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洲的熱帶雨林中,有這樣一條河流,它蜿蜒流淌,幾乎橫貫非洲大陸的中央地帶。如果按流量而論,它是世界上僅次於亞馬遜河的第二大河流。其所流經的熱帶雨林,同樣僅次於亞馬遜雨林,被當地人譽為「非洲之肺」,它就是剛果河。
在剛果河流域的兩岸,有這樣兩個國家,它們不僅在簡稱上完全相同,而且都使用法語,其中面積較大的為剛果民主共和國,較小的為剛果共和國。兩國的首都金夏沙和布拉柴維爾,還隔河相望,成為世界上距離最近的首都。
(高空拍攝的剛果河)
為了區分這兩個地區鄰國,人們分別以他們的首都名稱,稱呼它們為剛果(金)和剛果(布),那麼,僅僅一河之隔的兩個國家。為什麼沒有實現統一呢?
一、統一的剛果王國時代。
如今的剛果(金)和剛果(布),雖然民族並不統一,沒有哪個民族佔據絕對優勢,但它們中的絕大多數,都屬於班圖人的後裔。
班圖人也不是剛果的原土著居民,他們來自於兩千年前剛果盆地西北方,順流而下來到這裡定居。在14世紀左右,班圖人在剛果河河口地帶,建立起部落聯盟性質的剛果王國。
大航海時代開啟後,先期崛起的葡萄牙率先出海。1482年,葡萄牙航海家迪奧戈·卡奧沿著非洲西海岸前進,憑藉水中泥沙含量及水中含鹽度,他發現了剛果河的入海口。於是他迅速上岸,樹立起石柱,宣示葡萄牙對入海口領地的主權。
(班圖人)
二、西方的殖民瓜分。
1880年,法國一名叫布拉柴的海軍中尉,帶領軍隊沿河而上,深入剛果腹地,在剛果河一側建起一個小型基地,並將它命名為布拉柴維爾,也就是今天剛果(布)的首都所在地。
19世紀工業革命後,剛獨立的比利時由於煤炭資源豐富,工業得以迅猛發展。利奧波德二世不甘心比利時狹小領地的剝削,擴張野心與日俱增。
但當時美洲、大洋洲、亞洲已被瓜分完畢,只能向非洲內陸尋求殖民地。為此利奧波德成立國際非洲協會,指示史丹利負責非洲的探險。
不久後,史丹利進入剛果河流域勘察,在法國布拉柴維爾基地的河對岸,建立了數十個定居點和貿易站,並確立了主權所有。為了感謝利奧波德的知遇之恩,史丹利將剛果河中遊的金夏沙命名為「利奧波德城」。
1885年柏林會議後,曾經的剛果王國以剛果河為界,成為分屬法國和利奧波德個人所有的兩個殖民地。
(利奧波德二世)
三、比利時國王對剛果的血腥掠奪。
相比於法國的文明殖民,利奧波德二世對剛果的血腥掠奪,可謂殘酷至極罪孽深重。
為了逼迫當地黑人採集橡膠,他將婦女和兒童挾持為人質,男人們只有完成採膠量,才能領走家人。對於那些完不成任務的剛果人,利奧波德二世甚至把他們的手臂砍斷。
他還強迫剛果人修建鐵路,對於因勞動失去工作能力者,一律當場處死。據說每鋪設一塊枕木,就有一個剛果人死去。
利奧波德二世的暴行招致世界輿論的聲討,1908年,他被迫放棄了自己對剛果自由邦的所有權,將其轉讓給比利時政府,並更名為「比屬剛果」。
(蒙博託發動政變)
四、獨立後的兩個剛果國家。
法國對於剛果殖民地的統治,就要溫和得多,因此二戰時法屬剛果還加入自由法國,成為反法西斯陣營的一員。布拉柴維爾也成為戴高樂流亡政府的象徵性首都。
由於法國和比利時對剛果不同政治手段的分治,使得這兩個地區間在政治及文化上,有著很深的隔閡,所以當二戰後獨立運動興起時,兩塊殖民地因為主導權之爭,最終放棄統一,各自獨立。
為了彰顯正統,兩個地區獨立時的國號都叫「剛果共和國」,並同時加入聯合國。此後剛果(布)陷入連年內戰,時至今日都沒有完全穩定下來。而剛果(利)靠政變上臺的蒙博託,為了清除殖民印記,將首府利奧波德更名為金夏沙,還把國家改名為薩伊共和國。
可是沒多久,蒙博託政權被推翻,薩伊又變回了剛果民主共和國,從而再一次形成剛果河畔兩個剛果國家的尷尬。
由於西方殖民者的長期分割殖民統治,導致剛果(金)和剛果(布)之間,缺乏統一的民族主義情緒,雙方在如何團結,利益分配上始終難以達成共識,再加上兩個國家政局一直動蕩不安,內戰頻發,想要實現統一,就更加沒有可能了。
(參考資料:《剛果(布)和剛果(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