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克歡在接受記者採訪。吳鴻媛 攝
西洞庭湖溼地保護區樣貌。傅聰 攝
華聲在線5月14日訊(記者 盧小偉 潘梁平 實習生 何昊偉)初夏,正是鶯飛草長時。在漢壽縣西洞庭湖溼地保護區內巖汪湖一帶,碧水清瀾倒映著一望無際的蘆葦蕩,船行湖面,暖風水氣吹拂,洞庭湖的柔美盡顯眼前。
「以前完全不是這樣,那時候江面上很熱鬧,大家忙著抓魚打鳥。現在不一樣了,誰打鳥誰就是犯罪!」「美麗中國長江行共舞長江經濟帶·生態篇」網絡主題活動來到這裡時,一個漁民模樣的人,引起大家的注意。
他叫劉克歡,是西洞庭湖溼地保護協會常務副會長,以前也常常抓魚打鳥。身份轉變背後,是一個「壞人」被「招安」的故事。
劉克歡的家在巖汪湖社區,出門就是西洞庭湖,家裡父親哥哥姐姐都是漁民。他向記者回憶,上世紀90年代,一家人的生活就靠這一面湖。那時候打魚,大的小的一起打,不僅用網兜,還用電打。理由還很充分,「你不打,別人就打了,這裡人不撈,遊到下遊那邊照樣會被人撈走。」
不光電打魚,他們還抓鳥。在捕魚淡季,扯一張大網,大批候鳥過境西洞庭湖時,就不幸成了桌上餐、交易品。
那時候,漁民們以為魚和鳥都可以隨便撈隨便打,「根本沒有什麼生態、環保的概念。」劉克歡坦言。
漁民楊志明大叔也是這樣,他家祖輩父輩都靠捕魚為生,「電打魚」、「迷魂陣」、「地籠」,也沒覺得不妥。
正是這種觀念的驅使,讓洞庭湖變成了一個「掘金」湖,人們毫無節制地圍欄養殖、過度捕撈、放肆造林,讓湖泊變得不堪重負。
不知什麼時候劉克歡逐漸發現,湖面越來越小,魚越撈越少,鳥也不飛來過冬,「本想靠著這片水吃飯,結果被自己弄成了這個樣子。」
好在還不算晚。就在劉克歡逐漸「醒」過來時,一張保護大網也在收緊,從2011年起,保護區管理局逐步建立健全了政府統管、部門配合、鄉鎮協助、社區共建、協會引導、社會參與的「六位一體」管理模式。重拳出擊,向電魚抓鳥開戰了!
在嚴抓嚴打下,劉克歡認識到以前的方式不能繼續下去了,楊志明也認為「這樣下去不是個辦法」。
到2015年,保護區成立了環境保護協會。工作人員走進社區街巷向老百姓宣傳保護環境的道理,這才讓劉克歡、楊志明懂得什麼是生態平衡,什麼是可持續的捕撈。
於是,協會成立不久,劉克歡和楊志明便加入進來,劉克歡當了副會長,楊志明成為一名志願者,曾經的抓魚打鳥「慣犯」,被環境保護的正義事業給「招安」了。
如今,劉克歡和楊志明的日常工作是護林護湖,到老百姓家裡講解環保知識,他們還發動了很多「眼線」,隨時舉報違法捕撈等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
「舉報後我們就會去勸阻,改變漁民的觀念。政府還成立了綜合行政執法大隊,集中開展行政處罰工作,你不轉變,你就是違法。」
很快,西洞庭湖溼地保護協會發展到8個分會300多個會員,協會經常組織成員在湖區進行義務宣傳與垃圾打撈。
在協會的積極參與下,西洞庭湖溼地的環境狀況逐漸變好。
西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梅碧球介紹,目前西洞庭湖已恢復退化溼地面積8萬畝,70%以上的退化溼地得到有效修復。同時,漢壽縣通過生態蓄水工程,緩解了冬季西洞庭湖部分區域生態缺水的矛盾,大大增加了鳥類棲息空間,生態多樣性得到有效修復。
「去年冬天,候鳥群提前20多天就回歸了西洞庭,單是天鵝就有近2000隻!」看到自己的工作有了成效,兩個昔日的「破壞者」有說不出的開心。
「經過這麼多年才發現,其實破壞和保護的,是我們自己的生命。」頓了頓,他們又補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