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個家長都會關注自己孩子的智力情況,甚至不惜花重金找檢測機構專門測試智力。尤其在中國,智力檢測甚至已經走出醫院,發展成了一個行業。
至於這樣做的原因,我們不得而知。也許是想證明孩子的能力,也許是想對孩子有全面的了解。不過無論出於什麼原因,對智力測試的結果,家長要客觀看待。因為智力測試由於某些原因,實際上並不能真實全面地反映孩子的能力水平。
智力測試到底測什麼?
從測試項目看,智力測試一般包含數理分析、邏輯能力、思維能力、語言能力、社交能力等多方面。不同檢測量錶針對的項目不同,其中數理分析和邏輯思維的內容佔大部分。
從測試題目看,數學題、語言對話、常識類題目(形狀、大小、顏色等)、圖形辨別與圖形推理等佔主要內容。
根據這些內容,大家很容易就得出一個結論:似乎傳統智力測試的關注重點在數學和邏輯上,而對孩子其他重要的能力,比如情緒管理、意志力、注意力等則很少涉及。
智力測試本身也有不全面的一面
由於時代的變化與需求的不同,不同時期的智力測量量表的標準和具體內容是不一樣的。這也就意味著,同樣的人,使用不同的量表,會出現不同的結果。
比如一個不會使用手機的人年輕人,如果用上世紀50年代的量表,能獲得不錯的成績,但換成現在的量表,估計結果會很難看——手機都不會用,很難想像這個人的能力有多突出。
並且智力測試無法合理區分能力的「先天」和「後天」。一般認為,智力測試的結果,是對測試對象先天能力的反映,但智力測試無法辨別測試者的能力,到底是先天的,還是後天的。
比如一個小朋友在邏輯能力模塊拿了滿分。那麼,我們是說這個小朋友「天生」邏輯能力很強呢,還是說小朋友的「後天」教育導致了他很擅長解決邏輯問題呢?僅憑一個量表,這很難說得清楚。
所以憑藉智力測試就說孩子天生聰明,我想只是部分人的一廂情願罷了。心理學家和醫學家不會輕易肯定這一結果,只會在研究和診斷中使用它作為輔助。
與其關注智力,不如關注孩子的後天教育
這樣的觀點,對於廣大家長朋友們,是可以借鑑的。因為我們已經無法改變孩子的智力,但我們能改變孩子後天接受的教育。這同樣能促進孩子的成長,影響孩子的未來。
所以對於智力測試而言,我們的態度可以更淡然些。做一下無妨,看孩子哪方面能力突出;結果不如人意也別慌,因為我們還有機會和能力改變。
當然,也別完全否定智力測試的作用。在診斷兒童發育性疾病,如自閉症、阿斯伯格症候群等疾病的時候,智力測試,乃至行為測試,還是起到了很大的輔助作用的。
希望這些內容,能給家長們培養孩子,打開新的思路:別盯著孩子的智力不放,每個孩子身上都有閃光點,家長們要努力地發現它們,讓它們的光芒,照亮孩子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