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魚長相滑稽,頭頂一把鋸子,卻無法阻止自己被吃成瀕危的命運

2020-12-05 爪爪集中營v

海洋裡有一種魚,長得好生奇怪。頭上自帶一個長長的鋸子,臉卻十分滑稽,這是真實存在的動物嗎?感覺人類的想像力已經輸了!

這種魚叫做鋸鰩,是軟骨魚綱鰩形目鰩科鋸鰩屬三種魚的統稱,鰩魚和魟魚很像,都是個大的扁片片,很像是拍扁了的鯊魚。

有人給鋸鰩拍了一張正面免冠證件照,網友紛紛表示:這魚長得講究。

鋸鰩頭上的鋸子肯定是大家關心的焦點。根據研究,它頭上的這根鋸子,就是它平時捕獵的工具。鋸鰩通常生活在海底,當遇到獵物時,它就會搖頭頭上的大鋸子,敲暈或是劈開獵物,再把它吃掉。

不過鋸鰩雖然個頭很大,最多也只欺負到小體型的魚類,平常主要食物是海洋甲殼類生物,和其他海裡的無脊椎動物。它們絕對不會主動攻擊人類,只有水族館裡的鋸鰩,有的時候為了搶食,會用這個鋸子和自己的同類打打架。

除了捕獵,鋸子也可以用來清除水裡的阻礙,可以說鋸鰩這個名字,一點也沒有誇張的意思,這魚真是隨身攜帶大殺器生活的啊!

那麼鋸鰩頭上的鋸子到底是個啥玩意呢?它又是從哪偷來的呢?其實這根鋸子是它的鼻子,而鋸子上凸起的鋸齒,是它的牙齒……這些牙齒不是普通意義上的牙齒,是一種軟骨魚才有的「皮膚上的牙齒」,它們不長在嘴裡,會隨著鋸鰩的年齡逐漸長大。不同品種鋸鰩的牙齒數量和分布都不一樣,通常用這些牙齒的特徵來區分它們的品種。

鋸鰩是一種體型很大的魚,三個不同品種的鋸鰩分別叫做尖齒鋸鰩、小齒鋸鰩和櫛齒鋸鰩,其中小齒鋸鰩還有三個不同品種:分別叫做侏儒鋸鰩、小齒鋸鰩以及綠鋸鰩。其中生活在澳大利亞昆士蘭州海域的侏儒鋸鰩是鋸鰩家族中體型最小的,它們的最大身長「只有3.2米」,櫛齒鋸鰩區居第二,最大身長「只有3.5米」。喂!3米多長的魚你跟我說很小?對不起,其他幾個品種的鋸鰩都能長到7米多呢。

鋸鰩不限於住在海洋中,一些淡水河流域裡也有它們的身影。鋸鰩成年以後看起來十分威武,沒人敢惹,童年的時候卻非常脆弱,是各種魚類愛吃的食物之一。作為體型龐大的物種,它們的繁殖必然也很緩慢,加上環境變化,汙染以及人類活動,鋸鰩現在也是比較瀕危的動物,要見到它們可不太容易。

說到繁殖,鋸鰩還有一點相當厲害,2015年,科學家觀測到很神奇的一幕:鋸鰩的雌魚可以做到,在沒有遇見過雄魚的情況下無性繁殖,這是脊椎動物中唯一一種可以無性繁殖的動物,頗有點軟骨魚中的聖母瑪利亞的意思。

下面是剛出生的小鋸鰩,是不是有點可愛呢?

照片由R. Dean Grubbs拍攝

鋸鰩數量大幅下降,主要還是得怪人類。作為軟骨魚,它們的魚翅就跟鯊魚的魚翅一樣,是漁民們出售的商品之一,它們獨特的鋸子也成了一種怪異收藏品。

鋸鰩的鋸子收藏品

住在墨西哥的瑪雅人和阿茲特克人認為鋸鰩是某種怪物的前鋒。在西非附近的比熱戈斯群島,男子成年時要扮成海洋動物跳舞慶祝成年禮,其中一種動物就是鋸鰩。

模仿鋸鰩的舞者

鋸鰩在亞洲和歐洲文化中也有一席之地,在不少傳說中,鋸鰩同時是海洋和秩序的保護者,也是懲罰者,它們的鋸子可以對抗超自然的敵人。

用鋸鰩的鋸子做的藝術品

不過關於鋸鰩最有趣的一個傳聞是這樣的:1573年的義大利,一場大風暴降臨,一艘船上的水手在風雨中祈禱自己能夠平安上岸,後來這艘船安全到達港口以後,水手們驚奇地發現船底破了一個洞,但有一隻鋸鰩用自己的鋸子堵住了這個洞,避免船隻進水沉沒。水手們為了感謝這條鋸鰩,把它放在了那不勒斯的一間叫做迦密山的聖母(Santa Maria del Carmine)的教堂裡。這故事究竟有多少真事成分已不可考,究竟是鋸鰩主動來幫助人類,還是不小心卡在了裡面,或者是被水手抓住塞進去的……已經沒人知道了,不過這個鋸鰩的鋸子現在依然在教堂裡展覽,大家有機會可以去圍觀一下。

保存在教堂裡的鋸鰩的鋸子

鋸鰩長相奇怪而滑稽,但它還不是獨一份兒,同為軟骨魚綱的鯊魚,也有幾個自帶工具出門的兄弟,可以和鋸鰩一起組個「裝修組合」出道了。它們分別是:

和鋸鰩很像,同樣帶著鋸子出門的鋸鯊

頭頂鑽頭的加布林鯊

頂著錘頭的錘頭雙髻鯊魚

口含電鋸的旋齒鯊(生活在幾億年前的古代鯊魚,已滅絕)

相關焦點

  • 厲害 | 這魚頭頂一把2米利刃,堪稱海裡的電鋸狂魔!
    所以,很多時候它會被人們誤以為是另一種和它長得很像的鯊魚——鋸鯊,這種鋸鯊頭部同樣帶有鋸子,很多人都會把這兩種魚類弄混。而鋸鰩與鋸鯊外形的區別主要是:鋸鰩的鰓孔在身體的腹面,吻部沒長皮須;而鋸鯊的鰓孔是在身體的兩側,在鋸子的腹面還長有一對皮須。通過這種特徵很好區別這兩個近種魚類。
  • 鰻魚被吃成瀕危了嗎?
    在翻看《海錯圖》的時候,一不留神就會錯過這條「水沫魚」,它又小又細,沒有顏色,看不到鰭,只是一根長條,要不是長著個魚頭,都看不出來是魚。配文說,這是一種福建海裡的魚,身體是透明的,「柔軟而明澈」。迎著光看,能「照見其中若有骨節狀」。聶璜用白色的細筆畫出了魚體內的縷縷白絲,看著像是魚骨。但聶璜指出:「其實無骨也。」就是說,這些看似魚骨的細絲並不是骨頭。
  • 這魚被稱為「活化石」,存活上億年,卻被中國吃貨吃成保護動物
    喜歡吃魚的小夥伴們數量眾多,聞到那種獨特的鮮味,口水就忍不住往下流。但也有人的人僅僅能夠品嘗出來魚腥味,與美味擦肩而過,這真的無比遺憾的事情。常見的魚種都比較熟悉,適合用來燉湯,稍微油煎湯汁就呈現牛奶色的鯽魚;個頭不小,經常被用來紅燒的鯉魚;還有就是大小河道當中都有生長,配點生抽蒸出來就很美味的草魚等,價格相對來說比較便宜,除了吃的時候要小心刺之外,也就沒有啥缺點可言了。這些淡水魚正常都是三四斤,大點的十來斤的並不少,偶爾碰到幾十斤的自己可沒能力烹飪,找個當地的廚師精心料理才能色香味俱全。
  • 美佛州水域驚現鋸鰩:臉上長有鋸子 已瀕臨滅絕
    鋸鰩是一種長相非常奇特的魚類,它的頭部長有長長的鋸子,人們曾經一度以為它是一種性格溫和的魚類,它的鋸子只是篩濾水底沙子。但後來人們發現它如同人類劍士一樣,可以用長鋸將獵物身體切成兩半。但因為人類的過度捕撈,鋸鰩早已瀕臨滅絕,2003年美國政府將鋸鰩列為瀕危物種。美佛州水域驚現鋸鰩再次引發人們對這種神奇動物的關注。
  • 這種魚長了張「人臉」,嘴巴像把鋸子,能將獵物鋸成兩半
    有的魚會發光,有的魚顏色非常鮮豔,當然有的魚長相也是十分可怕。而有一種魚長了一張人臉,嘴巴就像是一把鋸子,這種魚就是鋸鰩。鋸鰩主要棲息在淺海,體長而平扁,吻延長,呈鋸形,最大的體長可達7公尺,而鋸鰩的吻鋸佔體全長三分之一,可以像耙子一樣篩濾水底沙子,來發掘底層的小魚小蝦餵飽自己。
  • 自帶「大寶劍」,一百年前常見現在卻瀕危,看似魔鬼實則任人宰割
    捕殺行業屢禁不止,這最根本原因,還是因為有太多人追求「魚翅」這種食材。也正因為如此,野生鯊魚數量銳減。可實際上海洋裡因為人類的捕殺而瀕危的,可不只有鯊魚這一種。這裡面就提到了一個生物:長喙如鋸的鯊魚,用現在科學的眼光看,就是嘴巴上長著一個如鋸子一樣的長吻,那這種魚究竟是什麼呢?
  • 市民路邊撿到穿鎧甲怪魚 眼睛鼻孔長在頭頂/圖
    這魚怪不怪?   海西晨報訊眼睛和鼻孔長在頭頂上,嘴巴藏在頭的底部,嘴型像年邁的老太太,魚鱗堅硬像鎧甲,身上的花紋古典而奇特,就像「遠古生物」,這是什麼魚,您知道嗎?   昨日中午,家住海滄的小吳和夥伴騎車經過杏林灣商務營運中心附近時,注意力突然被路邊的一處積水吸引住。「我看到水坑裡有個東西在動,就下車看看。原來是條魚,長相很奇怪。」
  • 豆腐變成磚頭,切魚得用鋸子
    豆腐變成磚頭,切魚得用鋸子東北的冬天是真的冷啊,有的地方都達到了零食20度了,出門大棉襖大棉褲都得給備上,神奇的是,這時候的東北還是有集市的,那麼零下20度的東北集市是啥樣?會有人逛嗎,今天就帶大家卡看零下20度的東北集市!
  • 買魚時,就挑這4種「野生魚」,魚販都誇你是行家,海邊人也常吃
    魚是我們生活中經常能吃到的一種肉類食材,平日我們上市場能常看到的就是淡水魚和海魚這兩大類,這兩者的生長環境不同,所以它們的味道及營養也是有一定差距的,陽仔就比較喜歡吃海魚,因為它的營養價值會比淡水魚更略勝一籌,它不僅含有大量的礦物質和維生素等,且含有大量對人體大腦有益的營養物質,所以,吃魚就要吃海魚
  • 東北賣魚是木匠活?百斤的大鰉魚凍成「木頭」,商販手拉鋸切割
    到了冬天,有很多漁場都開始打魚了, 因為在冬天,我們過年的時候,餐桌上一般都會有魚這道菜, 小編就挺喜歡吃魚,因為感覺魚肉比那其他的肉要跟加口感細膩一些。小編想著在冬天賣魚肉,無論是北方還是南方都是一樣的,把那個魚放在水裡然後帶他去菜市場買,可是小編想錯了,人家東北賣那種大魚感覺是木匠才幹的活,小編為什麼這樣說?接下來你們看就知道了,100多斤的大魚全部凍上了,不用鋸子,用那種比魚的身體少幾瓣的刀,根本就無法把他分開。
  • 這魚在我國屬次要經濟魚類,一出口便成了高級貨,潮汕人最懂吃它
    這條魚在日本很高檔,在國內卻不值錢,經潮汕人之手就是一道美味佳餚!它就是我國的常出口魚類——鯒魚,又被稱為村長魚,秘書魚。我國沿海均有產,其中黃海與渤海產量較多,以春夏兩季捕獲量最多。鯒魚在我國屬於次要的經濟魚類之一,即便如此,很多人包括美食君都沒見過這條魚,而在山東及遼寧大連沿海一帶,當地的居民稱之為「老頭辮子魚」,由於它的長相和清朝時期男子扎的辮子很像,因此而得名。而這條魚出口到日本就成了高檔魚類,不是一般人能消費得起。鯒魚的體型又扁又長,從頭到尾逐漸變細,整體呈圓錐形。
  • 喜歡吃魚,就買這5種,都是純野生的,目前無法人工養殖,放心吃
    買魚時,專挑這5種野生魚,賣魚的都誇你是行家,海邊人也經常吃。奶奶常說:孩子多吃魚,會更聰明。魚不但肉質細嫩,脂肪含量低,而且營養價值非常高,它含有豐富優質的蛋白質,極易被人體吸收,是特別適合一家大小食用的肉類。
  • 我國最慘的魚,因味道太好被吃到瀕危,價格飆升至180元一斤
    中國是一個美食大國,對美食的熱愛,在中國各個地區都存在,所以我國的美食種類才可以如此豐富,每個地區基本上都有屬於自己的特色美食,食材也豐富多樣,「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是我國古老的智慧,而中國人也確實是一個十分能吃的民族。
  • 它努力把自己偽裝成一塊不起眼的石頭,得名「石頭魚」還是逃不過被...
    這是我在海邊釣到的魚,其貌不揚的外表,釣友們是否知道它叫什麼名稱?能不能吃? 石頭魚主要吃海裡的石苔、小魚和浮遊蟲子等,憑藉礁巖一般的長相趴在海底一動不動,靜候小魚倒來,然後張嘴把它們一口吞下。背鰭硬棘毒性強烈,刺中嚴重可致休克,漁民如果不事先剪斷鰭棘,在捕撈和處理時具有一定的危險性。
  • 這魚長得蠻有特色的,隆頭魚?樣子很奇怪,網友:能吃嗎?
    很多人都說魚不好釣,但是選對地方了,用對魚餌了,還是可以有魚獲的。而魚獲也是多種多樣,值得人們期待。平日裡,我釣過最多的就是鯽魚和鯉魚,偶爾也會釣上烏龜、黃蜂魚等。但要說到一些樣子很奇怪的魚,那還真的是少遇到。
  • 鰻魚被吃成瀕危?我們是時候對它好一點了
    愛吃魚的順德人,在白鱔身上鑽研出許多刁鑽的花樣。頂級做法頂骨鱔,將新鮮鱔魚切至骨斷皮連,油煎去腥,然後以過油的燒肉、蒜頭燜煮。剛一熟透,即原條取出以筷子去骨,用上等火腿替換,再用豬網油包住白鱔、燒肉、火腿、陳皮等豐富的食材蒸製半小時,出鍋時肉香和鮮香交匯融合,味道層次分明,豐腴濃厚。
  • 鰉魚凍成「木頭」,魚販賣魚靠鋸子鋸...
    這個傢伙可是個獨特的存在,個頭大,性兇猛,是個食肉魚類,它的嘴一張開可以吃掉好些個魚類。當然是吃肉了,但這麼大,這麼長的一條魚能買回去家用嗎?在黑龍江氣溫低,不用冰櫃魚都是凍住的,所以魚販們都是把魚分成一塊一塊的,每塊3 – 4斤的樣子。分這魚塊可不簡單,用刀是絕對不行的,要用鋸子鋸,否則免談。鋸的過程中會出現損耗,一條魚會掉1斤左右,魚販笑稱心疼呀。
  • 看起來像魔鬼樣的魚,也難逃人類之手:自帶大寶劍也不防不住呀
    捕殺行業屢禁不止,這最根本原因,還是因為有太多人追求「魚翅」這種食材。也正因為如此,野生鯊魚數量銳減。可實際上海洋裡因為人類的捕殺而瀕危的,可不只有鯊魚這一種。在記錄中,最早可以延續到我國春秋戰國時期的《爾雅》一書,上面就記載了一隻類似於鯊的魚類:「鯊有兩種:大而長喙如鋸者,名胡鯊,小而皮粗者,名白鯊。」
  • 長著「人臉」的魚,腦袋透明,眼睛在頭頂,是美人魚嗎?
    文/冰辰長著「人臉」的魚,想想就有點恐怖,不少人都認為怎麼可能會有這樣的生物呢?但是世界之大,無奇不有!1939年,當人類第一次遇到這種魚時,也著實嚇了一跳,它就是生活在太平洋以及印度洋的管眼魚。海平面以下2000英尺是一片黑暗,沒有一絲光亮,在這裡生活著一群長相怪異的魚類,像是長著一張「人臉」,但又不是傳說中的美人魚。它的頭部透明可見,眼睛還是管狀的。這就是生活在漆黑深海的管眼魚。管眼魚通過靈敏的眼睛尋找食物,確定方位及輪廓。頭部透明,所以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它頭腦內部的東西。
  • 論吃貨的可怕性:這4類含毒昆蟲,快被吃成瀕危動物了!
    可昆蟲這些東西長相都比較可怕,又都是蟲類,不少人雖然知道他們能吃,卻也極少去吃。食材長得可怕,這對於吃貨們來說完全是小事,只要能帶給他們味蕾上的絕佳體驗,食物醜一點,難看一點都沒有關係,它的味道不和它的長相成正比就可以了。所以你們看看,這些吃貨們是不是很可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