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麥當勞推出了新款,就是新品肉夾饃,但是圖片僅供參考,我們得到的實物圖,卻與我們的圖片不一樣
"在麥當勞花9塊錢吃肉夾饃,還不如在小區門口花2塊錢買個肉包子!"
若論餐飲界最強買家秀與賣家秀組合,麥當勞肉夾饃一定高居榜首。
近日,麥當勞推出了新品,起名為"金招牌肉夾饃",不得不說,圖片看起來相當誘人,一幅正宗肉夾饃的模樣。
於是,大家前往購買,然而收到的真實肉夾饃卻是這樣的。
饃可能是好饃,但肉得要好好找找。
怎麼說呢,如果麥當勞起名的時候能謹慎一些,把"肉夾饃"改成"兩片饃",想必大家都會默默點頭,覺得是個好名字。
可以說,在"傷害不大,侮辱性極強"這方面,麥當勞肉夾饃獨領風騷,網友們也紛紛開始神吐槽。
"這豬,只是受了點皮肉傷。"
"你看這個饃它又大又圓,你看這個肉它又少又面。"
"好傢夥…這是把廣告裡肉夾饃掉的碎肉都加這漢堡裡了吧。"
"咬第一口沒看到肉,咬第二口還是沒看到肉,服務員提醒:'先生,你剛才第二口咬過頭了。'"
按理說,這屆乾飯人早該習慣了"圖片僅供參考"的體驗,畢竟我們從小對廣告的印象就是——電視裡牛肉可以鋪滿泡麵,現實裡最多能找到指甲蓋那麼大的看著像肉的東西。
即便是長大後,買家秀與賣家秀不符也是人間常事。
其中最典型的,莫過於最近聲名大噪的拼夕夕,想當初,這個名字的由來就是因為實物與圖片嚴重不符,甚至只有想像中的一半。
雖說商家肯定有問題,但不管是方便麵還是拼夕夕,也都基於大家想"便宜買好貨"的心理,說白了就是想佔點便宜,誰能不知道兩三塊吃不到牛肉麵、二三十買不到名牌包包呢?
但作為一個在西安生活過4年的人,最熱君可以很負責地告訴大家:在西安,肉夾饃就長圖片上那樣!10塊錢肯定能買到!
所以,最熱君很想對麥當勞說一句:不知道肉夾饃怎麼做,可以選擇不做,味道差也許是廚師的能力問題,不加肉就是欺騙消費者實錘了。
必須承認,不管是什麼商品,宣傳圖與實物圖必然是有區別的,甚至,有些宣傳圖根本就不是食材做成的,除了好看一無是處。
所以一般來說,大部分消費者是能夠接受買家秀與賣家秀有出入的,但再能理解,這齣入也該有個度。
我們可以接受收到的這匹馬比照片上輕10斤,但你指著驢子說這是馬,那就太過分了。
事實上,麥當勞的肉夾饃是不是家家無肉呢?可能也並不見得。
有網友透露,自己在樓下麥當勞買的肉夾饃跟網傳的就不太一樣,雖說比不上西安的,但好歹能承認它的身份。
可見,除了少糊弄人,"標準化"和"規範化"也是這些連鎖巨頭應該注意的重點。
其實一直以來,麥當勞肯德基這些快餐店都存在"實物與圖片不符"的問題,試問,誰沒被肉疊肉的漢堡騙進去過,最後發現薄到令人髮指呢?
想想曾經擔心一口咬不下的最熱君,真算是黑歷史了。
在我們心中,肉夾饃和漢堡是有本質區別的,麥當勞此種做法,或許只是在做從前做過的事,但對中國食客而言,侮辱性極強。
所以,此次翻車,並不是偶然事件,而是早該治治的舊疾,如果繼續欺騙消費者,這些商家們只會逐漸被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