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森林教育回歸戶外後能給孩子帶來什麼
教育能有多少種形式?隨著觀念的轉變,在傳統教育之外,一些走在先鋒行列的創新型教育機構開始不斷發展,從不同維度探索著教育的可能性,也拓寬著教育的邊界。在這其中,森林教育就是不斷發展的形式之一,也在這幾年的時間裡,逐步走進了家長和孩子的視野。而隨著國務院相繼頒布了與體育、美育有關的政策利好,也讓家長們逐步意識到孩子多元化綜合素質培養的需求所在,以森林教育為代表的創新教育形式漸漸浮現在公眾面前。
國外體系成熟國內市場漸起步
何為森林教育?這種教育形式有哪些不同之處?此前美國作家Richard Louv曾寫了一本名為《Last Child in the Woods(林間最後的小孩)》的書。在他看來,現代社會裡兒童長期接觸不到原生態的大自然環境,被「去自然化」,是一種可怕的現象。這種大自然和兒童之間的斷裂,對兒童的發展有著極為不利的影響。
而森林教育,顧名思義就是將孩子重新放回到自然環境中,將「森林」(大自然)作為一種載體,幫助孩子在其中進行一系列戶外運動,提高兒童在認知、社交、情感等方面的綜合能力,是一種長期的教育過程。
據了解,在德國,森林教育已經發展出一套非常成熟的體系,目前德國也共有1500家森林和自然幼兒園。除了德國之外,丹麥、瑞典等多個北歐國家也在森林教育方面探索頗深。除此之外,森林教育面向的青少年兒童群體也多集中在幼兒教育領域,甚至丹麥還將森林教育理念寫進了幼兒教育課程中。
而國內的森林教育在這幾年剛剛起步,目前北京已經出現了多家森林幼兒園,也有機構圍繞森林教育開展各種各樣的戶外項目,通過項目來培養孩子們的綜合能力。坐落在北京近郊、毗鄰香山的太陽山谷森林學校就是這樣一家以森林教育為主業的機構。
注重探索形式國際校學生更青睞
記者走進這間森林學校發現,營地裡隨處可見孩子們搭建起來的木屋,有老師正在組織孩子們上木工課,也有更多的孩子在山間嬉戲奔跑。據了解,太陽山谷森林學校隸屬於太陽守望者這一青少年探索教育品牌。太陽守望者創辦於2010年,距今已有十年的時間,旗下除了森林學校,還有太陽守望者戶外探索學校、黃河漂流學校、禾溪森林童樂園以及培訓團隊太陽學院。
「創辦森林學校的契機可能源於三個方面,首先,作為在傳統教育體系裡成長起來的一代人,我們會對這個體系有非常深刻的個人感受。在我十二三歲的時候,我會懷有一種憧憬,長大後去做一個我理想中的學校,而不是單純灌輸式的模式。」太陽守望者創始人三皮和記者分享了他創辦森林學校的心路歷程。
創辦太陽守望者之前,三皮曾在知心姐姐團隊工作,給全國各地的小朋友和家長寫回信。「那時候,我發現每年有很多孩子在發出求救的聲音,看到信箱的時候,我就會產生一種聯想,如果沒有人去關注這些孩子,他們就有可能變成新聞事件中的主人公。」而從2010年開始,戶外運動在中國迎來了快速興起的階段。「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我發現我個人憧憬的教育與我戶外項目、戶外冒險的愛好可以完美結合在一起,在這種契機下,太陽守望者就此誕生。」三皮表示。
在十年的時間裡,太陽守望者的項目多集中在沙漠、戈壁和雨林等自然環境裡,用每年幾次的戶外項目磨練少年的心性和品格。而十年時間中,森林教育也更加廣泛地為人所知,不斷被家長們所關注。多次參與太陽守望者「山河勇士項目」活動的女孩付依贊,目前正準備申請美國的高中,在申請文書中,她將多次參與戶外項目的經歷寫了進去。付依贊的媽媽也表示,「在經歷過戶外冒險後,付依贊內心已經擁有了我們不曾去過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