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mosphere:深圳大學丨鹽度調控的海洋硅藻細胞表面鎘離子流

2021-01-10 中關村NMT聯盟

NMT是基因功能的活體檢測技術,已被31位諾貝爾獎得主所在單位,及北大、清華、中科院使用。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

期刊:Chemosphere

主題:鹽度調控的海洋硅藻細胞表面鎘離子流

標題:Salinity-dependent nanostructures and composition of cell surface and its relation to Cd toxicity in an estuarine diatom

影響因子:4.427

檢測指標:Cd2+流速

檢測部位:硅藻藻細胞

Cd2+流速流實驗處理方法:

不同鹽度的硅藻細胞

Cd2+流速流實驗測試液成份:

0.1mM KCl,0.1mM MgCl2, 0.5mM NaCl, 0.3mM 2-(N-morpholino) ethanesulfonic acid (MES), 0.2mM Na2SO4 and 0.1% sucrose, pH 8.0,8.9μM CdCl2

作者:深圳大學潘科、馬捷

文章簡介

鹽度是河口環境中變化較大的因子之一,會影響海洋主要初級生產力——硅藻與金屬之間的相互作用,之前研究發現這一影響主要由環境水化學變化引起。但卻忽略了鹽度也可能通過改變硅藻本身的生理生化狀態來影響其響應重金屬的過程。

此項研究模擬河口的鹽度梯度,在18,25,和32 psu三個鹽度下培養了新月菱形藻,在18 psu低鹽度時,施加8.9 μM的Cd2+對細胞生長的抑制最強。但值得注意的是,Cd離子濃度的升高約一倍,引起的細胞生長抑制卻是約四倍,說明Cd重金屬毒性的增加可能存在著其它機制。從分布上看,大部分(>75%)Cd都吸附於細胞表面,表明新月菱形藻的細胞壁在最初的Cd累積過程中有著重要的作用。

基於上述現象,研究利用非損傷微測技術測定不同鹽度培養的硅藻單細胞表面的Cd2+離子流。結果發現,硅藻細胞在低鹽度時細胞表面的Cd2+離子流速更快,而Cd2+吸收速率是影響其毒性最主要因素。進一步結合其它物理化學手段最終揭示了硅藻在不同鹽度下通過改變細胞壁的功能基團種類和數量來影響其吸附Cd的細胞表面化學機制。

此項研究為近海鹽度強烈變化條件下防控重金屬的汙染和食物鏈傳遞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

不同鹽度培養的新月菱形藻,細胞表面Cd2+離子流的差異性。負值表示吸收。

英文摘要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metal and phytoplankton are affected by salinity in estuarine environments. While water chemistry is an important factor regulating the metal bioavailability in phytoplankton, the physiological adaptation of the algae cells may also change their intrinsic response to metals.

In this work, we tried to interpret the salinity-dependent Cd toxicity in a pennate diatom Nitzchia closterium from a biological side. As with many studies, we observed Cd toxicity to the diatom increased with decreasing salinity. However, changing free Cd ion concentrations may be partly responsible for the enhanced Cd toxicity.

Multiple evidences showed that diatom cells acclimated at low salinity had stronger intrinsic Cd adsorption capacity. Salinity significantly affected not only the nanostructures but also the biochemical composition in the cell surface of the diatom. Diatom cells grown at lower salinity had a lower surface potential, higher specific surface area, and more sulfur-containing groups in the cell wall, leading to stronger Cd binding capacity in the cells. Meanwhile, more Si was present as poly-silicic acid when the salinity decreased. The change of Si content and speciation in the cell wall are also considered a major reason for the variations of Cd surface binding.

Our study provided new clues for the salinity-dependent metal toxicity in marine diatoms.

中文摘要(谷歌機翻)

在河口環境中,鹽度影響金屬和浮遊植物之間的相互作用。儘管水化學是調節浮遊植物中金屬生物利用度的重要因素,但藻類細胞的生理適應性也可能改變其對金屬的內在響應。

在這項工作中,我們試圖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解釋鹽度依賴的Cd毒性在戊二烯硅藻Nitzchia closterium中。與許多研究一樣,我們觀察到Cd對硅藻的毒性隨著鹽度的降低而增加。但是,改變游離Cd離子濃度可能是造成Cd毒性增強的部分原因。

多種證據表明,低鹽度適應的硅藻細胞具有更強的固有Cd吸附能力。鹽度不僅顯著影響硅藻的納米結構,而且顯著影響硅藻細胞表面的生化組成。在較低鹽度下生長的硅藻細胞具有較低的表面電勢,較高的比表面積和細胞壁中更多的含硫基團,從而導致細胞中更強的Cd結合能力。同時,當鹽度降低時,更多的Si作為聚矽酸存在。 Si含量的變化和細胞壁中的形態也被認為是Cd表面結合變化的主要原因。

我們的研究為海洋硅藻的鹽度依賴性金屬毒性提供了新的線索。

相關焦點

  • Chemosphere :深圳大學丨鹽度調控的海洋硅藻細胞表面鎘離子流(附NMT實驗體系)
    ,會影響海洋主要初級生產力——硅藻與金屬之間的相互作用,之前研究發現這一影響主要由環境水化學變化引起。從分布上看,大部分(>75%)Cd都吸附於細胞表面,表明新月菱形藻的細胞壁在最初的Cd累積過程中有著重要的作用。 基於上述現象,研究利用非損傷微測技術測定不同鹽度培養的硅藻單細胞表面的Cd2+離子流。結果發現,硅藻細胞在低鹽度時細胞表面的Cd2+離子流速更快,而Cd2+吸收速率是影響其毒性最主要因素。
  • 海洋裡的花花世界——硅藻丨花花萬物
    從大海中取一滴海水,表面看上去晶瑩透亮,如果在顯微鏡下放大二十五倍,卻是另一個生機勃勃的世界。有靈巧的纖毛蟲,不斷變換著軀體形狀遊走採食;有彈簧一樣的藍藻,它是地球上最原始的一種生命形式;有長著大觸角的橈足動物,矯健好動;還有一類生物,體型微小卻結構精妙,常令觀者驚嘆不已,它就是硅藻。
  • Chemosphere:不同根區及根毛長度在高/非高積累生態型東南景天中的鎘吸收特徵 | NMT植物重金屬創新科研平臺
    2020年,中國NMT銷往瑞士蘇黎世大學,正式打開歐洲市場。在這裡,我們比較了鎘(Cd)引起的兩種生態型東南景天草根尖的縱向變化,並評估了它們對Cd吸收的影響。在鎘處理下,隨著時間的推移,非高蓄積生態型(NHE)的細胞死亡開始從表皮到石碑,死細胞數量明顯高於高蓄積生態型(HE)。Cd誘導NHE根尖周圍的邊界樣細胞(BLC)的存在阻止了Cd進入根,但是在HE根尖幾乎沒有觀察到BLC。
  • Chemosphere:三種鈍化劑降低酸性土壤中鎘遷移率和水菠菜吸收鎘及...
    【歡迎您關注--農業環境科學】華中農業大學胡紅青教授團隊通過盆栽試驗,評估了水稻秸稈生物炭、沸石和磷礦粉鈍化劑降低酸性土壤中鎘遷移率和水菠菜吸收鎘以及抗氧化反應的效果。相關成果發表於Chemosphere(IF=5.778)。論文第一作者為華中農業大學Saqib Bashir博士,通訊作者為胡紅青教授,朱俊、付慶靈參與了試驗研究。
  • 海洋硅藻存在與動物類似尿素循環
    本報訊 據美國物理學組織網近日報導,科學家發現,海洋中極為豐富的單細胞生物硅藻存在與動物相類似的尿素循環,這種循環使硅藻能有效地利用碳和氮。該論文發表在近期出版的《自然》雜誌上。  硅藻類是十分微小的生物,為真核藻類,多數為單細胞生物,具有由矽構成的獨特細胞壁。
  • 硅藻-你們了解多少?
    硅藻是單細胞種類,少數為群體。細胞壁高度矽質化,成為堅硬的殼體,殼體由上、下兩個半殼套合而成。光合作用色素主要有葉綠素a、葉綠素c和胡蘿蔔素、巖藻黃素、硅藻甲黃素等,因此,它的色素體呈黃綠色或黃褐色。      硅藻的多數種類為水生,以浮遊生活為主,也有些種類附生在水中各種基質或其他水生植物體上。
  • Chemosphere:三種鈍化劑降低酸性土壤中鎘遷移率和水菠菜吸收鎘及抗氧化效果
    華中農業大學胡紅青教授團隊通過盆栽試驗,評估了水稻秸稈生物炭、沸石和磷礦粉鈍化劑降低酸性土壤中鎘遷移率和水菠菜吸收鎘以及抗氧化反應的效果。論文第一作者為華中農業大學Saqib Bashir博士,通訊作者為胡紅青教授,朱俊、付慶靈參與了試驗研究。閱讀論文全文請點擊文末閱讀原文。
  • 深圳大學生命與海洋科學學院課題組揭示擬南芥器官生長調控新機制
    近日,廣東省植物表觀遺傳學重點實驗室、深圳大學生命與海洋科學學院黃騰波課題組在New Phytologist(2019年影響因子:8.512,中科院一區TOP期刊)在線發表了題為 「Plant U-box E3 ligases PUB25 and PUB26 control
  • 脂質門控單價離子流調控內吞運輸並促進免疫監視
    脂質門控單價離子流調控內吞運輸並促進免疫監視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2/6 11:40:09 加拿大病童醫院Sergio Grinstein、Spencer A.
  • 海缸的控藻:硅藻(褐藻)的處理與治療
    當然硅藻有很多種,我們上面的這段話是對整個硅藻種的概括。我們魚缸常見的硅藻主要有三類,基本都是無毒的,並且很多魚會啃食硅藻,尤其是有著性感嘴唇的西瓜刨、金眼吊一類的魚,他們會在有硅藻的魚缸玻璃上留下一排排性感的小唇印。
  • 硅藻,硅藻,你為什麼這麼擅長「捕光」
    被稱為自然界「奇葩」光合物種的硅藻為什麼特別擅長「捕光」?
  • 海洋世界的一角丨海洋館(一)
    小夥伴們還在為沒有辦法探索美麗的海洋世界而苦惱嗎?潛潛在這裡偷偷告訴大家一個秘密——「海洋館」。這是一個可以讓大家在不一樣的地方可以擁有相同震撼感的奇妙世界。在觸手的上面布滿了刺細胞,像毒絲一樣,能夠射出毒液,獵物被刺螫以後,會迅速麻痺而死。所有水母都是肉食性動物﹐它們以魚類和浮遊生物為食。但好玩的是,水母們大多很「懶」,它們只捕食遊到他們身邊的動物。那麼小夥伴肯定疑惑了:這樣水母們不是很容易「餓死」嗎?潛潛告訴大家:並不會。大部分水母幾乎是透明的,令敵人難於發現,藉助這個優勢,水母們可以輕易捕食到「誤闖」它們領域的動物。
  • 硅藻光合作用特有的光能高效捕獲和光保護機制研究取得重要突破
    硅藻是海洋中最「成功」的浮遊光合生物之一,它們通過光合作用貢獻了地球上每年約20%的有機物生產力,相當於固定了近五分之一的二氧化碳,高於全球所有熱帶雨林的貢獻,這與硅藻特有的捕光天線蛋白「巖藻黃素-葉綠素a/c蛋白複合體」(Fucoxanthin chlorophyll a/c protein
  • 水生所完成模式硅藻的蛋白質組精細圖譜
    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是海洋硅藻的模式生物,其基因組序列於2008年公布,但目前基因組的注釋仍很不完善。個新的可變剪切體,並修正了73個已注釋基因的可變剪切位點以及58個發生胺基酸突變的基因;通過將開放式與限定式檢索相結合的策略,對三角褐指藻中的翻譯後修飾進行系統鑑定,發現了20多種不同種類的蛋白質翻譯後修飾,這些修飾可能參與調控細胞內眾多的生物學過程並在細胞的逆境適應中起著重要作用
  • 知識總結丨第11講 海水的溫度和鹽度
    [考綱要求]海水的性質和運動:海洋表層平均鹽度、溫度的變化規律。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水循環的地理意義。(3)海洋是大氣的主要熱源:地球表面的71%是海洋 真題再現:考查水循環原理及應用例1、水壩能阻擋海水湧入,並通過其閘門調控河流入海流量。說明建壩前後壩內水域水的鹹淡變化及其原因。(12分)
  • 羅非魚幼體的線粒體富集細胞調控Cl-的轉運
    廣鹽性的魚,如羅非魚能夠在不同鹽度的水中維持體內的滲透勢和離子平衡,魚鰓上皮細胞中一類線粒體富集細胞(MRCs)在離子調控過程中起到關鍵作用,既能在海水中排出體內的Na+和Cl-,又能在淡水中吸收Na+、Cl-和Ca2+。然而這一調控的具體過程和觸發機制尚不甚清晰。
  • 2019廣東深圳大學生命與海洋科學學院與中科院長春應化所聯合招收...
    深圳大學生命與海洋科學學院與中科院長春應化所現面向國內外聯合招收博士後2 人,具體要求如下:一、院所及導師介紹深圳大學腦病與大數據研究所在倪嘉纘院士的帶領下,應用多種組學技術(如蛋白質組學、代謝組學、基因組學、生物信息學等)開展阿爾茨海默症、孤獨症等腦疾病的發病機制及診斷生物標誌物研究,在國家自然基金、深圳市科創委學科布局及技術攻關等項目的支持下
  • 科學家完成模式硅藻的蛋白質組精細圖譜
    硅藻是一類重要的單細胞光合真核生物,分布廣泛,提供了地球上約20%的初級生產力,對整個地球生物圈意義重大。
  • 單細胞硅藻也能有性生殖嗎?
    據外媒「生活科學」網站報導,一篇發表於《公共科學圖書館》雜誌上的論文表明,單細胞藻類硅藻長期被認為是無性生殖,但研究者發現,當大多數動物產生的廢棄物,複合銨存在時,硅藻就會進行有性繁殖。以前,科學家們很少會觀察硅藻物種完整的生命周期,因此從未發現它們存在有性生殖。
  • 【LorMe課堂】硅藻胞吞作用調控鐵載體作為獲取鐵的一種策略
    圖3 硅藻通過胞吞作用將鐵載體吸收到細胞中。在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三角褐指藻)中氧肟酸鹽型鐵載體在沒有減少的情況下被一種高親和機制吸收,這種機制涉及到與細胞表面結合,然後胞吞作用介導吸收並且傳遞到葉綠體。研究者證明了鐵飢餓誘導蛋白(ISIP1)在鐵載體的吸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通過生物信息學分析,預測了該蛋白主要是硅藻的特異性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