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中部國家剛果(金)的地理輪廓非常特殊。剛果(金)面積234.4萬平方公裡,在非洲僅次於阿爾及利亞,但是,剛果(金)幾乎沒有出海口。剛果(金)的西部,隔著剛果河,是剛果(金)的「兄弟」剛果(布)。兩個剛果的海岸線都不長,但剛果(布)怎麼說也有156公里海岸線,有一個像樣的港口城市黑角。剛果(金)就慘了,面積這麼大,海岸線竟然只有37公裡,連個像樣的港口都沒有。
無論是剛果(金),還是剛果(布),都對自己的海岸線較短不滿意。他們往往會指責同一個國家——安哥拉,認為是安哥拉「無中生有」,在剛果(金)與剛果(布)之間弄出一塊面積巨大的飛地卡賓達(也譯卡奔達),這才導致剛果(金)幾乎沒有出海口。安哥拉則一臉委屈,說這事是我搞的嗎?冤有頭、債有主,這是當年葡萄牙鬼子在安哥拉殖民時的傑作,你們找葡萄牙論理去。
在五百年多年前,葡萄牙是響噹噹的海上霸主,到處霸佔殖民地。公元1482年(也有一說為1475年),葡萄牙的探險家迪奧戈他在大西洋沿岸航行時,看到有條大河匯入大西洋,這就是剛果河口。迪奧戈認為這條大河是他們「發現」的,就應該屬於葡萄牙。葡萄牙想對剛果實行殖民統治,沒想到剛果的國王比較厲害,幾棒子就把葡萄牙人打得暈頭轉向。
剛果後來被法國和比利時瓜分,法國部分就是現在的剛果(布),比利時部分就是現在的剛果(金)。法屬剛果還好辦,有海岸線,可比屬剛果是沒有出海口,因為剛果河口還在葡萄牙手上。葡萄牙控制了剛果(金)南邊的安哥拉,以及現在的卡賓達。而卡賓達與安哥拉北部,正好把剛果河口包圍起來。
比利時本土面積只有3萬多平方公裡,發展所需的資源主要靠面積巨大的剛果(金)。剛果(金)沒有出海口,資源就無法運到比利時。比利時有辦法,他找到「老大哥」法國,還拉上了德國,來找葡萄牙論理。1884年11月,德國柏林召開了一次會議,商討歐洲各強在非洲的殖民地劃分。法國、德國就替比利時說話,認為葡萄牙應該劃出剛果河口,讓比屬剛果擁有出海口。葡萄牙不想給,但比利時又拉來了一個「江湖大哥」,就是美國,美國支持比利時的主張。
在法國、德國、美國的支持下,比利時不顧葡萄牙的抗議,強行闖到了大西洋岸邊,給剛果(金)弄來了一條不是很寬的出海口,也就是現在剛果(金)的「瓶口」部分。1885年,根據柏林會議的談判結果,各方籤訂了《希姆拉布科條約》,白紙黑字給比屬剛果爭取到了出海口。
比利時高興了,葡萄牙卻非常不爽。因為葡萄牙的安哥拉殖民地與卡賓達殖民地,被比利時隔成兩半,卡賓達了安哥拉的飛地。卡賓達與安哥拉之間被隔開,確實給葡萄牙統治造成不便。最好的辦法,就是提升卡賓達的殖民地地位,與安哥拉地位持平,便於葡萄牙管理。於是,面積7823平方公裡的卡賓達就成了葡萄牙統治下的一個海外省,與安哥拉平起平坐了。不過,葡萄牙畢竟是個小國,經濟不算發達。為了節省統治安哥拉與統治卡賓達的成本,葡萄牙還是把兩塊殖民地合併,時間是1933年。
為了反抗葡萄牙的統治,1961年,安哥拉開始起義,在境內追打葡萄牙殖民者,葡萄牙殖民者在安哥拉成了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經過多年努力,1975年1月,安哥拉終於擺脫葡萄牙的魔爪,11月建立國家。
安哥拉在追求自立的同時,早就注意到了卡賓達。獨立的時候,安哥拉就說過:絕不允許卡賓達脫離安哥拉。安哥拉在開各方會議時,故意不讓卡賓達的代表參加,以達到阻止卡賓達脫離安哥拉的目的。卡賓達對此極為不滿,認為卡賓達本來就不屬於安哥拉,是葡萄牙人把兩塊不同的區域強行整合在一起。
安哥拉堅決不允許卡賓達脫離安哥拉,而卡賓達則堅決要求自己脫離安哥拉。各自都有很多理由,其實只有一個真正的原因——上世紀六十年代,卡賓達沿海區域發現了儲量巨大的石油。
安哥拉有多少石油儲量?約有18.7億噸(131億桶),卡賓達佔了多少?約15億噸!打個比喻,卡賓達是俄羅斯的西伯利亞(盛產石油、天然氣),讓俄羅斯放棄西伯利亞的石油、天然氣,對於幾乎沒有工業基礎的俄羅斯來說,這等於斷糧。對安哥拉也一樣,失去了卡賓達的石油資源,像安哥拉這樣一個窮國,可能就再無翻身機會了。所以,無論卡賓達怎麼鬧,安哥拉守住卡賓達的意志都極為堅決。
圖-安哥拉女孩
而對於卡賓達來說,擁有如此驚人的石油儲量,憑什麼讓安哥拉坐享其成。安哥拉人吃肉,卡賓達人喝湯?卡賓達人會憤怒地發問:憑什麼!在卡賓達人看來,如果卡賓達成為國家,完全可以通過賣石油發財。然後就可以像海灣那些國家不勞而獲。不用半點努力,直接過上發達國家的生活。所以,安哥拉與卡賓達在這個問題上,雙方沒有任何商量的餘地。誰讓步,就等於把一大塊肥肉拱手讓人,誰都不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