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mosphere :深圳大學丨鹽度調控的海洋硅藻細胞表面鎘離子流(附NMT實驗體系)

2021-01-21 中關村NMT聯盟

NMT是基因功能的活體檢測技術,已被31位諾貝爾獎得主所在單位,及北大、清華、中科院使用。

 2019版《NMT論文集》已出版

標題:Salinity-dependent nanostructures and composition of cell surface and its relation to Cd toxicity in an estuarine diatom

Cd2+流速流實驗測試液成份:
0.1mM KCl,0.1mM MgCl2, 0.5mM NaCl, 0.3mM 2-(N-morpholino) ethanesulfonic acid (MES), 0.2mM Na2SO4 and 0.1% sucrose, pH 8.0,8.9μM CdCl2


鹽度是河口環境中變化較大的因子之一,會影響海洋主要初級生產力——硅藻與金屬之間的相互作用,之前研究發現這一影響主要由環境水化學變化引起。但卻忽略了鹽度也可能通過改變硅藻本身的生理生化狀態來影響其響應重金屬的過程。
 
此項研究模擬河口的鹽度梯度,在18,25,和32 psu三個鹽度下培養了新月菱形藻,在18 psu低鹽度時,施加8.9 μM的Cd2+對細胞生長的抑制最強。但值得注意的是,Cd離子濃度的升高約一倍,引起的細胞生長抑制卻是約四倍,說明Cd重金屬毒性的增加可能存在著其它機制。從分布上看,大部分(>75%)Cd都吸附於細胞表面,表明新月菱形藻的細胞壁在最初的Cd累積過程中有著重要的作用。
 
基於上述現象,研究利用非損傷微測技術測定不同鹽度培養的硅藻單細胞表面的Cd2+離子流。結果發現,硅藻細胞在低鹽度時細胞表面的Cd2+離子流速更快,而Cd2+吸收速率是影響其毒性最主要因素。進一步結合其它物理化學手段最終揭示了硅藻在不同鹽度下通過改變細胞壁的功能基團種類和數量來影響其吸附Cd的細胞表面化學機制。
 
此項研究為近海鹽度強烈變化條件下防控重金屬的汙染和食物鏈傳遞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

不同鹽度培養的新月菱形藻,細胞表面Cd2+離子流的差異性。負值表示吸收。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metal and phytoplankton are affected by salinity in estuarine environments. While water chemistry is an important factor regulating the metal bioavailability in phytoplankton, the physiological adaptation of the algae cells may also change their intrinsic response to metals.

In this work, we tried to interpret the salinity-dependent Cd toxicity in a pennate diatom Nitzchia closterium from a biological side. As with many studies, we observed Cd toxicity to the diatom increased with decreasing salinity. However, changing free Cd ion concentrations may be partly responsible for the enhanced Cd toxicity.

Multiple evidences showed that diatom cells acclimated at low salinity had stronger intrinsic Cd adsorption capacity. Salinity significantly affected not only the nanostructures but also the biochemical composition in the cell surface of the diatom. Diatom cells grown at lower salinity had a lower surface potential, higher specific surface area, and more sulfur-containing groups in the cell wall, leading to stronger Cd binding capacity in the cells. Meanwhile, more Si was present as poly-silicic acid when the salinity decreased. The change of Si content and speciation in the cell wall are also considered a major reason for the variations of Cd surface binding.

Our study provided new clues for the salinity-dependent metal toxicity in marine diatoms.

在河口環境中,鹽度影響金屬和浮遊植物之間的相互作用。儘管水化學是調節浮遊植物中金屬生物利用度的重要因素,但藻類細胞的生理適應性也可能改變其對金屬的內在響應。

在這項工作中,我們試圖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解釋鹽度依賴的Cd毒性在戊二烯硅藻Nitzchia closterium中。與許多研究一樣,我們觀察到Cd對硅藻的毒性隨著鹽度的降低而增加。但是,改變游離Cd離子濃度可能是造成Cd毒性增強的部分原因。

多種證據表明,低鹽度適應的硅藻細胞具有更強的固有Cd吸附能力。鹽度不僅顯著影響硅藻的納米結構,而且顯著影響硅藻細胞表面的生化組成。在較低鹽度下生長的硅藻細胞具有較低的表面電勢,較高的比表面積和細胞壁中更多的含硫基團,從而導致細胞中更強的Cd結合能力。同時,當鹽度降低時,更多的Si作為聚矽酸存在。 Si含量的變化和細胞壁中的形態也被認為是Cd表面結合變化的主要原因。

我們的研究為海洋硅藻的鹽度依賴性金屬毒性提供了新的線索。

文章連結: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45653518319891?via%3Dihub


中關村NMT聯盟統籌安排全國NMT測試服務,如需開展NMT相關實驗,請聯繫聯盟:010-8262 4800轉12





關鍵詞:非損傷微測技術,Cd2+,離子流,逆境,重金屬脅迫,硅藻


相關焦點

  • Chemosphere:深圳大學丨鹽度調控的海洋硅藻細胞表面鎘離子流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期刊:Chemosphere主題:鹽度調控的海洋硅藻細胞表面鎘離子流標題:Salinity-dependent nanostructures and composition of cell surface and its relation to Cd toxicity in an estuarine diatom
  • Chemosphere:不同根區及根毛長度在高/非高積累生態型東南景天中的鎘吸收特徵 | NMT植物重金屬創新科研平臺
    2020年,中國NMT銷往瑞士蘇黎世大學,正式打開歐洲市場。ecotypes of Sedum alfrediiCd2+流實驗處理方法:不同生態型東南景天在0 或25μM Cd(NO3)2處理7天Cd2+流實驗測試液成份:0.025mM CdCl2,0.1mM KCl,pH5.8一作視頻講解:ABA可抑制超富集東南景天對Cd的吸收
  • Chemosphere :中科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丨浮萍超富集Cd的分子機制研究​(附NMT實驗體系)
    Comparative transcriptome analysis of duckweed (Landoltia punctata) in response to cadmium provides insights into molecular mechanisms underlying hyperaccumulation檢測樣品:浮萍根(根尖、距離根尖400μm,1000μm)Cd2+
  • 海洋硅藻存在與動物類似尿素循環
    本報訊 據美國物理學組織網近日報導,科學家發現,海洋中極為豐富的單細胞生物硅藻存在與動物相類似的尿素循環,這種循環使硅藻能有效地利用碳和氮。該論文發表在近期出版的《自然》雜誌上。  硅藻類是十分微小的生物,為真核藻類,多數為單細胞生物,具有由矽構成的獨特細胞壁。
  • Chemosphere :南華大學丨黑麴黴緩解鈾毒促芋屬植物生長的機制(鈣信號,附NMT實驗體系)
    >Ca2+流速流實驗處理方法:3.0 mg·L-1鈾處理5min/24h Ca2+流速流實驗測試液成份:0.1mM CaCl2,pH 6.0Aspergillus niger (A. niger) and Syngonium podophyllum (S. podophyllum) have been used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and
  • 海洋裡的花花世界——硅藻丨花花萬物
    從大海中取一滴海水,表面看上去晶瑩透亮,如果在顯微鏡下放大二十五倍,卻是另一個生機勃勃的世界。有靈巧的纖毛蟲,不斷變換著軀體形狀遊走採食;有彈簧一樣的藍藻,它是地球上最原始的一種生命形式;有長著大觸角的橈足動物,矯健好動;還有一類生物,體型微小卻結構精妙,常令觀者驚嘆不已,它就是硅藻。
  • Nature Plants楊維才:NMT測到mlo5/9突變體花粉管鈣吸收異常
    NMT測定花粉管尖端的Ca2+流,發現mlo5/9突變體的Ca2+吸收與外排的波動幅度遠小於野生型。Ca2+、Cl-、K+流實驗處理方法:花粉管發芽後即可檢測Ca2+、Cl-、K+流實驗測試液成份:Ca2+:0.1 mM KCl, 0.1 mM CaCl2, 1.6 mM H3BO4, 0.05 mM MESCl-、K+:未提及作者: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楊維才
  • 羅非魚幼體的線粒體富集細胞調控Cl-的轉運
    廣鹽性的魚,如羅非魚能夠在不同鹽度的水中維持體內的滲透勢和離子平衡,魚鰓上皮細胞中一類線粒體富集細胞(MRCs)在離子調控過程中起到關鍵作用,既能在海水中排出體內的Na+和Cl-,又能在淡水中吸收Na+、Cl-和Ca2+。然而這一調控的具體過程和觸發機制尚不甚清晰。
  • Chemosphere:三種鈍化劑降低酸性土壤中鎘遷移率和水菠菜吸收鎘及...
    【歡迎您關注--農業環境科學】華中農業大學胡紅青教授團隊通過盆栽試驗,評估了水稻秸稈生物炭、沸石和磷礦粉鈍化劑降低酸性土壤中鎘遷移率和水菠菜吸收鎘以及抗氧化反應的效果。相關成果發表於Chemosphere(IF=5.778)。論文第一作者為華中農業大學Saqib Bashir博士,通訊作者為胡紅青教授,朱俊、付慶靈參與了試驗研究。
  • 硅藻-你們了解多少?
    硅藻是單細胞種類,少數為群體。細胞壁高度矽質化,成為堅硬的殼體,殼體由上、下兩個半殼套合而成。光合作用色素主要有葉綠素a、葉綠素c和胡蘿蔔素、巖藻黃素、硅藻甲黃素等,因此,它的色素體呈黃綠色或黃褐色。      硅藻的多數種類為水生,以浮遊生活為主,也有些種類附生在水中各種基質或其他水生植物體上。
  • Chemosphere:三種鈍化劑降低酸性土壤中鎘遷移率和水菠菜吸收鎘及抗氧化效果
    華中農業大學胡紅青教授團隊通過盆栽試驗,評估了水稻秸稈生物炭、沸石和磷礦粉鈍化劑降低酸性土壤中鎘遷移率和水菠菜吸收鎘以及抗氧化反應的效果。論文第一作者為華中農業大學Saqib Bashir博士,通訊作者為胡紅青教授,朱俊、付慶靈參與了試驗研究。閱讀論文全文請點擊文末閱讀原文。
  • Environ Exp Bot:河南農業大學丨水稻根部響應缺氧的分子機制研究(附NMT實驗體系)
    Experimental Botany標題:Comparative morphological and transcriptomic responses of lowland and upland rice to root-zone hypoxia檢測樣品:水稻(低地和高地兩種)距根尖0,200, 300, 600, 900, 1200, 1500, 2500 μmIAA、O2流
  • 深圳大學生命與海洋科學學院課題組揭示擬南芥器官生長調控新機制
    近日,廣東省植物表觀遺傳學重點實驗室、深圳大學生命與海洋科學學院黃騰波課題組在New Phytologist(2019年影響因子:8.512,中科院一區TOP期刊)在線發表了題為 「Plant U-box E3 ligases PUB25 and PUB26 control
  • 中科院南海所黃小平:NMT發現空氣暴露減少了海草質子吸收
    2020年,中國NMT銷往瑞士蘇黎世大學,正式打開歐洲市場。這些發現表明有效的熱能耗散和上調的環式電子流使得潮間帶貝克喜鹽草能夠耐受周期性空氣暴露,該結果為潮間帶海草的光保護機制提供了新的認識。此外,本研究還有助於解釋潮間帶貝克喜鹽草的廣泛分布特徵。離子/分子流實驗處理方法貝克喜鹽草每日分別在空氣下暴露1 h(ST)、2 h(MT)、4 h(LT),無空氣暴露為對照(CT)。
  • 北大徐福留:非損傷對蕨類耐鎘的研究NMT植物重金屬創新科研平臺
    2020年,中國NMT銷往瑞士蘇黎世大學,正式打開歐洲市場。root of a novel aquatic hyperaccumulator - Microsorum pteropus影響因子:5.108檢測指標:Cd2+、H+流速檢測樣品:有翅星蕨葉片、莖、根成熟區Cd2+、H+流實驗處理方法:
  • 稻田鎘砷汙染阻控原理與技術應用
    生理阻隔技術就是調節與稻米鎘/砷積累相關的生理過程,抑制水稻對鎘/砷等毒害元素的吸收、轉運、積累,提高其解毒能力,從而降低稻米中鎘/砷含量。目前報導較多的主要為矽、硒和鋅營養調控可有效降低稻米鎘/砷的積累;此外,鐵、錳、硫和植物調節劑也具有類似的調節功能。其中,矽營養提高農作物對鎘/砷抗性方面的研究較多。
  • 973計劃項目「微生物多細胞體系的設計與合成」課題驗收會成功召開
    課題驗收專家組成員包括:973計劃領域專家諮詢組責任專家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張玉奎院士、深圳大學陳思平教授,項目專家組成員北京化工大學譚天偉院士、北京大學吳曉磊教授、江南大學堵國成教授、天津大學張衛文教授,特邀同行專家(973首席)南開大學劉育教授、深圳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蔡志明教授、清華大學陳國強教授、上海交通大學馮雁教授、浙江大學楊立榮教授、北京林業大學孫潤倉教授,以及項目依託部門管理專家教育部科技司基礎處李人傑副處長
  • 金屬離子幾何構型優化OER、電子結構調控助力HER、單原子催化劑
    來源丨Wiley威立01尖晶石氧化物中鈷離子幾何構型的優化促進OER對催化劑中金屬陽離子的配位環境和電子結構進行調節可有效提高其催化活性,如在尖晶石氧化物中,確定鈷離子的最佳幾何構型對於設計高效的這項工作篩選了用作OER催化劑的鈷離子的最佳幾何構型,為設計高效的電催化劑提供了參考。
  • Plant Cell Environ:北京林業大學丨沙冬青蟲害/鹽害交互抗性機制研究(附NMT實驗體系)
    因此,沈應柏教授研究團隊利用非損傷微測、雷射共聚焦等技術,系統研究了經昆蟲取食的沙冬青在遭受鹽脅迫時的根部離子跨膜轉運模式。該研究發現,昆蟲取食預處理可能通過激活OPR3活性誘導茉莉酸的積累,茉莉酸信號途徑的激活誘導了胞內Ca2+的迅速積累,增強了質膜H+-ATPase活性,促進了胞內過多的Na+經由Na+/H+逆向轉運體的外排,同時抑制K+的流失,有助於維持細胞內的K+/Na+平衡,最終增強沙冬青的耐鹽性。  博士研究生陳迎迎為該論文第一作者,沈應柏教授為通訊作者。
  • 首醫大朱進霞:NKCC2(離子轉運體)參與胃酸分泌的實時生理證據丨NMT...
    2020年,中國NMT銷往瑞士蘇黎世大學,正式打開歐洲市場。cotransporter 2 located in the human and murine gastric mucosa is involved in secretagogue-induced gastric acid secretion and is downregulated in lipopolysaccharide-treated mice作者:首都醫科大學朱進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