都是公平的體現】

有教無類適合提升教育下限,近些年教委大力發展集團校,不停增加學位便是為此做出的努力,值得讚揚。但永遠不會躺贏進優質校,教育資源和醫療資源在全世界都匱乏,都需要一代,甚至兩代人共同的努力。

但教育發展到一定地步,因材施教就顯得非常重要,目前較為傳統的管理、教學模式,使得很多學校都很難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學校霸凌、自殺事件屢有發生,捫心自問,現在有多少學生對於學習並沒有興趣,但苦於應試體制,只得硬著頭皮繼續學。

「六小強的強只是因為有最好的生源」,這話沒錯,但真相往往比較扎心,先有篩選再有培養,很多名校是不講基礎的,默認你會,這也是超前學最本質的原因,而非是機構製造的焦慮,禁奧是禁不住超前學的,禁得住機構也禁不住家教,也禁不住校內老師攢班。

小強遠不止生源強,師資也強,但是不見得名師就適合教所有人,老馬認為,最強的師資教最強的生源最匹配,讓最強的師資教基礎薄弱的學生,效果未必好,這就是找課外班老師要匹配的原因。

【00後、10後需要怎樣的教育和未來?】

對於家境一般家庭的學生,教育是通往中產最佳途徑,對於衣食無憂家庭的學生,教育未必是唯一方式。海澱區競爭大的原因之一,是京一代多,他們通過自身努力,留在北京,生根發芽,而考二代也不一定再能在學歷上超越父母,平日裡不少博士、碩士為了孩子小升初焦頭爛額,並不是基因問題,而是很多孩子還沒有「開竅」。

這代人所面臨的不再是物質匱乏,他們獲取信息的方式多樣且便捷,他們基本上人人都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教育內捲化,讓這一代人今後的競爭更甚,但未來的焦慮未必是我們所想,時代發展的步伐太快,每代人的思維方式也大都不在一個頻道,未來的挑戰,不在今日,努力學習,也許只能讓我們的孩子成為一個還不錯的普通人。

身體健康、心理健康永遠是第一位,堅韌、異於常人的思維方式或許是未來所需要人類貢獻出的最大的價值,人工智慧逐步替代廉價勞動力。弱水三千,彈指一揮間,人因欲望而前行,也因欲望而被束縛。

相關焦點

  • 從女兒的一篇作文說起:我們到底需要什麼樣的教育方式?
    (3)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相對,是培養孩子們的綜合素質和全面發展,重視人的思想道德素質、能力培養、個性發展、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我們之前提倡德智體美勞綜合發展,就是素質教育的一種提法。比如閱讀理解是素質教育,背誦古詩是應試教育;鍛鍊身體是素質教育,學習技能是應試教育;培養樂感是素質教育,訓練指法是應試教育;推理棋局是素質教育,記憶棋譜是應試教育。
  • 我們的教育需要樹立什麼樣的質量觀?
    然而值得警醒的是,對於教育的GDP,也就是單純意義上的質量,人們還情有獨鍾,似乎還樂此不疲,各方面外部因素更是推波助瀾,大有愈演愈烈之勢。在當下,讓我們不得不思考的是,我們所追求的質量是不是僅是分數和成績,好的教育所需要的質量究竟是什麼樣的質量?第一,綠色的質量。
  • 清華教授朱邦芬:培養孩子成材的4要素!教育,要先學會「鬆綁」
    在教育功利化的影響下,甚至出現了許多「讀書無用」這樣的思想。而如今「減負」和「素質教育」的口號盛行,我們究竟如何培養出真正一流的學生?對於特別優秀的孩子,我們究竟應該是給他們加負,還是減負?朱邦芬教授的見解,是這樣的:一流的人才,絕不是靠課堂教出來的!
  • 北塔資本王潛:當我們談論素質教育時,究竟談論的是什麼「素質」?
    在0-6歲這個階段,在最開始的環節,孩子往往沒有特別的意識傾向,只要家長認為某個產品好就可能會購買。一般有兩種情況,第一種就是周圍人都在用,覺得挺好就會購買;第二種可能是其他的家長邀請拼團,還是在他人的影響下促成了購買。
  • 「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並非水火不容
    「如果他們來看一看就知道了,藝術節、科學節、模聯大會……我們學校的活動豐富多彩。不比大城市裡的學校差,反而有獨一無二的優勢,縣中培養的並不是只會死讀書的學生。」  重視素質培養,也重視應試能力訓練  「『應試教育』當然不可取,但應試能力的培養與素質培養並不衝突。幫助學生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績,考上好大學,這是我們必須全力以赴做好的事。
  • 學英語無用?孩子到底要不要學?現在知道還不遲!
    支持英語有用的說:「學校考試要考」「可以看原版的書籍和電影」「孩子以後擇校、就業更有競爭力」「多學一種語言,多一種看世界的方式」……支持不學英語的說:「世界都要開始學中文了,學什麼英語」「現在孩子那麼累,多點時間玩不好麼」「又不出國,不留學,為什麼要學」
  • 核物理學家王乃彥:學校教育千萬別把孩子培養成書呆子
    科學家是聰明的人,但社會上各行各業都有聰明的人在做事。」王乃彥認為,不管學文、學理、學醫還是進演藝圈,首先都要愛國,也一定要學好基礎知識打好人生底色。王乃彥是一名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也是一位20年如一日熱心關切青少年科技人才培養的慈愛的耄耋老者。
  • 貝爾科教王作冰:AI+教育,培養人工智慧時代原住民
    王作冰認為,「答案就是做好的教育,做應對那個時代需要的教育,也就是說用新型的教育系統來大規模培養新型的勞動力。時代已經變了,技術大潮來了,簡單地在現有的勞動力模型下提升效率、輔助教學手段,已經不能滿足這個時代的需求了,我們應該去思考那個時代需要什麼樣的勞動力,配以什麼樣的方式來進行這樣的教育。」
  • 不要用孩子18歲的成就來定義成功
    我們應該先不看眼前的孩子,而是想像孩子成長為35歲的樣子,如果家長開始考慮35歲成年人的成功需具體備哪些素質,子女教育會輕鬆很多,而家長也會更明白如何選擇不同的教育方式。我們應該為孩子將來的發展和成功做準備,培育有後勁,能在35歲、40歲、50歲時成功的人。把目標放長遠,我們對於成功童年和青少年的理解就寬了。
  • 森林教育 多元化綜合素質培養需求所在
    原標題:森林教育回歸戶外後能給孩子帶來什麼教育能有多少種形式?隨著觀念的轉變,在傳統教育之外,一些走在先鋒行列的創新型教育機構開始不斷發展,從不同維度探索著教育的可能性,也拓寬著教育的邊界。
  • 學英語學成了「啞巴英語」,應試英語教育下,我們要怎麼學英語?
    但是不少學生學英語卻學成了啞巴英語,雖然英語考試能考到不錯的成績,但是講起英語來卻不流利,說起英語來,馬馬虎虎,甚至是學了多年的英語,卻說出一口的「中式英語」來,讓人貽笑大方。我們質問到難道花費多年學英語,都是在做無用功嗎?
  • 火花思維羅劍:一對多的線上素質教育如何實現個性化?
    有沒有一種教育模式能讓興趣培養和成績效果達成完美的平衡?學科素質教育也許是那個答案。在素質教育這個賽道上,剛剛入局不久的火花思維是一顆「亮眼」的新星。2018 年 4 月,火花思維上線測試版,一個月之後就拿到 1500 萬美元融資,時隔僅僅 40 天之後,火花思維再次獲得 2000 萬美元融資。資本寒冬下,火花思維似乎沒有察覺到寒冷。
  • 學校要培養什麼樣的人?習總書記給出了明確答案!我市師生熱議總...
    大學是立德樹人、培養人才的地方,是青年人學習知識、增長才幹、放飛夢想的地方。藉此機會,我想就學校培養什麼樣的人、怎樣培養人,同各位同學和老師交流一下看法。 我先給一個明確答案,就是我們的教育要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 隱含於素質教育背後的意義
    素質教育的內涵幾乎是每年必考的內容。知識點簡單,考試的方式是選擇、判斷、簡答、論述、甚至是材料分析題的,因此大家在備考過程中要以全題型備考。一般考察的內容需要我們能夠識記素質教育的內涵,背熟口訣「提素個性創兩全」,考察方式相對靈活,但是知識點不會有太大改變,所以需要各位重點識記口訣並能夠靈活運用。
  • 查明建:外語教育的人文化與外語專業人才培養
    還有一個需求就是全球化,中國的國力地位提高,極需要外語專業的人才,而我們是極缺的,根本的原因解決我們對學科的定位出現了差錯,因為學科的認識直接決定了你想培養什麼樣的人才,想培養的人才又決定了你有什麼樣的課程設計,你有什麼樣的師資,這是一個系統的工程。開頭理念非常重要,理念錯了後面都錯了。
  • 人民日報: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也是你最重要的事業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若想讓他真正成為一個獨立、自信、優秀的人,就必須要讓他成為有責任感的人。去年有一則新聞,在西安某小區,倆「熊孩子」跑到小區頂樓往下扔磚頭,差點砸到一位騎電動車路過的業主。在孩子犯了這麼嚴重的錯誤後,家長不但沒有對這位業主道歉,還把孩子護在身後說不要嚇到孩子。
  • 一點壓力就「崩潰」,這樣鍛鍊「心理彈性」,培養十級抗壓孩子
    父母的思想教育孩子在每個時間段接觸的人與物和思想上的變化都是不一樣的,這些都需要父母按照孩子的變化來調整教育方式在一個家庭中,孩子的性格生成完全取決於家庭環境以及父母的教育,特別是在思想者一方面上,父母有著很大的作用,
  • 虞永平:什麼樣的學前教育才是有質量的?
    但是,學前教育質量該如何衡量,什麼樣的學前教育才能促進幼兒健康成長,是亟待研究的問題。 用什麼樣的質量標準去衡量幼兒園,牽涉到幼兒園今後發展的方向。一般來講,衡量幼兒教育的質量,主要有結構維度、過程維度、結果維度三個方面。結構維度包括房舍結構、場院結構、設施和材料結構、教師結構、課程與活動結構、管理結構等,這些都是影響教育質量的重要因素。
  • 三子女考上哈佛、麻省理工和斯坦福,是什麼樣的家庭培養的孩子?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傳承中華民族立德樹人的瑰寶,成人才成材,將優良品質觸及幼苗的心靈深處,用心澆灌,靜靜等待他們生根、發芽,最後成長能經歷風雨的參天大樹,此時四周便會花香四溢,芬芳滿懷。三喜臨門自古家中有人中舉,好事傳千裡,十裡八鄉的人都會前來慶賀。
  •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知識和教育變革?
    但是從全球範圍看,許多國家的教育卻步履蹣跚:許多孩子依然生活在概念化抽象化的書本中,對飛速變化的世界無動於衷。在智能化時代,我們的工作需要什麼樣的新本領? 在知識界,Alpha Go的深度學習、自我進化將導致預測、決策都在智能化……人機共存的新生活在內容與方式上有何變化,對未來的人們來說,適應這些新變化,又需要什麼樣的新能力? 對於這一切,我們的教育還思考得太少,探索和實踐得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