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看過水滸傳原書、影視劇的朋友們,心裡都有一個共同的疑問。
這個疑問中,夾雜最多的情緒,就是不忿和對宋江的聲討。
為什麼一定要招安?每天大口喝酒,大口吃肉好豈不暢快?
賣了兄弟,只為自己前途,實在是可恨。但實際上,宋江背著這個罵名冤枉的很。
難道只有他一個人迫切希望朝廷招安?如果梁山泊真有那麼多人反對,筆者絕不相信他能一意孤行,違背整個忠義堂的意志。
咱們結合社會背景和心理學來分析分析。
馬斯洛層次需求理論,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於1968年提出。
此後,這項理論在現代行為科學中佔有重要地位,是管理心理學中人際關係理論、群體動力理論、權威理論、需要層次理論、社會測量理論的五大理論支柱之一。又被行為科學所吸取,並成為行為科學的一個重要理論問題。
而宋江一生都在謀求的招安大計,實際上始終暗合這種理論基礎。
北宋末年,民不聊生,綠林強盜比比皆是。佔山為王者,大致有三個目的,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也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的強盜,大多都是些沒有什麼思想境界。人數也不多,胡亂找個地方盤踞下來,打家舍,過一天算一天。
他們渴望滿足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只要吃飽了不餓,官府不來圍剿就OK。
第二個層次的強盜,有不俗的見識,也有相當的抱負。聚集起來不只為自己快活,還有具有一定的朝堂目的。對於朝廷的騷擾保持在一個界限,真正的目的,就是迫使朝廷招安。
可見,這些人渴望的是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
第三個層次的強盜,有格局,有魄力,也有實力。招安已經不能滿足他們了,打算揭竿而起,再造皇朝,自己當皇帝。當然,歷史上的朝代也就那麼些,真正成功的沒有幾個。
敢造反,還敢稱帝的人一般有兩種,一種是大氣運和魄力集於一身者,另一種是純粹的幻想主義者。
這裡我們說的是前者,其追求的是自我實現需求。
各位可能已經看得很明白了。
梁山泊無論從整體實力、地理位置、人員素質上,都夠不上造反當皇帝的層次。他們甚至連想都不敢想。
從最開始王倫的那一代,也就是第一個層次,吃飽了沒人打攪就行。所以,收人策略也相當無腦,想收的我就收,不想收的就給點錢打發走。林衝就是個鮮明的例子。
後來晁蓋等人前途投奔,也遭到了類似的待遇 。
由於七星聚義的大背景。晁蓋等人劫下的生辰綱,足夠他們吃喝上幾年的,生理需求滿足之後,渴望安全需求。八百裡梁山是最佳的地點。
可惜,眾人的需求跟王倫的格局與之相悖,被怒火中燒的林衝一刀死了。
晁蓋義薄雲天,有領導魅力,能夠滿足眾兄弟的社交需求。所以,理所應當的坐上了第一把交椅。
從那之後,梁山泊只有幾把椅子,也有了些名聲。不斷有好漢來投,在實力增進的同時,人員素質良莠不齊,直到宋江等一批北宋讀書人的上山,再次拔高了梁山人員的素質水平。
有了更高的心理需求,需要社會尊重,渴望被朝廷認可。在北宋的大背景之下,落草為寇可不是什麼光彩的事。有的寧願餓死,也不願意當強盜。
這是官本位時代的特有意識形態。
就拿李逵的哥哥來說,窮得叮噹響,可還是不願意接受李逵的金銀,反倒勸他去自首。
就連平民都這麼想,更遑論落草為寇的讀書人。他們大多都是受到陷害,被逼上梁山。正當壯年,哪個心裡還沒有點抱負?
無論歷朝歷代,在任何一種群體中,讀書人的地位都處於上層。他們嘴皮子厲害,懂得社交心理,所以讀書人在梁山的地位要遠高於武夫。
隨著這兩個階層的分化加劇,晁蓋格局受限,已不適合坐梁山的第一把交椅。所以,施耐庵就把他寫死了,這是現實渴求,也是劇情需要。
本來,晁蓋在宋江剛上山的時候就有意讓位,但當時時機不到,宋江肯定不肯受,也不敢受。可在後來,晁蓋意識到不對勁,宋江一心歸附朝廷,讓武夫和讀書人群體之間發生了碰撞。
所以,在書中有這麼個插曲。
宋江在晁蓋臨死前,依然不放棄招安的念頭。
晁蓋知道這是大勢,所以,死前跟宋江說過這樣一句話:「賢弟保重。若那個捉得射死我的,便教他做梁山泊主!」
這句話說得極重,幾乎要改變梁山的領導格局。
按理說,晁蓋也是個明事理的,怎麼會為了自己的仇恨,這麼武斷的定下梁山首領的人選?
很多人認為,他是將死之時,因為心中激憤隨口說的。
但筆者認為,晁蓋絕對是有意為之!為什麼?
因為自從宋江上山,就屢次請纓下山作戰,明顯有拉攏人心的姿態。這一點並非是筆者的陰謀論,諸君可回頭細查。
有一回讓筆者最為深刻,也直接暴露了宋江的領導欲。就是小旋風柴進被高廉下了死牢,宋江請纓攻打高唐州的那一回。
小旋風柴進是誰?
他的地位相當特殊,救了他,比為晁蓋復仇功績要大得多。
為什麼?
第一,柴進是皇族之後,可為梁山壯大聲勢;第二,梁山上有多位首領受過柴進恩惠,救下之後,可以收攏人心;第三,要殺柴進的是高廉——高俅的叔伯兄弟,當屬梁山與朝廷的主要矛盾的爆發點。只要殺掉高廉,宋江的威望又將水漲船高;第四,高唐州油水很足,打下之後,所得錢糧可供糧食用上好久。
綜上幾點,宋江必須要拿下高唐州,會進一步削弱晁蓋在梁山的影響,繼續實施他的招安大計。
結果,他辦到了。
而宋江這些努力,晁蓋都看在眼裡。作為一山之主,怎麼可能沒有點眼界?
這並不是說晁蓋心胸狹窄,而是他心裡有一個心結解不開。格局註定了領導力,晁蓋本想做個富家翁,絕對不願意歸順朝廷。而且,當初跟他上山的兄弟都是這個念頭。
而宋江的威望越來越高,此後坐上了第一把交椅,這是讀書人眾望所歸的事。長此以往,梁山受招安已經是板上釘釘。
所以說,晁蓋臨死前的這句話,實為不同立場的雙方,最後的一搏。
可惜,他還是小看了宋江的影響力。
當晁蓋剛死,就有兩個人立刻出來力薦宋江登位。一個是林衝,另一個是吳用。
林衝跟高俅有大仇,高唐州一戰殺了高廉,讓他對宋江馬首是瞻。
而吳用這麼心急,足以說明一個問題。晁蓋的原有勢力被分化嚴重。
這位學究算是晁蓋的老班底,哥哥剛死,就著急讓宋江登位,這怎麼都說不過去。
當時,幾人的對話中暗藏玄機。
吳用說:山寨不可一日無主,哥哥上位吧!
宋江說:晁天王屍骨未寒,留下話來,誰能抓了史文恭,就讓誰坐第一把交椅。
吳用又說:哥哥還是顧全大局,先坐了主位,等到抓了史文恭,咱們再做計較。
這時,李逵愣了吧唧的插了一句嘴:哥哥別說是做梁山之主,就是做大宋皇帝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這貨的一句無心之語,卻刺激了兩位讀書人的神經,觸碰了他們的底線。
宋江的反應如何?勃然大怒:再這麼說,我就割了你的舌頭。
吳用接著圓話:李逵不知尊卑,哥哥別跟他一般見識。
說道這裡,吳用為什麼著急讓宋江上位,箇中緣由就清晰多了。
如果沒有晁蓋,吳用一輩子只能是個教書先生。如果只是劉唐和公孫勝勸,晁蓋絕不可能妄奪生辰綱。吳用的一番攛掇起了大作用,剛開始的目的還不明顯。
直到晁蓋死了,吳用的真實意圖才暴露出來。他也要招安,不想一輩子當強盜,要安身立命,報效朝廷。這也是封建時代讀書人的最高理想。
宋江入夥梁山,給了吳用最大的激勵。兩人一拍即合,兩把交椅的影響力疊加,相輔相成,註定了梁山的招安大計。
然而,像方臘那樣稱帝,是他們想都不敢想的論題。
直到後來盧俊義殺了史文恭,但當時已經沒人把晁蓋的遺言當回事了。雖說宋江一再謙讓,但盧俊義堅定不接受首領之位。
是為了義氣嗎?
是他不敢坐。盧俊義雖然是武夫,但眼界可高多了。晁蓋活著的時候,都擋不住讀書人的權力架空,更何況他一個上山不久的員外郎!
實際上,想要招安的可不只是宋江一等讀書人。
可能諸君想不到,縱觀水滸傳,第一個提及招安一詞的並不是讀書人。而一個意想不到的人物——行者武松。
可能有人大呼不可能,武松和魯智深是堅定的反招安派,怎麼可能第一個提這事?
原文中有充足的證據。
武松在血洗鴛鴦樓之後,路過白虎山,無意遇到了宋江。
宋江當時已經殺了閻婆惜,也是有罪在身。他勸武松一同去清風寨安身,而武松卻說了這樣一段話。
前幾句的意思是:哥哥,我害命太多,跟你一塊行走怕連累了你,連累了花榮更不好。我還是去二龍山投奔吧。
下一段的武松原文:「天可憐見,異日不死,受了招安,那時卻來尋訪哥哥未遲。」
宋江很激動:兄弟既有此心歸順朝廷,皇天必佑。若如此行,不敢苦勸,你陪我住幾日了去。
後來宋江又勸:兄弟去了二龍山,少喝點酒。如果能被朝廷招安,你可勸魯智深和楊志投降,這樣也能封妻蔭子,青史留名。
可能,這就是宋江看武松順眼的根本原因。也證明了筆者論題,在北宋的那個年代,稍有見識的強盜,都是喜歡招安的。
在那個年代,就算當個屁大點的官都比當山大王強得多。
而後來,武松為什麼要反對招安?
那是因為朝廷一共招安三次,前兩次有奸佞作梗,涼了梁山眾人火熱的心。等到第三次,宋徽宗誠心招安的時候,性格耿直的好漢們受夠了狼來了的故事。
還有一點,宋江憑著招安的金字招牌,籠絡了一大批朝廷降將。比如轟天雷凌振、金槍將徐寧、雙鞭呼延灼,都是被他這麼忽悠入夥的。如果沒有他們的引薦,梁山也不會如願以償的招安。
話到最後,咱們回歸到最重要的論題。
為什麼一定要招安?
在那個年代是大勢所趨,還有這麼幾個現實的原因。
第一,梁山打的旗號是替天行道,所以,不管入夥前如何,上山後是絕對不能碰老百姓的。
第二,梁山有八百裡水泊,固守還行,但沒辦法遠途奔襲作戰,想要打劫遠處貪官汙吏,越來越難。
第三,朝廷也不是吃素的,一旦被逼急了,下定決心剿滅了梁山也算不上什麼難事。歷史上,名將張叔夜滅宋江,只用了千人隊伍。
綜上所述,梁山如果不招安,的確是沒有活路可走的。
如果各位有什麼不同意見,請在評論區留言,咱們共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