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報記者 李曼英 通訊員 江鴻穎 李菡
又到歲末年終,少不了聚餐喝酒,有些愛喝酒的人甚至拼酒進了醫院。此時網上一些五花八門的「解酒攻略」,又引發了熱捧。
真有既能喝盡興又不傷身的解酒方法嗎?昨日,楚天都市報記者選取了較為普遍的幾種「攻略」向專家求證,專家表示其實都沒什麼用,要想減少酒精的傷害,最好的方法就是不喝酒。
各類「解酒攻略」走紅網絡
連日來記者在網上搜索發現,這些解酒攻略大致可分為「喝酒前」和「喝酒後」。
其中,喝酒前的解酒方法主要有:1、提前吃東西墊肚子,食物打底保護胃;2、提前喝牛奶、酸奶,讓牛奶、酸奶與酒精反應,減少酒精對胃的傷害;3、提前吃保護胃黏膜藥物、保肝藥物;4、提前吃解酒丸、解酒糖,喝完後就能快速醒酒。
喝酒後的解酒方法則主要有3種:1、酒後多喝水,此舉可以加快酒精代謝;2、酒後喝蜂蜜水或補充葡萄糖水,這種方式可以幫助代謝酒精,加速醒酒;3、喝多了催吐,只要酒精吐出來,就跟沒喝酒一樣。
專家表示並不怎麼靠譜
這些流行的解酒攻略是否科學?武漢市第三醫院光谷院區消化內科副主任醫師張昌欨表示,吃點東西、喝牛奶酸奶、服用保護胃黏膜藥物再飲酒,比空腹飲酒,對胃的刺激確實要小一些,一定程度上可以延緩醉酒的速度,但並沒有解酒作用,喝下肚的酒精對身體的傷害一分不會少。
「吃保肝藥物解酒是沒有科學依據的。」張昌欨表示,喝酒會增加肝臟負擔,吃保肝藥也不能預防飲酒對肝臟造成的傷害。提前吃解酒丸、解酒糖等,同樣達不到解酒的效果。
至於網傳酒後的三種解酒方法,張昌欨認為,酒精主要是靠肝臟慢慢代謝,喝水並不能加快這種代謝。大量飲酒後再喝大量水,可能尿液裡會有酒味,但這只是非常少的一部分酒精排出,並不能達到解酒的效果。飲酒後由於血管擴張等因素,可能會出現低血糖,喝蜂蜜水或補充葡萄糖水可以預防酒後低血糖,但也沒有解酒作用。催吐看似把喝進去的酒吐掉了,其實能吐出來的酒精非常少,且還會吐出胃裡原本具有腐蝕性的物質,傷害食管和咽喉,這個在臨床上屢見不鮮。反覆催吐,還有可能造成胃賁門撕裂而吐血,因此千萬不能盲目催吐。
最好的解酒方式是不飲酒
張昌欨表示,減少酒精傷害的唯一方法,就是別給它進入身體的機會。大家不要迷信各類解酒方式,盲目飲酒、盲目解酒,這都是不科學的。長期喝酒,對身體的危害很大。
張昌欨建議,如果實在要飲酒,也要事先對自己的身體做一個評估。平時要有體檢意識,通過做體檢掌握身體狀況。如果體檢發現肝功能異常,是絕對不能飲酒的;如果因生病服了抗生素或消炎藥,這類藥物中一般都會含有頭孢、甲硝唑等成分,會和酒精發生反應並引發中毒症狀,所以正在使用這類藥物時是不能飲酒的。
張昌欨提醒,即使身體還行,可以承受酒量,但是為了身體健康,大家還是應控制好飲酒的量、把握好節奏,不要貪杯。若實在避不開喝酒,建議在飲酒前先吃點厚油的食物,但要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因為酒精對胃本身就有刺激,辛辣刺激食物會讓胃雪上加霜。此外,千萬不要空腹飲酒,不僅傷肝還傷胃。
【來源:楚天都市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