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的導師為什麼拒絕見諾貝爾大佬?聽完答案後讚嘆不已!

2020-12-06 咱沒事就學習

在2018全國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會上,施一公院士介紹了自己導師尼古拉的學術經驗,聽完後很有啟發,這裡分享給大家。

施一公演講

施一公做博士後的單位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有很好的系列學術講座,常常會請來自生命科學各個領域的「大牛」演講。

有一次,一位諾貝爾獎得主來做講座,並且點名要與尼古拉(施一公的導師)交談。在絕大多數人看來,這可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好機會。尼古拉卻告訴他的秘書:「請你替我轉達我的歉意,講座那天我恰好不在。」

讓施一公萬萬想不到的是,諾貝爾獎得主演講的那天,尼古拉把自己關在辦公室裡,從早晨到傍晚一直沒有出門,自然也沒有去聽講座。當然,這也許是巧合——尼古拉取消了他的出行計劃。但以施一公他們對他的了解,他十有八九是在寫論文。後來,他們也意識到,這樣的事情發生在尼古拉身上已經見怪不怪了。

施一公剛到尼古拉實驗室時,曾試圖表現一下自己讀文獻的功底,也想同時與尼古拉討論以得到他的「真傳」。1996年春季的一天,他精讀了一篇《自然》雜誌的文章,午飯前遇到尼古拉時,施一公向他描述了這篇文章的精妙,同時期待著他的評述。

尼古拉面色有點尷尬:「對不起,我還沒看過這篇文章。」

當時施一公心想,噢,也許這篇文章太新,他還沒有來得及讀。過了幾天,施一公閱讀了一篇幾個月前在《科學》上發表的研究文章,又去找尼古拉討論,沒想到他又說沒看過。幾次碰壁之後,施一公不解地問他:「你如此淵博,一定是廣泛閱讀了大量文獻,為什麼恰好沒有讀我提到的這幾篇論文呢?」

尼古拉看著施一公說:「我的閱讀並不廣泛。」施一公反問:「如果你不廣泛閱讀,你的科研成果怎麼會這麼好?你怎麼能在自己的論文裡引用這麼多文獻?」

尼古拉的回答讓施一公非常意外:「我只讀與我的研究興趣有直接關係的論文,並且只有在寫論文時我才會大量閱讀。

離開尼古拉實驗室前,施一公再次向他拋出了這個始終沒有完全解開的謎:「如果你不怎麼讀文獻,又不怎麼去聽諾貝爾大牛的講座,你怎麼還能做一個如此出色的科學家?」

他回答說,他的時間有限,每天只有10小時左右在實驗室。權衡利弊之後,他只能把有限的時間用在他認為最重要的事情上,例如解析結構、與學生討論課題或寫文章。

尼古拉的回答表述了一個簡單的道理:

一個人必須對他要做的事情作出取捨,不可能面面俱到。無論閱讀科研文獻還是聆聽學術講座,目的都是為了借鑑相關經驗,更好地服務於自己的科研課題。

感悟

古人云: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日月如梭,轉瞬即逝。時間是我們最寶貴的資源,我們一定要學會合理地利用它。我曾就如何合理安排時間這一問題,前往知乎上搜尋資料。我發現:很多人都推崇精英模式,完人模式。也就是會學習,會打遊戲,會運動。這簡直是面面俱到。每一天的行程安排得滿滿的,什麼都想要。

而在我看來:

時間管理並不是把24小時安排得滿滿當當,而是優先為最重要最緊急的事情安排最多的時間。

假如現在是高三,你每晚有三小時的自習時間,按照平均原則,你給語數外(不考慮文綜,理綜)每一門安排一個小時時間,這看起來是合理的。但是根據木桶原則,這樣的安排則不是最好的。現在假設你的數學在這三科中是最薄弱的,我認為應該這樣安排時間:

數學分配1個半小時,語文和英語各分配45分鐘。雖然只多半個小時,但是隨著天數的增加,你的弱勢學科會慢慢有起色。等到後來的某次測驗,如果你發現英語掉隊了,那麼就可以給英語安排多一點時間。通過這樣的動態調整,你的進步曲線會非常陡峭。

所以,在時間管理上,我們一定要做到判斷取捨。判斷就是知道哪些事情最重要最緊急,哪些事情沒必要浪費時間去做。取捨就是,敢於拒絕那些對自己沒有意義但費時間的事情。

我們回顧下尼古拉的判斷的取捨。

判斷:

尼古拉一天只有10小時,這10小時對他的科研至關重要,因此他一定要將最多的時間花在科研上。科研是尼古拉的生存之道和人生追求,一分一秒都不能放過。

取捨:

不去見諾貝爾大佬,我認為有如下原因

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常常會請學術大牛來演講。這次演講時公開的,很多人都能聽到,不會那麼有"價值"。現在網絡發達,有問題咱郵件交流也可以撒。自己琢磨出來的才是自己的。科研需要培養單兵作戰的能力。聽諾貝爾大佬講話可以開闊下思路,但是研究還得自己搞。尼古拉也是一名優秀的科研人員。把別人沒研究的點吃透才是最重要的,諾貝爾大佬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對自己做的領域的也不一定特別清楚。上述5點僅僅是本人分析的,尼古拉肯定是經過熟慮才拒絕見諾貝爾大佬,而不是傲慢。

最後

希望我們都能把時間用在刀刃上,為那些最重要最緊急的事情讓出時間。有舍必有得,如果你無法判斷這件事情的重要性,你可以再三地問自己,這件事情真的值得我去花這麼多的時間嗎?

相關焦點

  • 施一公:從迷茫的研究生到優秀的科學家
    一名優秀的研究生應該有「脾氣」26日上午,城關校區西區大學生活動中心禮堂裡座無虛席,掌聲頻起,不少師生站著聽完了講座。施一公以《從迷茫的研究生到優秀的科學家》為題,與在場師生交流分享了自己的經歷和體會。
  • 顏寧的老師,施一公主導下的西湖大學離成功還有多遠?
    10月5日,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被授予哈維·阿爾特、麥可·霍頓和查爾斯·賴斯。隨後,諾貝爾物理學獎、化學獎、文學獎等獲獎者一一出爐。 看到此結果時,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應該有些許的失落。他,太希望獲得諾貝爾獎了。
  • 顏寧與施一公是什麼關係?為什麼顏寧回清華大學十年後出走美國?
    明明是單身,怎麼就變成了施一公的老婆了?真的太八卦了。說實話,顏寧的學術之路確實也跟施一公是有很大的聯繫的,施一公可以說是顏寧學術道路上的引路人。 一、施一公培養了顏寧。
  • 讀研找個好導師有多重要?施一公的學生顏寧和白蕊就是最好的例證
    可以這麼說,讀研如果能找個好導師,會讓你受益終生,而如果遇到一個不負責的導師,會讓你沒有尊嚴,抑鬱到不管不顧。一、施一公的弟子大放異彩。施一公是保送進入清華大學的,大學畢業後到美國美國的世界名校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攻讀醫學院分子生物物理博士學位。
  • 清華大學施一公教授妻子身份曝光,是高考狀元,還長得很漂亮
    清華大學施一公教授的妻子到底是誰?這個問題已經有了答案……在了解施一公教授的妻子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施一公,他是一位很牛的人!施一公:施一公是河南人,出生於河南省鄭州市,他從小的時候讀書就非常認真,還取得過全國高中數學聯賽一等獎,被保送到了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系。
  • 河南日報獨家專訪施一公:我是現實的理想主義者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劉洋/文 聶冬晗/圖從世界名校英國謝菲爾德大學辭職,到杭州西湖大學擔任博士生導師,35歲的趙世鈺做出這個決定,源於對西湖大學的期待,以及對施一公團隊辦學理念的認同。來到西湖大學的人幾乎都是這樣的理由。
  • 她曾放棄保研資格也要進施一公團隊,這個90後今入選MIT榜單
    既然那麼喜歡生命科學,為什麼不乾脆去施一公院士的實驗室去深造?——好友的建議說到了萬蕊雪的心坎兒上,她躍躍欲試,卻也有些心虛。萬蕊雪和施一公誰都知道,施一公是國內生命科學領域的「大佬」級人物,每年有多少人「削尖了腦袋」想進他的實驗室?
  • 為什麼人死後要等幾天才火化?農村老人道出真相,聽完後終於懂了
    那就是很多人都說人去世之後需要等幾天才能火化,而且在中國大部分的地方都不約而同的統一了這個說法,那麼為什麼後要等幾天才火化?農村老人道出真相,聽完後終於懂了,其實原因不是什麼封建迷信,而是有其他的特殊原因。
  • 人類為什麼無法逃脫死亡?聽完科學家的答案恍然大悟
    人類為什麼無法逃脫死亡?聽完科學家的答案恍然大悟地球上能夠孕育出生命,真是不可思議。要知道在浩瀚的宇宙中,目前只發現了地球存在生命。很多人都曾思考過這樣一個問題,生命是什麼?生命是如何誕生的?雖然目前咱們的科學已經進步了許多,但現在仍然無法解釋出那些問題。通過現有的知識儲備,我們只知道最初的生命形態是單細胞,經過漫長的進化和演變,才有了較為複雜的生命和高智慧的人類。
  • 5年前,施一公喊出西湖大學五年超清北的口號,現如今怎麼樣了?
    諾貝爾是世界上的頂級獎項,每次諾貝爾頒發獎項後,都會引起國內媒體探討:中美大學之間的差距到底在哪。我國近些年對於文化教育越來越重視,一直想拉近與美國的差距,甚至很多學校開始模仿美國著名的大學的教育制度,就比如今天我們要講的這所西湖大學。
  • 施一公夫婦身價超15億,可他為什麼總被黑?
    1998年到2008年,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任職期間,施一公曆任職位有:分子生物學系助理教授、副教授、終身教授、Warner-Lambert/Parke-Davis講席教授,妥妥的學術大佬。2008年,施一公博士宣布放棄1000萬美元的科研資助,並辭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終身教授的職位回國。
  • 師徒兩人相繼落選院士,施一公辭去清華副校長,顏寧當選美國院士
    武漢疫情的出現,很多學術界大佬紛紛走紅網絡,其中饒毅校長、施一公校長是早就聞名於學術界的,而舒紅兵院士、王延軼所長和高福院士則是在這次事件中新走紅的學術大佬。網絡上經常看到有人拿舒紅兵院士和施一公院士做比較,拿王延軼所長和顏寧教授做比較,筆者在這主要講的是施一公和顏寧。
  • 施一公等5位中國科學家獲《自然》傑出導師獎
    據《中國青年報》12月9日報導,2015年《自然》傑出導師獎今天對外揭曉,包括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曹雪濤在內的5位中國科學家獲得這一獎項。該獎由全球知名學術期刊《自然》雜誌總編Sir Philip Campbell博士創立,為強調導師啟發學生(年輕科學家)的重要性而設,每年專注於一個特定國家或者地區自2005年以來,已表彰了28位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導師。
  • 施一公:培養了三個美女學霸,一個美國院士,還有兩個90後科學家
    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世界上最牛的不是當了將軍的士兵,而是當了將軍後還能開軍校、成批地把士兵培養成將軍的人,施一公就是這樣的牛人。施一公本人就是清華大學的學霸,名頭非常響——著名生物學家、中科院院士、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曾經的清華大學副校長,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博士。
  • 魯迅為什麼會拒絕諾貝爾文學獎?諾貝爾獎金如果發錯了,怎麼辦?
    魯迅先生曾經與諾貝爾文學獎擦肩而過,他之所以沒有被提名,是因為他拒絕了提名,這一段塵封的歷史,是在20世紀的80年代被發現的,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的高本漢,曾經通過瑞典地理學家斯文·赫定諾貝爾賞金,梁啓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這錢,還欠努力……。」  從這段回憶錄來看(前提是:臺靜農的回憶是真的),在1927年,中國有兩個人可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一個是魯迅,另外一個就是梁啓超。但是,魯迅拒絕了。拒絕的理由是:還欠努力。
  • 魯迅為什麼會拒絕諾貝爾文學獎?諾貝爾賞金如果發錯了,怎麼辦?
    魯迅先生曾經與諾貝爾文學獎擦肩而過,他之所以沒有被提名,是因為他拒絕了提名,這一段塵封的歷史,是在20世紀的80年代被發現的,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的高本漢,曾經通過瑞典地理學家斯文·赫定,詢問魯迅先生是否願意接受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中間的接洽人,就是劉半農與臺靜農。1927年,臺靜農致信魯迅,魯迅的回信是:「請你轉致半農先生,我感謝他的好意,為我,為中國。
  • 施一公弟子、清華90後萬蕊雪談青年學者如何迅速建立影響力
    針對這一問題,施一公弟子、清華大學90後博士後、2018年「青年科學家」得主萬蕊雪在5月24日於上海舉行的浦江創新論壇科技創新青年造就者圓桌峰會上表示,國際知名期刊投稿時間長投稿困難這個問題確實存在,其本人在發表學術成果的時候也遇到過該問題。
  • 創業者施一公創業者施一公
    2008 年,施一公婉拒千萬美元科研經費,辭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終身教職,放棄了 500 平方米的獨棟花園別墅,回到他的母校清華,就任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院長、教授、博導。2014 年 3 月,施一公從瑞典國王手中接過了晶體學領域的最高獎項——愛明諾夫獎,這是他回國後所贏得的第一個國際最高獎項。
  • 中國又出一個錢學森,拒絕美國優厚待遇,果斷回國做貢獻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的發展面臨著許多困難,其中最短缺的就是人才。施一公是河南鄭州人美國想要花重金留下這名當之無愧的天才,但他心繫祖國,對美國的挽留他斷然拒絕了還說道:「愛國是每個國民最深刻也最樸素的情懷,假如我學到了東西卻不報效祖國,我稱不上愛國。」
  • 施一公:博士沒有和導師幾百小時的交流和訓練,是出不來的!培養學生...
    圖片來源:網絡來源:光明日報、施一公中科院院士施一公的手機跑步軟體顯示,2020年以來,他已經跑了1100多公裡。53歲的他隔日一跑,每個月訓練量保持在150~200公裡之間。奔跑,是他的生活習慣,也是人生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