佔領華爾街運動發起人、人類學家大衛·格雷伯逝世,享年59歲

2020-09-04 新京報

撰文|吳俊燊 董牧孜

9月2日,在「佔領華爾街」運動中頗有影響力的人類學家大衛·格雷伯

(David Graeber)

威尼斯的醫院離世,享年59歲。格雷伯的妻子妮卡·杜布羅夫斯基

(Nika Dubrovsky)

於9月3日上午證實了他的死訊。杜布羅夫斯基在推特上說:「昨天,全世界最好的人、我的丈夫和摯友大衛·格雷伯,在威尼斯的一家醫院裡離開了人世。」死因尚不明確。直到去世前一天,格雷伯還一直活躍在推特上。

格雷伯的父母是自學成才的工人階級知識分子,他的母親曾是一名製衣工人,父親參加了巴塞隆納的西班牙大革命並參與了西班牙內戰。格雷伯在被描述為「充滿激進政治」的公寓樓裡長大,根據他在2005年的採訪,格雷伯從16歲起就一直是一名無政府主義者。

大衛·格雷伯(David Graeber)

格雷伯對學術的興趣始於青少年時期,那時他就開始翻譯瑪雅象形文字。他曾在紐約州立大學學習採購學,1996年在芝加哥大學獲得了人類學博士學位之後,他獲得了著名的富布賴特獎學金

(Fulbright fellowship)

,並花了兩年時間在馬達加斯加進行人類學實地考察。

格雷伯的第一份教學工作是在哈弗福德學院擔任人類學助理教授。1998年,他開始在耶魯大學擔任副教授。2005年,在他即將獲得耶魯大學終身教職的前一年,學校決定不與他續約,格雷伯懷疑這是因為他的政治立場。當時,有4500多名同事和學生在支持他的請願書上簽了名,耶魯大學轉而向他提供了一年的帶薪休假。2015年,他在接受《衛報》採訪時表示:「我想我有兩個弱點。第一,我似乎太喜歡我的工作了;其次,我來自錯誤的社會階級——工人階級。」

1 「佔領華爾街」運動的關鍵人物:

「我們是99% 」

20世紀90年代後期,格雷伯開始積極參與政治活動,他是2011年「佔領華爾街」運動的關鍵人物。

2011年11月,《滾石》雜誌稱讚格雷伯為佔領華爾街運動提供了主題:「我們是99% 」,儘管格雷伯在《民主項目》中寫道,這個口號「是集體創造的」。格雷伯於8月2日幫助創立了第一屆紐約市大會,只有60名參與者。他在接下來的六個星期中參與了迅速發展的運動,包括協助大會,參加工作組會議以及組織有關非暴力抵抗的法律和醫學培訓和培訓班。在Zuccotti公園紮營幾天後,他離開紐約前往德克薩斯州的奧斯汀。

格雷伯認為,佔領華爾街運動缺乏對現有政治機構或法律結構合法性的認識,對非等級共識決策和前途政治的擁護使其成為一個無政府主義項目。與阿拉伯之春相比,格雷伯聲稱佔領華爾街和其他當代基層抗議活動代表著「關於美國帝國解體的一系列談判的開端。」他在半島電視臺的報導中指出,佔領運動從一開始就是關於「僅對道德秩序作出回應,而不是對法律秩序作出承諾」,因此,在沒有必要許可的情況下舉行了會議。為了捍衛佔領運動的這一早期決定,他說:「作為公眾,我們不需要獲得佔用公共空間的許可」。

格雷伯在2014年發推文說,由於他參與了《佔領華爾街》,他被驅逐出了50多年的家。他補充說,與佔領有關的其他人也受到了類似的「行政騷擾」。

2019年10月11日,格雷伯在特拉法加廣場的滅絕叛亂抗議活動中發表講話。格雷伯談到「狗屁工作」

(bullshit job)

與環境損害之間的關係,並建議環境運動應將這些工作與不必要的建築或基礎設施項目結合起來,並計劃將其淘汰視為重要問題。

2015年3月接受《衛報》採訪時,格雷伯將「佔領華爾街」運動稱為「後官僚社會的實驗」。格雷伯表示,示威者希望向公眾表明,人們可以在沒有官僚主義的情況下履行銀行的職能。他說,在抗議期間,祖科蒂公園有一個裝有80萬美元捐款的塑膠袋,因為「佔領華爾街不能有銀行帳戶」。格雷伯說:「我總是說,行動的原則是堅持要表現得好像自己已經自由了。」

2019年11月,格裡伯與其他公眾人物籤署了一封支持工黨領袖傑裡米·科賓

(Jeremy Corbyn)

的信,稱他為「在民主世界多數地區與新興的極右翼民族主義,仇外心理和種族主義作鬥爭的希望燈塔」,並獲得認可他在2019年英國大選中獲勝。在2019年12月,他與其他42位主要文化人物籤署了一封信,支持在2019年大選中由科賓領導的工黨。信中說:「在傑裡米·科賓領導下的工黨選舉宣言提供了一項變革性計劃,該計劃優先考慮人和地球的需求,而不是私人利益和少數人的既得利益。

2 「狗屁工作」理論:

反思工作的本質

大衛·格雷伯他著有多部關於官僚主義和經濟學的暢銷書,包括《狗屁工作:一個理論》

(Bullshit Jobs: A Theory)

和《債:第一個5000年》

(Debt: The First 5000 Years)

。他的最後一本書《萬物的黎明:人類新歷史》

(The Dawn of Everything: a New History of Humanity)

將於2021年秋季出版,該書與大衛溫羅夫

(David Wengrove)

合著。

《債:第一個5000年》,[美]大衛·格雷伯 著,董子云、孫碳 譯,中信出版社,2012年11月

2013年他寫過一篇戲謔的短文《論狗屁工作現象》

(「On the Phenomenon of Bullshit Jobs: A Work Rant」)

,被譯成了17種語言,病毒一般傳播開來。2018年,由這篇文章擴寫而成的新書《狗屁工作:一種理論》

(Bullshit Jobs: A Theory)

出版,立即引發英文知識界的熱議。這本黑色幽默的反MBA價值觀暢銷書,連同其他學者有關後工作、基本收入的研究,構成了我們反思這個時代工作本質的知識結構。

「地獄就是一群人都把大部分時間花在完成一件他們不喜歡、也不太擅長的任務上。」在格雷伯看來,現代經濟中的大量工作已經足以被描述為「地獄的一種可能版本」。世界上有數百萬人——文員、行政人員、顧問、電話推銷員、公司律師、客服等——都在毫無意義的、不必要的工作中辛苦勞作,並且他們也心知肚明。技術進步令很多人面臨失業,卻也創造出大量的狗屁工作以維持社會的穩定,而這種操作與金融資本主義的神秘性息息相關。於是我們比以前任何一個時代都工作得更多,成了辦公桌上永無止息的西西弗斯。

Bullshit Jobs: A Theory, David Graeber, Simon Schuster 2018.5.

格雷伯在研究中發現,約有6%的人認為他們的工作毫無意義,但是依然感到快樂,這種快樂來自別的地方,比如他們在工作中會遇到喜歡的同事等等。實際上,也並非所有人都能夠準確判斷自己的工作是否有用,不過人們往往傾向於說服自己相信「我的工作是有價值的」。

狗屁工作不見得是「糟糕的工作」

(shit jobs)

,事實上,狗屁工作可能光鮮亮麗,頗受尊重,且待遇極佳。但狗屁工作缺乏的實質性的意義和貢獻。假如「狗屁工作」消失的話,我們的生活不會變得更糟,甚至可能變得更好——比如那群自詡最聰明、最努力的華爾街精英,他們引以為傲的工作正是金融災難的始作俑者。

格雷伯頗為遺憾地指出一個事實:我們的社會陷入了這樣一種弔詭,你的工作對別人越有益,你工作所得的報酬反而越低,比如垃圾處理者、建築工人、護士……於是這工作就成了一份「糟糕的工作」。格雷伯認為,「你幾乎可以把『糟糕的工作』看成是狗屁工作的反面」。

歷史學家羅格斯·布雷格曼

(Rutger Bregman)

稱格雷伯為「我們這個時代最偉大的思想家之一和傑出的作家」,而《衛報》專欄作家歐文·瓊斯

(Owen Jones)

則稱他「是一位智慧的巨人,充滿人性,他的作品激勵、鼓舞和教育了許多人」。工黨議員約翰·麥克唐奈

(John McDonnell)

寫道:「我把大衛視為一個非常珍貴的朋友和盟友。他打破傳統的研究和寫作為我們開闢了新的思維和政治激進主義的創新方法。我們都會非常想念他。」

格雷伯在企鵝蘭登書屋的編輯湯姆·佩恩

(Tom Penn)

表示,出版社對此感到震驚,稱格雷伯是「一個真正的激進分子,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先驅性的」。

佩恩說:「格雷伯鼓舞人心的工作改變並塑造了人們理解世界的方式。在他的書中,他那持久的、孜孜不倦的好奇心,他那充滿嘲諷而犀利的針對傳統秘方的挑釁,都閃耀著光芒。最重要的是,他想像一個更美好世界的獨特能力也發揮了作用,這種能力源於他深刻而持久的人性。能成為他的出版商,我們深感榮幸,我們都會想念他,想念他的善良,他的熱情,他的智慧和他的友誼。他的離世所造成的損失無法估量,但他留下的遺產是巨大的。他的作品和精神都將永存。」

參考連結:

https://www.theguardian.com/books/2020/sep/03/david-graeber-anthropologist-and-author-of-bullshit-jobs-dies-aged-59

本文為獨家原創內容。撰文:吳俊燊 董牧孜;編輯:木子;校對:趙琳。未經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歡迎轉發至朋友圈。

相關焦點

  • 人類學家大衛·格雷伯逝世,享年59歲
    澎湃新聞記者 程千千 綜合編譯大衛·格雷伯。 截屏圖9月2日,在「佔領華爾街」運動中頗有影響力的人類學家大衛·格雷伯(David Graeber)逝世,享年59歲。格雷柏在他2013年出版的書籍《民主項目:一段歷史,一個危機,一場運動》(The Democracy Project: A History, a Crisis, a Movement)中繼續探討他的理念,這本書談到了他在「佔領華爾街」運動中的工作。
  • 大衛·格雷伯:一個多向度的人
    傅臨/文難以定義的多面人2020年9月5日,59歲的大衛·格雷伯(David Graeber)教授在威尼斯去世。他反對無所不在的愚昧無知……也許對我們所有人來說,他活成了人類學家應當成為的樣子——展示傳遞其他的可能性。」但在學界之外,格雷伯的另一重身份是社會活動的積極參與者。最廣為人知的是,他是2011年開始的「佔領華爾街」運動的關鍵人物之一,還參與提出了運動的口號「我們就是那99%的人」(We are the 99%)。
  • 臺灣著名學者曾仕強逝世,享年84歲!生前多次聲明自己是中國人!
    臺灣著名學者曾仕強逝世,享年84歲!生前多次聲明自己是中國人!2018年11月11日19:54分,國學大師、中國式管理之父曾仕強先生在臺灣安詳辭世,享年84歲!曾老師對於學生永遠有自己一套教學方式,她從來不給學生打60分,都是59分,他認為59分會激勵人更加上進,學習總比不學好。越來越多的大師逝世,留給我們的只剩懷念,大師尚在有期許,大師亡只剩歸途。今年為何總是有諸多學者逝世,註定是不平靜的一年,先生駕鶴西去,功德圓滿!爾輩且驚且憾,失良師矣!您的演講詼諧幽默,達觀睿智,您的《中華文化》,《中國式管理》,《易經》等系列講座,更讓我終生受益!
  • 「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逝世 享年95歲
    新華網洛杉磯11月11日專電(記者曹衛國)被譽為「現代管理學之父」的彼得·德魯克11日「因自然原因」在洛杉磯附近的家中逝世,享年95歲。德魯克於1954年首次提出「管理學」的概念。他於1973年出版的《管理:任務、責任、實踐》一書被許多國家的企業與學術界奉為管理學「聖經」。
  • 著名加速器高能物理學家方守賢院士逝世 享年87歲
    著名加速器物理學家方守賢院士逝世 享年87歲原標題:方守賢院士逝世 光明日報北京1月19日電 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加速器物理學家,第八、九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方守賢同志
  • 中國科學院院士、流體力學家童秉綱逝世,享年93歲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童秉綱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7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3歲。  童秉綱主要從事非定常流與渦運動、運動生物流體力學、空氣動力學與氣動熱力學的研究,並作出了系統的創造性工作。「做科研不能一成不變,要不斷發現新方向。」他一直秉承著與時俱進的科研理念。  童秉綱從教55年, 是我國第一批博士生導師,培養了16位博士。在執教生涯中,他始終堅持「要給學生一勺水,自己就要先有一缸水」。來源:光明網
  • 中科院院士劉若莊逝世,享年95歲
    10月9日,北京師範大學發布訃告: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我國著名物理化學家、中國計算化學的奠基人、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師範大學化學學院教授劉若莊先生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10月8日零時三十五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5歲。
  • 輿論討論模型視角下的輿論演化——以twitter上佔領華爾街運動為例
    摘要:從輿論演化的討論模型出發,利用文本挖掘和時間序列相結合的方法分析了「佔領華爾街」運動的Twitter文本,為社會運動演化建立了一個多變量的時間序列模型。這一背景下,在當下頻頻爆發的社會運動中社交媒體往往承擔了革命性的角色(如阿拉伯之春、茉莉花革命、佔領中環)。 2011年9月17日美國「憲法日」,紐約祖科蒂公園爆發「佔領華爾街」運動,在短短一個月時間裡,運動從紐約華爾街上數十人的集會,迅速擴散到全美,又蔓延至亞洲、歐洲、大洋洲等950多個城市。
  • 佔領華爾街的人到底要求什麼
    「佔領華爾街」運動已持續近4星期,可很多受到抨擊的華爾街人士,依然覺得非常困惑。    一家金融服務公司的律師花了很長時間研究示威者,希望能「努力搞清狀況」;另一位供職於銀行技術部門的工作人員說,示威者們有權利呆在華爾街周圍,「但他們缺少一個明確的目標」。    「他們到底在要求什麼?難道要把華爾街的人投進監獄嗎?」
  • 著名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張俐娜逝世 享年80歲
    新京報快訊 據武漢大學官方微博10月18日消息,著名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張俐娜,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10月17日20時在武漢逝世,享年80歲。編輯 彭啟航來源:武漢大學原標題:深切悼念 | 著名化學家張俐娜院士逝世
  • 李恆德院士在京逝世 享年98歲
    原標題:李恆德院士逝世  光明日報北京5月29日電 中國共產黨黨員,我國著名材料科學家、教育家,我國核材料和金屬離子束表面改性研究的先驅者、生物仿生材料的開拓者,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李恆德,因病醫治無效,於2019年5月28日23時02分在北京逝世
  • 成都考古發掘最早發起人走了 享年94歲(圖)
    成都考古發掘最早的發起人之一劉復章老人因病於昨日去世,享年94歲劉老生前照  第一個下到永陵參與發掘工作、曾以墓為家保護永陵、退休後四處搶救文物並上交各大博物館……對於劉復章來說,永陵古墓,幾乎貫穿了他的半生。這個對文物保持了狂熱興趣的老人,不幸於昨日上午11時20分,因肺心衰竭去世,享年94歲。
  • 侯鋒院士逝世 享年93歲
    光明日報天津11月8日電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原天津市農業科學院副院長、名譽院長侯鋒同志,於2020年11月7日因病醫治無效,在天津逝世,享年93歲。侯鋒,1928年2月3日出生於山東平度,1950年至1954年就讀於北京農業大學,獲得學士學位,先後在天津市蔬菜研究所,天津市黃瓜研究所,天津市農業科學院工作。
  • 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有機化學家胡宏紋逝世,享年91歲
    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有機化學家胡宏紋逝世,享年91歲 澎湃新聞記者 嶽懷讓 綜合報導 2016-05-24 13:42 來源:澎湃新聞
  • 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有機化學家黃志鏜逝世,享年88歲
    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有機化學家黃志鏜逝世,享年88歲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著名有機化學家和高分子化學家黃志鏜先生,因病醫治無效,於2016年11月13日凌晨4時54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8歲。
  • 著名生物化學家、中科院院士張樹政逝世,享年94歲
    著名生物化學家、中科院院士張樹政逝世,享年94歲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官網 2016-12-13 14:32 來源:澎湃新聞
  • 理論物理學家戴元本院士逝世,享年92歲
    @光明日報 9月26日消息,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七、八、九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戴元本,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9月2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2歲。戴元本一生勤奮,耄耋之年時仍堅持科研學習、堅持研讀論文,在70歲之後還撰寫發表了三十餘篇學術論文,甚至在80歲時還在世界一流期刊發表專業論文。他的學生感慨:「戴先生淡泊名利的胸懷,樂觀曠達的性格,嚴謹的治學態度和對科學的執著的追求精神,值得我們一輩子學習。」
  • 中國科學院院士戴元本逝世 享年92歲
    據中國科學院官方微博9月26日晚消息,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七、八、九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戴元本,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9月2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2歲。
  • 我國著名生化學家、糖生物學奠基人張樹政逝世 享年94歲
    據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官網12月13日消息,我國著名生物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張樹政先生因病於2016年12月10日18時5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4歲。 張樹政 網絡資料 張樹政院士訃告 我國著名生物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張樹政先生因病於2016年12月10日18時50分在北京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