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這條微博很火:
事實真的如此嗎?
我們從一張清代的古畫開始講起。
不但無骨,而且無肉
這張圖來自康熙年間的一本海洋生物畫譜《海錯圖》,現藏北京故宮。
在翻看《海錯圖》的時候,一不留神就會錯過這條「水沫魚」,它又小又細,沒有顏色,看不到鰭,只是一根長條,要不是長著個魚頭,都看不出來是魚。
配文說,這是一種福建海裡的魚,身體是透明的,「柔軟而明澈」。迎著光看,能「照見其中若有骨節狀」。聶璜用白色的細筆畫出了魚體內的縷縷白絲,看著像是魚骨。但聶璜指出:「其實無骨也。」就是說,這些看似魚骨的細絲並不是骨頭。
它還進一步說這魚 「不但無骨,而且無肉。就陽曦一照,則竟幹如薄紙如無矣」。這魚得多薄啊,太陽一照,竟然能幹成薄薄的紙狀,像消失了一樣!
無骨無肉,那水沫魚的身體是什麼材料的呢?作者聶璜認為,它的質感和水裡的泡沫最像,所以一定是由水沫凝結而成的生物。他寫的《水沫魚贊》,把這種輕薄透明的魚描述得畫面感十足:
柔如敗絮,
透若水晶。
就日則枯,
在水無痕。
透明的柳葉
這是什麼魚?看似銀魚,但銀魚身體呈圓柱形,並不是「無肉、如薄紙」,而且銀魚有分明的胸鰭背鰭尾鰭,也和畫中不符。 其實答案很清楚,就是鰻鱺目魚類的柳葉狀幼體。鰻魚飯裡的美味——鰻鱺、水族館裡的明星——裸胸鱔和管鼻鯙,都是鰻鱺目的。
鰻鱺,也就是日本蒲燒鰻魚的本尊
裸胸鱔,也是鰻鱺目的,水族館常見,多次被放生愛好者放到海邊,咬傷遊客
各種鰻鱺目成員雖然差別很大,但小時候都要經過一個模樣類似的「柳葉狀幼體期」,或稱「柳葉鰻期」。
這時的它們,和《海錯圖》裡的水沫魚一模一樣:身體呈扁平的柳葉狀,無色透明,頭部很小,身體上有細細的紋路,中間一根脊椎骨貫穿全身。
此時,它的身體不是由肉構成,而是膠質的「黏多糖」構成,骨頭超細,所以聶璜說水沫魚沒骨沒肉,也是有點道理。
鰻鱺的柳葉狀幼體。內臟簡單到幾乎沒有。來源:wikiwand.com
「養殖」的真相
人類研究最多的,就是鰻鱺的柳葉狀幼體——柳葉鰻。鰻鱺是各國重要的食用魚,但是大家捕撈野生鰻魚太厲害,現在,日本鰻鱺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了瀕危物種,歐洲鰻鱺更慘,極危物種。極危的下一個級別就是野外滅絕。
現在市面上的烤鰻魚,極少是直接捕撈野外的成年鰻,大多是從野外撈來小苗子,再養大。
日本漁民夜裡聚在吉野川,捕撈來到河口的鰻苗,再放在養殖場養大出售。
日本是鰻魚消費大國,除了自己撈以外,中國大陸和臺灣的漁民也常年守在河口,撈起鰻苗,養大後賣給日本,或者供中國自己消費。
臺灣漁民捕撈鰻苗。這裡有日本鰻鱺的苗,還有花鰻鱺的苗。來源:《河口野學堂》
所以,我們雖然名義上吃的是養殖鰻魚,其實它們依然來自野生,消耗的還是野生資源。而且,IUCN說它是瀕危,但IUCN只能給未來的法律提供參考,它本身沒有法律效力,所以瀕危是瀕危,各國還是可以合法撈、合法吃。
歐洲的情況也很嚴重。歐洲人和東亞人習慣不一樣,東亞人喜歡吃成年鰻,一次吃一條兩條到頭了。歐洲人愛吃的是鰻苗,線頭大的小鰻,一頓得吃一堆,東亞人看了得心疼死。歐洲鰻是極危,跟這個飲食習慣多少有點關係。
歐洲人用剛進入河流的「鰻線期」幼鰻做的料理。這一盤能變成多少鰻魚飯啊
今年,日本鰻的情況尤其嚴重,抓到的魚只有去年同期的1%!基本等於什麼都沒抓到。
所以,昨天微博那位博主說鰻魚被吃到瀕危,是對的。
但是他說「基本沒得救了」,就有問題了。
首先,人們已經開始保護歐洲鰻。2009年,歐洲鰻被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附錄二 。跟前面的IUCN不同,這個CITES是有法律效力的,它附錄二裡的物種,就算在中國沒有分布,也等同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所以,歐洲鰻剛一列入附錄二,就對中國產生了很大衝擊。因為之前中國大量進口歐洲鰻苗來養,用作日本鰻的替代品,90年代末,歐洲鰻一度佔中國鰻魚產量的一半。進了附錄二後,私自進出口就違法了,要想合法,得辦證、交錢,又麻煩又貴。冒險走私,還會被抓。
去年查處的走私歐洲鰻
但這對歐洲鰻是個好消息,它們的捕撈被限制,撈起來的還會被大量放流,對於這種繁殖力還不錯的魚來說,恢復元氣是可以期待的。
東亞這邊,站在養殖戶和食客的角度,日本鰻進CITES附錄是個災難性事件。因為學者估計,一旦進了附錄二,東亞的日本鰻養殖會縮減成目前的20%。這意味著我們將吃不起鰻魚,甚至吃不到。
如果現在東亞各國行動起來,讓鰻魚數量減緩下降甚至回升,就有望不進附錄二。2012年9月起,中、日、韓已經開了很多次 「國際性鰻魚資源養護管理非正式會議」,討論了一些辦法。比如規定2014-2015年的鰻苗放養量不超過2013-2014年放養量之80% 。
還比如中日韓在限定每年只有固定一段時間能撈鰻苗,其他時間都不許撈。而且允許撈的時間還將縮短。
臺灣大學漁業科學研究所的韓玉山教授還提了個意見:鰻苗可以撈,但要禁止捕撈野生成鰻。一條雌鰻能產幾百萬顆卵,能成活少部分都是個可觀的數字。他推測,如果東亞各國全部禁止捕撈成年鰻,保守估計,一年就能增長50%的鰻魚數量。
這個數字挺嚇人,不知真的假的。但是能確定的是,日本鰻鱺已經到了危急存亡之秋。,各國目前的措施完全可以更嚴格,也應該更嚴格。
詭異的食譜
還有一條路,就是完全人工繁殖,不再從野外撈鰻苗。
可是人工繁殖太難了。成年鰻倒是會在人工水池裡產卵,剛孵出來的小魚叫「柳葉鰻前期」,只要吃點東西,就會變成柳葉鰻。可無論餵什麼,它都不吃,20多天後就死了。把幼鰻養到柳葉鰻期,一直是人類的目標。
為了研製飼料,日本科學家就去海裡撈柳葉鰻,解剖它的消化道,看看裡面有啥。你猜怎麼著?什麼都沒有!於是有人猜測,是不是它根本就不吃東西,靠身體表面吸收海水裡的營養?也有人猜,是不是消化太快,肚子裡存不住東西?
日本人不死心,繼續解剖,終於找到了一點東西——海雪。名字很美,其實就是海裡的有機物碎屑黏在一起,形成的黏液團。它們會慢慢向海底沉去,就像下雪。柳葉鰻竟然吃這個!
海雪
知道了食譜,下一步,就是製作「人工海雪」了。在試過魚、蝦、蟹、海蜇、蛋黃都失敗之後,日本學者搞出了一種飼料,成分詭異:把鯊魚卵打成粉,調成膏狀。孵化後0~ 8 天投餵鯊魚卵膏,8~ 18天在鯊魚卵膏內加入大豆肽和磷蝦提取液,18天後再加入複合維生素和複合礦物質。
只見幼鰻碰碰飼料膏,一口咬住,拽下一塊就吞。吃了!20天後,它們成功變成了柳葉鰻!
突破這一難關後,就好辦了。柳葉鰻順利成長,進入了「玻璃鰻期」,這時它們依然透明,但身體變細,和成體很像了。
然後,它們身體變黑,進入「鰻線期」,再一路長大,經過「黃鰻期」和「銀鰻期」,變成了成年鰻魚。
2010年,日本終於做到了完全人工養殖鰻魚,研究室的魚缸裡,透明的柳葉鰻歡快地遊動著。然而成功只限於實驗室,人工繁殖的鰻魚大量上市,還遙遙無期。
日本已經能在實驗室裡完全人工繁殖鰻魚,並稱未來有量產可能。來源:《食彩之國》
日本實驗室裡人工繁育長大的鰻魚。來源:《食彩之國》
總結
1.昨天很火的那條微博裡說:「鰻魚被吃到瀕危」是對的。
2. 「鰻魚只能人工養殖,不能人工繁殖」 是錯的,日本鰻可以完全人工繁殖,只是成本太高,還未商業化。
3. 「鰻魚基本沒得救了」也是錯的,各國正在做出努力,且鰻魚繁殖力強,只要力度夠大,是有救的。今年日本的鰻魚荒,可能是特殊原因造成,還需繼續觀察。若種群持續下降,早晚也要進CITES附錄二。
4.IUCN料到日本鰻進了附錄後,人們會轉而捕撈其他種類的鰻魚(現在已經這麼做了,美洲鰻、星康吉鰻、雙色鰻都是常用替代品),所以建議CITES把所有可能的替代者都列入附錄。一旦成真,我們將無法價格便宜量又足地吃到鰻魚(直到人工繁育個體量產化),但對鰻魚來說,是重生的希望。
《海錯圖》的作者,在康熙年間畫下「水沫魚」後,只在旁邊寫了96個字的說明。他不會想到,這條魚的故事,至今還跌宕起伏,不知何時寫完。
柳葉鰻集體向著河口洄遊的場景
(部分文字圖片來自《博物》2017年5月號,以及中信出版社出版的《海錯圖筆記·貳》。作者:張辰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