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素質評價的量化路徑

2021-01-09 中國社會科學網

  綜合素質評價中的量化數字,僅僅是學生某個屬性水平的一種表徵。這種表徵方式成立或不成立,科學或不科學,首要的問題不是給出的數字有多少位,而是要確認數字系統與所要測量客體某種屬性特徵的對應關係。

  綜合素質評價是實踐素質教育的重要環節,能有效引導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是從根本上扭轉唯分數、唯考試等弊端的重要措施。

  但圍繞綜合素質怎麼評、怎麼用的問題始終爭論激烈。爭論的焦點在綜合素質評價的科學性、客觀性上,由此引發出綜合素質評價的種種理論和操作性問題。

  綜合素質評價的數量化不是數位化

  綜合素質評價結果的可用性在於評價的客觀性。如何在評價中排除無關因素的幹擾,從而使評價結果更為精確?這個疑問是對綜合素質評價的詬病,也是困擾評價操作和結果使用的問題。

  解決這個問題,量化路徑是一個研究探索方向,其中量化方法成為有的綜合素質評價方案的核心要素。

  綜合素質評價的量化研究固然是積極的探索,但在實際操作中,由於理論準備不足,存在一些誤區。例如,有的學校方案規定,學生的前30%劃為「優秀」等級。但是學生群體屬性特徵真的具有這樣確定的比例差別嗎?如果沒有,就會導致對某一部分學生的評價結果帶有較大的偏差。也許這種關係確實存在,但需要證明兩點:一要證明那所學校的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狀態連續多年一直穩定,而且穩定在這個確定的百分比上;二要證明30%的學生與31%的學生綜合素質的質性差異確實存在。至於一些評價方案中,指標的數量標定無有效依據、量化指標合成方法欠科學等問題,還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數字僅僅是學生某個屬性水平的一種表徵。這種表徵方式成立或不成立,科學或不科學,首要的問題不是給出的數字有多少位,也不是指標體系的規定就不可改變,而是要確認數字系統與所要測量客體某種屬性特徵的對應關係。因此,數字表徵與屬性特徵必須具有質的一致性。

  學生綜合素質的種種屬性雖然是客觀存在,但由於當前我們對這些屬性無法像用掃描電鏡了解物質結構那樣,通過圖像來明晰它的機理,評價體系就只能是一種理論建構,是以心理學、教育測量學和行為分析為基礎的建構。例如,某校把綜合素質分為幾個維度進行評價:思想品德、學業水平、身心健康、藝術素養、社會實踐。這幾個方面只是一種理論設定的維度。綜合素質的評價目標、維度、指標之間,是一種理論的邏輯關係。這種邏輯關係一方面可以從實踐中反覆探索,通過感知經驗來校正完善;另一方面也一定要依靠心理學、教育測量學等理論的支撐。

  綜合素質評價重在質性區分不是量化差異

  綜合素質評價體系的建構,是從一級指標到二級指標,再到末級指標逐級分解的。分解過程中往往會過於注重指標的操作性,容易忽略對評價內容範圍的清晰界定,即界定「行為域」。從教育測量學的角度看,這是必不可少的測量條件。分解是為了把抽象的評價目標具象化,使一些內隱的、抽象的評價維度具體外化為顯性行為,並在現實中找到相對應的行為觀察點,使其可判斷。因此,需要把綜合素質評價總體的行為域分解為不同維度對應的行為域,每一項維度還要分解為評價指標。當評價目標分解到每一個指標後,這個指標也必須界定出所對應的行為域。評價指標的行為域需要每一位教師都清晰了解,它是教師的評價觀測範圍和依據。

  在綜合素質評價中,同一評價指標規定的量的差異,能否真正對指標標定的屬性進行質的區分,而量的差異是否恰好是質的區別的表達?例如,5分和4分,不僅是量的不同,也必須有實質性的差異,並且5分和4分對應的水平差異大體相當於4分和3分的差異。這種質的區分,完全不是為某種需要而規定的比例的概念。

  在綜合素質評價中,每一項指標評價記錄的有效性和可信性如何,能否進行有效的、合理的解釋,可以通過過程性、內部性和外部性三類證據進行衡量。

  過程性證據是指對指標體系理解正確、評價方法使用正確以及方法實施有「質量」保障。過程性證據,是從評價的程序上保障評價的結果。

  內部性證據是指檢查學生該項指標的表現與以往表現的一致性程度。這是用一段時間評價的記錄進行的檢驗。當然,要用發展的觀點看待學生。學生可能有進步或暫時的退步,但如果發現他們在一項具體指標上大起大落,可以提醒評價者慎重對待,進行再評估甄別。

  外部性證據是指與其他證據源的比較。比如與自評、學生互評、家長評價的一致性比較。目前,學校對評價結果進行公示,就是一種尋求外部性證據的檢驗方法。

  教師面對幾十位學生,對每位學生的每項指標,不可能都從這3個方面進行考查,但教師需要有從這3個方面思考的意識。經過培訓,能熟練掌握評價方法的教師,會把這種思考從有意識的行為變為自然自行的評價行為。

  綜合素質評價的關鍵,在於表徵學生某個屬性的水平,並不是為了給一個確定的量。數字和學生的屬性之間的對應關係是最為重要的,至於數量本身的大小,僅僅是一種呈現方式。

  綜合素質評價的客觀化不是刻意化

  綜合素質評價的目標和維度是高度抽象的,進行指標分解後,往往還要對應指標給出典型事例。然而,這些事先確定的具體事例,在評價學生過程中並非都能觀察到。如果教師為了評價而刻意尋找這些事例,評價不僅失去了客觀性,而且失去了評價本身的意義。

  為了能讓評價「真正」發生,評價教師需要十分明確。在很多情況下典型事例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尋找與評價指標有內在關聯的因素,也就是尋找與典型事例相對應的「行為觀察點」。這樣評價才能夠在自然狀態下進行,結果也必然是客觀的。

  典型事例只是行為域範圍的一個樣本。從理論上說,這個行為域範圍裡所有具有代表性的事例,都可以作為典型事例。評價手冊中例舉的事例儘管具有典型性,但把所有列出的典型事例加在一起,也只是行為域範圍內的極其少數行為。客觀的評價不能刻意追求這些少數的典型行為。

  評價要依據標準。什麼是評價標準?標準不是一個條條準則,更不是確定的一個事例,而是一個行為範圍,是「行為領域的規範」。無論是評價指標還是典型事例,都是指學生的一類行為。如「誠信待人,踏實做事」,並不是哪個具體待人和做事的特定行為。如果把它限定為特定行為,必然出現評價導向弊端。再如評價「尊敬師長」一項,如果僅僅記錄見到老師主動問好,並不能證明這位學生具有「尊敬師長」的品質,用這個實例只是對這個品質存在的佐證或具體說明。最令人擔心的是,評價手冊中對於學生「尊敬師長」的評價列出了具體事例,比如「見到老師主動問好」,而學生僅能見到班主任自覺主動問好,回家見到長輩卻少有主動性。按照這種嚴格而精確的典型事例進行記錄評價,結果可能導致弱化學生的某一類觀念和行為能力,卻能夠以「取巧」的方式獲得好的評價結論。這就是典型的「唯分數」,且高分低能。這種找尋典型事例的刻意評價,失去了評價的客觀性,也失去了評價本身的意義。

  從一位學生的一個指標行為域中,必然可以找出多個具有代表性的事例。使用同一評價方案進行評價,記錄的評價事例當然可以完全不同。但這並非評價不客觀,並恰恰是綜合素質豐富性、多樣性所呈現的客觀規律。以整齊劃一的規定,追求評價的客觀性,可能會適得其反。這便是由質性轉為量化評價過程的複雜和困難之處。

  對一位學生的評價,理論上應該呈現行為域中所有的事例,這才是對被評價者的精準考查,但不現實。因此評價結果也要採用「樣本」,用典型事例的方式表達。在評價過程中,所記錄和評價的行為也必須是表徵學生行為表現的代表性「事件」,而絕不是偶然的或具體指定的行為記錄。記錄的原則是要符合他「一貫的或一類的行為」,而不是事先預設的具體的行為。不能通過某一個不能代表該學生行為特徵的事例考查其內在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也許評價者某一時刻終於看到了被評價者的一個行為或一件事,事實確鑿,並記錄在案(無論正面還是負面行為)。但如果這只是偶然行為,代表不了被評價者的某一類行為,就不應該作為評價依據。即便是評價手冊典型事例中列出了這一行為,也不應該視為對該生嚴格而精確的行為記錄,因為對有些學生來說,這並不是他們的典型行為。

  評價教師需要在有限時間和空間內完成評價觀察和記錄。教師能否根據所記錄的有限行為,推斷得到評價學生本真的真實狀態,對於評價理論建構和實際操作都是科學性極強的考驗。

  綜合素質評價的量化設計更傾向於結構化和規範化,評價內容具體,操作程序明確。量化設計偏重於教育測量學和教育統計學的方法,收集、整理、分析、解釋數據,研究總體、個體、參數、變量之間的關係,試圖通過收集主觀性較少的事實性資料,採用實證性方法,從微觀結構上來研究宏觀性質及其規律。儘管量化評價借鑑抽樣設計思想,但對於綜合素質評價的樣本確定、信息採集等多個方面,還是需要依靠主觀方式確定,在評價過程中有時難以遵從概率抽樣的規則。

  值得注意的是,評價目標在抽象維度轉為具象的外化行為時,通常需要兩次以上的轉換,每次轉換都不可避免產生偏差。轉換的層次和環節越多,具象性行為產生的偏差就越大,這將大大降低評價效度。當把量化評價結果進行綜合時,簡單的加權合成把低效度評價指標的誤差等倍量放大,給總體結果帶來了大的累積偏差。而採用綜合思想,從總體上概括評價,偏差的積累效應要小得多。

  質性評價的結構化程度較低,著重在對事物進行整體分析,通過對現象進行深入細緻的了解後,再整體判斷其本質,通過各方認同達成共識。

  綜合素質評價是多因素、多層次參與的複雜過程,其對象並不是確定性現象,而是發展變化的。採用質性與量化相結合的方法進行評價,是必然和可行的路徑,可以把數據、事例、問題等融為一體,既有定量分析,又有定性分析,有助於幫助作出正確的判斷評價。

  綜合素質評價採用定性與定量結合的方法,具有如下特點:一是能夠對特定時間和特定空間的特徵表現,從定量和定性多個角度全面分析;二是綜合從微觀到宏觀的行為域和過程表現,可以對不同的事物作有聯繫的綜合性分析,也可以進行縱、橫向對比分析,能夠更集中、更系統、更清楚地反映客觀實際。三是定量與定性結合的評價方式,評價結果便於閱讀、理解和利用。

  但綜合素質評價的所有方法和實施過程,離不開評價教師的職業素養和評價能力。綜合素質評價本質上是帶有主觀成分的操作,這更要求對評價教師進行有效培訓,並強化教師的職業忠誠度。只要深入理解綜合素質評價理念、掌握運用評價方法、堅持教師的職業操守,教師就能夠使綜合素質評價結果更貼近真實,更為客觀。

  探討綜合素質評價量化方法的使用,有必要以教育測量學、教育統計學和教育評價理論為基礎進行系統梳理研究。目前,綜合素質評價有了大量實踐成果積累,但理論研究還相當滯後。雖然不能按照理論化方法或理想方式在操作上一步到位,但是必須堅守綜合素質評價的目標和方向,絕不可因為操作上的制約而改變評價的初衷和科學的路徑。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2019年度教育學一般課題「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研究」[BHA190140]成果)

相關焦點

  • 探尋綜合素質評價「落地」的校本化實踐路徑
    實踐調研發現,由於受傳統學生評價觀念的規約、束縛與禁錮,部分學校對該制度價值訴求的整體認識較為混沌與模糊,進而在實操環節出現了諸多「不宜」施行的做法和傾向,有待做進一步的辨析與澄清。基於此,本文從評價實施的戰略性定位、觀測點設計等方面來探尋、釐定綜合素質評價制度的「落地」路徑,以期對深化學校評價體系建構,進而推進育人模式變革有所裨益。
  • 高中生,做綜合素質評價的有心人
    高中生在綜合素質評價工作上成為有心人,要做到三點:一是認識綜合素質評價的雙重價值;二是充分了解平臺的內容;三是制訂三年行動計劃,重視平時數據的積累與填寫。一、充分認識綜合素質評價具有評價與育人雙重價值隨著高考改革的不斷深化,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工作也受到了社會的高度關注。
  • 綜合素質評價:激發每個學生的潛能
    評價對於學生發展來說,具有鮮明的導向作用,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更是如此。但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如何實施、結果怎樣使用,對學校及教師來說是一個需要鑽研的課題。2016年,北京市育英學校在《北京市初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指標框架(試行)》基礎上,構建了基於課程內容維度的育英綜合素質評價框架,包括基礎課程評價、修身課程評價、發展力課程評價,整體涵蓋了思想道德、學業水平、個性發展等六個評價內容,採用積分式評價方式,通過「育英學校課程評價管理平臺」與「北京市中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平臺」實時記錄學生成長印記。
  • 西安市初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實施方案發布 從六個維度進行綜合素質...
    5月21日,西安市教育局發布《西安市2020年初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實施方案》。  西安市教育局成立初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領導小組。各區縣(開發區)成立評價工作領導小組。各學校成立由校長、教師、家長代表、學生代表組成的學校評價委員會。班級成立評價小組,具體負責班級的綜合素質評價工作。
  • 嶽陽市教育體育局關於印發《嶽陽市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工作...
    主要職責:審定我市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實施方案;宣傳我市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相關政策;審核縣市區普通高中綜合素質評價工作實施細則;指導全市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工作;對全市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工作進行督查。(二)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市教育體育局基教科。
  • 日本將學生綜合素質評價計入中考總分轉動教育「指揮棒」
    日本學生學習評價的最大亮點是學生初中三年的學習狀況綜合評價(綜合素質評價)的累計分數按照固定比例,直接計入高中錄取總分,此舉對於完善基礎教育學習評價和改革中高考入學選拔具有借鑑意義。 將評價學生學習的多元評價視角「四維度」與衡量學生學習的基本能力的評價內容「學力三要素」跨學科統合成以「知識、理解」、「技能、表現」為基礎的基本知識技能,以「思考、判斷」切實掌握利用知識技能解決問題必備的思考力、判斷力、表現力,並通過與學生主動學習密切相關的「情感、願望、態度」的學習品質和素養為主線,貫穿於學習評價各個環節是新學習指導要領對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提出的新要求
  • 高中生綜合素質評價你不重視?現在有的高校已經納入高考分數
    自2018年高一新生入學起,縣高級中學已建立完善的「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手冊」,並以「省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信息管理平臺」,作為評價載體。學校領導班子高度重視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工作,成立了以校長為組長,黨委書記,教學校長,政教校長,三個年部主任和副主任,學生指導中心負責人,信息技術組教師為組員的縣高級中學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小組。
  • 詳解上海初中生綜合素質評價來了:每學期記錄一次,探究學習等3項必填
    來源/視覺中國上海市教委今天公布了《上海市初中學業水平考試實施辦法》和《上海市初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實施辦法》兩個具體配套文件。「初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實施辦法」從2018年入學的六年級開始施行,這學生的相關信息將在2019年9月起陸續錄入相關信息系統。根據文件,上海將把綜合素質評價結果作為初中學生畢業的必要條件。
  • 解讀「綜合素質評定」,助力最新一屆高中生
    《廣東省教育廳關於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實施辦法》,從2018年高一新生實施!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簡稱綜合素質評價)是對學生全面發展狀況的觀察、記錄、分析,是發現和培育學生良好個性的重要手段,是深入推進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制度。
  • 解讀| 深化德育改革,構建科學有效的德育評價體系
    根據學生不同階段身心特點,科學設計各級各類教育德育目標要求,引導學生養成良好思想道德、心理素質和行為習慣,傳承紅色基因,增強『四個自信』,立志聽黨話、跟黨走,立志紮根人民、奉獻國家。通過信息化等手段,探索學生、家長、教師以及社區等參與評價的有效方式,客觀記錄學生品行日常表現和突出表現,特別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情況,將其作為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重要內容」。
  • 解讀|深化德育改革,構建科學有效的德育評價體系
    根據學生不同階段身心特點,科學設計各級各類教育德育目標要求,引導學生養成良好思想道德、心理素質和行為習慣,傳承紅色基因,增強『四個自信』,立志聽黨話、跟黨走,立志紮根人民、奉獻國家。通過信息化等手段,探索學生、家長、教師以及社區等參與評價的有效方式,客觀記錄學生品行日常表現和突出表現,特別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情況,將其作為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重要內容」。
  • ...電子平臺 綜合素質評價 學生社會實踐 博雅網-上海頻道-東方網
    上海市學生社會實踐信息記錄電子平臺由上海市教委、上海市校外聯辦指導,依託易班博雅網研發,於2015年4月上線,主要負責記錄本市高中生志願者服務(公益勞動)的相關數據,並對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系統。  據悉,平臺與全市所有256所高中學校完成對接並進行業務指導。
  • 以評價促進勞動教育高質量開展
    實踐中,靜態、量化的評價是勞動教育的主要評價方式,比如,「勞動之星」是當前中小學校通常採用的勞動教育評價方式,通常以勞動的次數和時間等顯性標準為依據,進行客觀化、標準化評價。勞動是需要個體持續不斷努力的實踐過程。因此,靜態的、量化的、客觀化的評價往往不能反映勞動過程的全貌,而且也無法起到完整有效的激勵作用。
  • 北京團聚力科技有限公司受邀參與西電素質育人與第二課堂等相關...
    第二課堂是指以育人為核心、以培養學生課外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為目標、在學校課程培養計劃之外開展的開放式教育活動和實踐活動的綜合,包括參加黨團教育、社會實踐、志願服務、學術活動、創新創業、素質拓展、文體競賽、擔任團學幹部等方方面面,是對課程教學第一課堂的延伸和拓展。「學生評價如何 是否能夠真正從第二課堂中獲益?符不符合他們的成長需求?」
  • 湖州師範學院2020年「三位一體」綜合評價招生章程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規範「三位一體」綜合評價招生工作,確保招生工作順利進行,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浙江省普通高校三位一體綜合評價招生試點管理暫行辦法》等有關政策和規定,結合我校實際,特制定本章程。
  • 杭州師範大學2018年「三位一體」綜合評價招生章程
    第十七條 資格審查  學校組織專家組對考生報名材料進行審核,確定參加綜合素質測試的考生名單;  初審通過的考生名單將於2018年3月30日在杭州師範大學本科招生網「三位一體綜合評價招生網上報名」系統上公布。
  • 南方科技大學2019年浙江「三位一體」綜合評價招生簡章
    為全面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堅持立德樹人,探索建立科學的人才評價和人才選拔機制,依據《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試招生制度綜合改革試點方案》具體要求,2019年南方科技大學在浙江省實施「三位一體」綜合評價招生模式,結合我校人才培養目標,制定《南方科技大學2019年浙江省「三位一體」綜合評價招生簡章》(以下簡稱《簡章》)。
  • 教育評價改革方案新出爐 騰訊教育智腦助力多元智能評價體系構建
    破除 「五唯」 頑疾  強化過程評價作為指導教育評價改革的綱領性文件,《總體方案》明確了推進教育評價改革、發展素質教育的總體要求。同時強調,在評價方式上要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推動 學校科學實施教學計劃  改變 重分數輕素質 行為針對學校傳統的重智育輕德育、重分數輕素質等片面辦學現象,《總體方案》提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根本標準,加快完善各級各類學校的評價標準,堅決克服片面辦學行為。
  • 傳播效果四度評價法公布 品牌傳播效果可量化評估
    傳播效果四度評價法是修宇博士於2018年9月提出的一種傳播效果量化評估體系。傳播效果四度評價法以媒體與用戶、社會之間的關係為研究核心,以媒體對用戶的認知、態度、行為的影響和用戶對媒體的影響為研究對象。傳播效果四度評價法將衡量傳播效果的多種表徵轉化為傳播度、影響度、友好度、互動度這四個方面的可測指標,並賦予不同的權重,形成全面系統的傳播效果量化評估體系,實現評估結果的可比性。
  • 研究生導師立德樹人職責履行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張洪英、陳紅認為,應綜合、全面地考慮教師所從事的所有工作來選擇相應的評價指標,由此構建了包括教學量完成情況、教學質量等指標在內的11大高校教師績效考核評價指標體系;馬志強、朱永躍認為,應從品德素質、教學工作和科研工作三個方面來構建教師績效考核指標體系,且具體細分指標應根據教師所在的不同學科(專業)、所擁有不同職稱進行差別化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