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綜合報導】眾所周知,俄羅斯人的名字包含名字、父稱和姓氏三部分。但與中國源遠流長的姓氏文化不同,俄羅斯人的姓氏直到蘇聯時期才發展起來。俄羅斯「Interesnoznat」新聞網報導稱,據1897年人口普查報告顯示,當時俄羅斯有75%的居民沒有姓氏。
報導稱,十月革命爆發後不久,很多俄羅斯民眾要求更改自己的名字或姓氏,稱其姓氏「意義不好,不好聽,象徵著貴族階級(這些都是蘇聯時期所不提倡的)」。據悉,一位名叫杜拉科夫(傻瓜的意思)的水手要求改名為維諾格拉多夫,一位名叫格尼洛克瓦斯(腐爛的意思)的人要求改名為斯捷潘諾夫,還有一位名叫科別列夫(公狗的意思)的人要求改名為斯科別列夫。因此,1918年3月,列寧籤署了「關於公民修改姓名的權利」的法令。
報導還稱,這些在蘇聯時期出現的「新」的姓氏被分配給了孤兒。包括阿萬加爾託夫、阿姆佩羅夫、阿斯特羅夫、阿捷伊斯託夫、維列寧、沃裡夫拉莫夫、達米羅夫(取意「進行世界革命」或「和平萬歲」)、傑卡布裡斯託夫、傑列加託夫、傑莫克拉託夫、傑布塔託夫、伊裡季耶夫、科米薩洛夫、科穆納羅夫、馬耶夫、馬爾捷諾夫、馬烏則諾夫、諾沃米洛夫、奧克佳布裡斯基、帕爾季贊斯基、普拉夫金、普洛列塔爾斯基、列納託夫(取意「革命,科學,勞動」)、薩莫列託夫、索韋託夫、埃列克特羅諾夫、埃菲林、尤比列內、尤納託夫等等。與此同時,這些名字也越來越「俄羅斯化」和「民族化」。比如,阿卜杜拉、哈吉、易卜拉欣、馬梅德等名字在俄羅斯化後,發展為阿卜杜拉耶夫,哈吉耶夫,易卜拉欣莫夫,馬梅多夫等姓氏。(實習編譯:郭甜甜 曹園園 審稿:嚴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