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外媒報導,如果你選擇在辦公室開啟「燈光昏暗」模式那麼你可能需要重新考慮下了。根據密西根州立大學的一項新研究顯示,長時間暴露在昏暗光線下的老鼠其腦容量會減少。看起來這種情況同樣也可能發生在人類身上。
接受實驗的是一種叫做尼爾草鼠(Nile grass rat)的老鼠,它們屬於日間活動的動物,也就是說它們白天活動、晚上睡覺。
然而當將這些動物暴露在昏暗光線下四周後,它們的海馬體容量減小了近30%。據悉,海馬體是老鼠學習和記憶相關大腦的一部分。最後,它們在空間任務上表現得很差,而這些它們此前都已經學過並表現良好。
另外一組生活在明亮光線下的實驗鼠在4周後其表現則得到了改善。此外,那組生活在昏暗光線下4周的實驗鼠在重新回到明亮光線下1個月後其表現和大腦能力又恢復到了正常水平。
研究發現,持續暴露在昏暗光線下將會導致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這是一種能維持海馬體中健康連接和神經元的肽--顯著減少。研究發現,持續暴露在昏暗光線下將會導致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這是一種能維持海馬體中健康連接和神經元的肽--顯著減少。此外,昏暗的光線還會導致樹突棘的減少,而樹突棘正是神經元之間相互交流的紐帶。
科學家認為,光線並不會直接影響海馬體,而是會先作用於大腦的其他部位。其中一種可能是下丘腦內的一組神經元,它們能產生一種叫做食慾素(Orexin)的肽,而其能影響大腦的各種功能。
對此,科學家們想弄明白,是否可以通過提供食慾肽來讓生活在光線昏暗的實驗鼠獲得跟生活在光線明亮環境下的實驗鼠一樣的反應。如果是這樣,那麼對於老年人以及視力有問題的群體來說是個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