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哲學」的時代
2015年,霍金預言:未來100年內,人工智慧會比人類更聰明,最終人類將被機器人控制。
不管這是不是危言聳聽,現代技術進入加速期,已然成為無可爭辯的事實。雖然,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一天天過著,覺得今天跟昨天、前天沒有區別。但這顯然是假象,是經不起推敲的。實際上,技術每天都在改變世界,改變我們的生活。
比如,5G時代已經到來,人類生活又將加速;
比如,大數據技術讓新冠肺炎的防控更省人省力;
比如,很多企業的應屆生招聘,已經開始用AI面試……
面對這種習焉不察的變化,不斷地反思才顯得尤其重要。可我們每天都被淹沒海量的信息和日常的奔忙所裹挾,缺少不斷反思自己和世界的智慧。越是這個時候,我們就越需要哲學這門愛智慧的科學,來提醒來啟發。這也是為什麼,這兩年學哲學在社會上正經歷著一個回潮,著名學者孫周興直接定義號召說:「我們時代是『最哲學』的時代。在現代技術加速推進、世界巨變、生命本質變異的未來新文明時代,哲學在新的生命規劃、生活世界的重建、個體自由的維護等方面都將有大作為。」
那麼哲學到底是什麼東西,聽起來如此高大上的學科,是不是很專精,要是大學沒選這個專業,就學不來搞不懂它呢?
哲學,究竟是個什麼東西?
實際上,哲學非但不虛無縹緲,反而非常「接地氣」,能源於生活,更能用於生活,為生活提供指導。因為哲學不只是一套世界觀和方法論,浙江大學哲學系教授何善蒙,更傾向把哲學解釋成分析、判斷和選擇的能力。
分析、判斷、選擇,其實這幾個詞理解起來都不麻煩,但越是簡單的詞才越說明它距離我們的日常生活非常近,我們幾乎每天都在做分析判斷選擇。比如,換工作時,我們就需要分析各個offer的優劣勢,做出判斷,然後才能選擇去哪家公司。
要進行分析判斷,我們必須得要有自己的立場,有我們思想的出發點,這其實就相當於「世界觀」了,你的世界觀決定了你怎麼分析一個東西,判斷一個事物。一個境界高的人,有智慧的人,在分析和判斷時就更能看清問題的本質,用嚴密的哲學分析,尤其是邏輯思維進行有效的判斷。
分析判斷好了,就是選擇,做出正確或者至少最符合你偏好的決策,這就是「方法論」。
然而,倘若你細品一下,「世界觀和方法論」這種稱呼,太過抽象和生硬,很難嵌入到我們瑣碎的日常生活之中,反而是「分析判斷選擇」的說法,特別容易帶入平常遇到的各種情景裡。所以如果你把哲學替換成分析-判斷-選擇,就會發現,這是個動態的過程,能體現出人的智慧。
中國有哲學嗎?
明白了哲學是什麼,很多人心裡依然會犯嘀咕:道理我都懂,但很多人都說,中國沒有哲學啊,因為哲學這個詞是從西方翻譯過來的,我們古代只有思想,卻沒有西方意義上的哲學。
當然,如果你從哲學這個詞的由來分析,它和中國古人確實沒什麼關係了。但如果你用上面何善蒙老師的概念,「哲學就是分析-判斷-選擇」來理解,這是不是每一個人都具有的一種品質?每一個傳統是不是都有這樣的一種智慧傾向?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想要了解、認識哲學,當然要學習我們中國古代的思想家們的智慧,學習我們中國人自己的哲學。
中國人的哲學最關心的是什麼?在何善蒙老師看來,最關心的是三個東西,個體、時間、實踐。
個體就是個人,這個很好理解。時間是用來幹什麼的?中國人對時間特別敏感,總愛講與時俱進,因為時間就是人的生命展開的過程,而過程之中個體在進行著實踐,形成經驗。
所以個體+時間+實踐,連在一起表明,研究中國哲學,就是要理解個人在自己具體的時空處境中做出來的具體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