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
中國人為之驕傲的帝國盛世,唐玄宗和他的「開元盛世」,是最讓中國人糾結的一個時代。這是中國古典社會的巔峰,內政外交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可這座高峰的坍塌同樣是令人瞪目的,一場「安史之亂」徹底終結了盛唐,此後的一百多年只是在苟延殘喘而已。
當後人眩目於盛唐的繁榮與華麗時,往往忽略了民間的困頓和蕭瑟。即使沒有「安史之亂」,大唐的衰落也是無可避免的,只是不會來得如此猛烈。危機早已深埋於大唐肌體的內部,所欠缺的僅僅是一個合適的時機。
「詩聖」杜甫的一生,恰好見證了這個由盛及衰的過程,用他特有的才華,描述了一個不一樣的大唐。使我們可以透過歷史的迷霧,看清腐蝕大唐肌體的那些毒素。
杜甫出身於官宦世家,自幼便展現出難得的文學天賦。他遊歷四方,開闊了視野和見識,才華也得到了很多人的欣賞。遺憾的是,杜甫對科舉考試始終摸不著門道,直到35歲,還沒有晉身官場。
公元747年,唐玄宗開了一個特別的科考,只要「通一藝」便可為朝廷效力。杜甫興致衝衝地趕往長安,獻上自己的文章,卻沒有得到朝廷的垂青。是他的水平不夠嗎?
不是,這次科考的結果是無人中舉,宰相李林甫故意讓所有考生落弟,只是為了讓唐玄宗以為「野無遺賢」,朝廷現在這套班子已經是最好的啦。
柔佞多狡數,深結宦官及妃嬪家,侍候上動靜,無不知之。
李林甫小吏出身,經過數十年的奮鬥,成為大唐的宰相。無論是才能,還是眼光,無疑都是出色的,尤其擅長揣摩唐玄宗的心思。但也正是由於出身低微,再加上變態的權力欲,使李林甫極其害怕有人威脅自己的地位。
凡是得到唐玄宗欣賞的人才,他一定會想辦法除去,或打發去邊遠州縣,或設計陷害,以確保自己獨享皇帝恩寵。唐玄宗開恩科,想從民間選拔良才,他就讓所有人落榜,這也是出於同樣的動機。
為了防止言官說自己的壞話,李林甫清理了言官隊伍,把敢於仗義直言者統統踢出去。這樣一來,朝堂上皆是一片稱頌阿臾之聲,封了唐玄宗的耳目,只能從李林甫那裡得到經過加工的信息。
李林甫的這些所作所為,已經給大唐帶來極深的傷害。他破壞了朝中勢力的平衡,使唐玄宗無法了解國家的真實狀況,一味沉浸於盛世的迷夢之中,任由國家偏離了原有的軌道。
而唐玄宗本人對此也負有相當大的責任,他的前半生勵精圖治,體恤民間疾苦,才換來「開元盛世」。可人老了,志得意滿,開始懶政怠政,給了李林甫不該擁有的權力,使言官失去原有的作用,朝廷終於變成了李林甫的一言堂。
群臣賀帝,而帝推功大臣,封林甫晉國公,仙客豳國公。
唐玄宗甚至一度產生了將朝政完全交給李林甫,自己退隱深宮的念頭。說起來是對大唐體制的信任,排除君王個人賢庸對國家運行的幹擾,實則是自己貪圖享受的藉口。
杜甫恰好是這段歷史時期的受害者,空有滿腹才華,卻無報國之門。他在長安閒居十年,通過各種方式企圖躋身朝堂,卻毫無進展。就在這十年裡,杜甫越來越多地接觸到底層的人民,有感於民眾賦稅之重、生活之苦,他的詩詞風格開始轉向現實主義。
一邊是長安高門大戶的窮奢極欲,一邊是底層人民的困頓,但求溫飽而不得。煌煌大唐是富人的人間天堂,窮人的地獄。這個盛世到底屬於何人,又與千萬百姓有何干係?
公元755年,安祿山的大軍打破了盛世的迷夢。唐玄宗倉皇而逃,杜甫卻終於有了官職,雖然非常低微,但至少有了餬口之資。天下大亂,家鄉陝西也變成戰場。杜甫回家省親,才知小兒子被活活餓死。
像他這樣的官宦世家,居然都發生了這樣的事情,更何況普通百姓。「安史之亂」徹底撕掉了這個盛世的最後一塊遮羞布,並進一步加劇了國家的衰敗。
此後,杜甫投奔新帝肅宗,雖得到任職,卻又不受朝廷信任,輾轉各地,最後來到成都,託庇於嚴武,得到一個檢校工部員外郎的職務,因此被後世稱為杜工部。
此時,杜甫已年過五十,早已沒有了當初的雄心壯志,這個工部也沒有做多久,只求寄情于田園,做個農家翁。與此同時,他也迎來了做詩的高峰期,訴說著百姓之苦、人生之艱難。我們熟知他的很多現實主義作品,就誕生於這段時間。
戰亂的摧殘、官吏的嚴苛、環境的惡劣,都融入到杜甫的詩中,讓我們感受到唐人百姓的悲慘生活。那一場場大捷的背後,其實鋪墊著無數百姓的血淚。
公元770年冬天,杜甫病逝於一條小船上,終年59歲。他原本是打算先登嶽陽樓,再回家鄉,卻因戰亂而不得不南下繞行,沒想到整整兩年奔波於路途,始終無法迴轉。
當時「安史之戰」平息已有五、六年,可藩鎮之禍愈演愈烈,各路藩鎮時降時叛,常常斷絕交通。這個天下只是名義上仍屬於大唐,皇帝的聖旨在很多人眼裡,跟廢紙也差不了多少。
杜甫的一生見證了開元的盛世、安史的叛亂、藩鎮的割據,向後人展示了大唐最真實的一面。不同於的「詩仙」李白的狂放不羈,「詩聖」杜甫的詩篇更受到北宋政治家的青睞。他憂國憂民的思想,司馬光、範仲淹等人的作品中,更是得到進一步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