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有引力波,還發光?別急,讓黑洞再飛一會兒

2020-11-25 手機鳳凰網

黑色的太空裡,兩個黑洞合二為一 | 別看了,就是黑的

黑暗深邃的太空,兩個黑色的黑洞合二為一,併合成同樣黑色的新黑洞。

這個過程,黑黑得黑,通常是不發光的

至少,大多數人之前是這麼認為的。

然而,不久前,一組天文學家宣稱,他們可能看到了雙黑洞併合事件導致的光亮。自引力波直接探測到黑洞併合以來,這還是破天荒的頭一次。

只不過,他們宣稱看到的光亮,出現在引力波探測到雙黑洞併合事件的足足35天之後。

乍看上去,似乎不怎麼靠譜啊……

但看完他們對事情來龍去脈的解釋之後,我承認,我的想像力還是太有限了。

學天文這麼多年,沒想到還可以有這麼科幻的景觀出現在這個宇宙中。

腦洞比《星際穿越》更大!

在電影《星際穿越》裡,我們見識過卡岡圖雅的世界:一整個行星系統,不是圍繞太陽這樣的恆星,而是圍著一個大約1億倍太陽質量的超大黑洞旋轉。

超大質量黑洞卡岡圖雅和它的行星 | 電影《星際穿越》劇照

這腦洞本已突破天際,但如果我們再進一步,把那些行星換成黑洞,再把行星的衛星也都換成黑洞呢?

在卡岡圖雅系統中,一個熾熱的吸積盤圍繞著中心超大質量黑洞高速旋轉著——但它的尺度似乎局限在最內側的行星以內。

吸積盤,黑洞周邊的物質盤,不只是塵埃盤這麼簡單。在爭先恐後掉落向中心超大質量黑洞的過程中,吸積盤上的物質相互之間劇烈摩擦,可以達到極高的溫度。這一過程的產能效率,甚至比核聚變還高出幾十倍——最多可以把折合盤上物質四成多的質量轉化成輻射釋放出來,堪稱宇宙中最強的垃圾燃燒發電(光)廠

正因為如此,黑洞卡岡圖雅才給周圍的行星帶來了光和熱。而在真實的宇宙當中,一些黑洞也因此成為了宇宙中最明亮的天體。

如果,我們再進一步,讓這吸積盤拓展拓展,一直拓展到數百倍於日地距離以外,把所有由黑洞組成的「行星」和「衛星」全都淹沒呢?

熾熱海洋裡的雙黑洞之舞

幾十倍於冥王星軌道大小的熾熱海洋,翻卷著、咆哮著。出沒其間的,是遠比中心超大質量黑洞微小的恆星級黑洞——質量一般只有太陽的幾十到上百倍。它們仿佛這片海洋中黑暗的遊魚,競逐著、嬉戲著。

超大質量黑洞吸積盤中的恆星質量黑洞,藝術家想像圖 | Caltech/R. Hurt (IPAC)

當兩個這樣的小質量黑洞偶然糾纏在一起,它們以比武之姿相互繞轉,試探、試探,越繞越近、越纏越緊——緊繃的氣氛到最後一剎終於崩壞,隨著一聲悽厲的鳥鳴,兩個黑洞終於合二為一了。

這鳥鳴,攪動整個宇宙的時空,形成一陣陣引力波的漣漪向外擴散,直到上億光年之外的地球。

這一天,是地球上的2019年5月21日,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和室女座引力波天文臺(Virgo)觀測到一起雙黑洞併合引力波事件,編號S190521g。

這就完了?不,還沒。

飛翔吧,黑洞,在吸積盤之上

在那兩個黑洞併合的一剎那,由於二者質量懸殊,引力波發射並不均衡。偏向一側的引力波產生巨大的反作用力,讓剛剛併合形成的新黑洞獲得巨大的動能——

它像一顆子彈,射了出去

一顆在「海洋」中超音速飛行的子彈。

這顆上百倍太陽質量的黑洞子彈,在吸積盤的熾熱海洋中高歌猛進,所到之處,拉出一條由激波擴散形成的尾跡。

然後,它飛出了那並不算太深的「海水」

就像一隻衝出海面、在十幾米高空中「飛翔」的虎鯨。

「飛」出洋面的虎鯨 | Biosphoto/Christopher Swann

且說那「水體」被高速撕開時拉出的激波,比「海洋」本身更加熾熱,發出明亮的光。

但稠密的吸積盤,卻不允許這光子輕易逃逸出來。每一顆光子,都需要在跟「海水」碰撞摩擦幾十天之後,才能鑽出洋面。

然後,它們同樣飛向了廣袤的太空——其中有那麼些個光子,飛向了銀河系,飛向太陽,飛向了地球。

35天後,類星體異常增亮!

就在觀測到那起雙黑洞併合引力波事件的35天之後,茲維基瞬變現象監測儀(Zwicky Transient Facility)在引力波可能源起的方向上,發現一個類星體突然增亮,持續了40天,然後才再度暗淡下去。

安裝在1.2米口徑塞繆爾·奧斯欽望遠鏡上的茲維基瞬變現象監測儀 | 美國加州理工光學天文臺

類星體,正是星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因為吞噬大量物質、吸積盤發光發熱而形成的宇宙中最明亮的一類天體

那些天文學家腦洞大開,提出如此科幻的一個場景,把類星體的異常增亮跟雙黑洞併合聯繫在了一起——

由於稠密吸積盤的遲滯,我們接收到光子比接收到引力波遲了35天;又由於黑洞射穿吸積盤,飛出了吸積盤表面,於是激波導致的增亮沒過多久便又消失了。

事情真是這樣的嗎?也不一定

畢竟以目前人類的觀測手段,實在是看不清百億光年之外,一個比太陽系大不了多少的超大黑洞周邊,到底發生或者沒有發生過什麼。

不過發表這篇論文的天文學家認為,他們已經排除了類星體正常光變、超新星、微引力透鏡事件等其他原因的可能,雙黑洞併合踹飛黑洞是目前可能性最大的解釋

那,如何才能進一步驗證呢?

飛翔在空中的虎鯨,總有掉回洋面的一刻;飛翔在吸積盤上空的黑洞,也會有重新落入「汪洋」之時——按照那些天文學家的推算,倒是等不了太久,大約也就幾年而已。

現在天文學家已經鎖定目標,加強監測,就等著捕捉黑洞「入水」再次激起的璀璨浪花了。

作者:劉博洋

編輯:Steed

相關焦點

  • 黑洞合併,竟然可以發光?
    如果這是真的,可能要重新考慮:也許合併的黑洞確實會發光。然而,光只能從黑洞視界外發射。當人們提到黑洞是什麼,就會立刻明白為什麼當兩個黑洞碰撞時它不應該發光。黑洞不像我們宇宙中其他形式的物質那樣是一個固體的物理物體。它們不是由可識別的粒子組成的;它們不會與環境中的粒子發生交互或反應;當另一個物體與它們碰撞時,它們不會發光。
  • 中國引力波計劃再啟動!引力波是什麼?盤點2010至今的天文學事件
    中國科學院院士、空間引力波探測「太極計劃」首席科學家吳嶽良說,中科院正啟動空間引力波探測計劃第二步「太極二號」雙星計劃。經過多年科學前沿研究,提出了#我國空間引力波探測太極計劃#,確定了「單星、雙星、三星」的「三步走」發展戰略和路線圖。「太極計劃」重點瞄準中等質量雙黑洞合併過程,其引力波探測星組是由三顆衛星組成的等邊三角形,在地球繞日軌道發射入軌後繞日運行。
  • 瞬間釋放8個太陽質量的最強引力波,除了強,還有什麼特別地方?
    important}前兩天我介紹了一下LIGO在月初公布的人類迄今探測到的最強引力波GW190521,由於篇幅所限沒有細說,今天要補上了。如果對該引力波事件完全不清楚的可以一會兒翻看我兩天前的文章:《宇宙最強音,8個太陽質量瞬間釋放,LIGO發現最強引力波》。
  • 為什麼引力波能逃出黑洞?
    前些日子引力波的話題引起了人們的熱議,今天我們也來談一談。引力波這個概念是愛因斯坦提出來的,他預言大質量的物體運動會引起時空的振蕩,他稱它為引力波。由於難於觀測,目前只有中子星、黑洞級別的天體併合產生的引力波才能被人類捕捉到。
  • 人類首次直接探到引力波:黑洞碰撞引發-人類,引力波,黑洞,探測...
    13億年前的地球充其量還只有低等生命的存在,然而那時候遙遠外太空裡一顆質量為29倍太陽質量的黑洞與另外一顆36倍太陽質量的黑洞緩慢地靠近了,它們相互繞轉,最後碰撞併合在一起,並撥動宇宙的琴弦——發出引力波。引力波以光速傳播,在走了漫長的13億年後,如今正強烈地撥動著2016年地球人的心弦。
  • 引力波碰撞「生」黑洞
    事實上,前幾年由美國雷射幹涉儀引力波天文臺(LIGO)探測到的引力波,傳到地球上,幾乎就可以看作是平面波了。平面波的強度是不會隨距離衰減的,因為它的能量不像球面波那樣發散。就像牛頓第一運動定律所說的那樣,在不存在外力的情況下,運動的物體都會保持勻速直線運動,平面波也是一樣。所以,如果不考慮障礙和吸收,平面波傳到任何地方都能保持一樣的強度。
  • 一百年了,引力波還在教科學家做人#黑洞
    就是這一次的leg發現了一顆一百四十二倍太陽質量的黑洞,這個黑洞是由兩個小一點的黑洞給合併出來的,一個是六十五倍太陽質量,另外一個是八十五倍的太陽質量,就是八十五這個數字太奇怪了,根據我們現有的黑洞理論,不應該存在八十五倍太陽質量的黑洞。
  • 黑洞與蟲洞相遇後結局眾多 但都繞不開引力波
    黑洞的存在已經被觀測所證實,甚至在2019年出現了第一張黑洞照片。而蟲洞依然屬於理論假定,還沒有被天文觀測所證實。如果能證明蟲洞真的存在,天文學研究將獲得巨大突破。  在此次研究中,研究人員通過數值模擬的方法,發現黑洞落入蟲洞會產生一種特殊的引力波信號——「反啾啾聲」,這與雙黑洞碰撞所產生的「啾啾聲」引力波信號是不同的。
  • 前所未見的新黑洞!引力波天文學又創奇蹟
    然而,目前實際觀測到的只有兩類,要麼是恆星級黑洞,要麼是超大質量黑洞。顧名思義,恆星級黑洞的質量與恆星相當,只有太陽質量的幾倍到幾十倍;而所謂超大質量黑洞被認為是至少比太陽重幾千倍,最高可達數十億倍。超大質量黑洞位於星系的核心(如銀河系中心黑洞質量約為420萬太陽質量),上千億顆恆星的運動由它們所主宰。
  • 【科學講座】陸由俊:黑洞與引力波
    本次講座的主題是「黑洞與引力波」。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引力波天體物理」研究團組首席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學崗位教授陸由俊老師生動地向同學們介紹起黑洞與引力波。  講座伊始,陸老師從時空開始講起。牛頓堅持絕對時空觀,三維空間就像是重複的方格,而格點上都有著時鐘。但在幾百年後,愛因斯坦提出了等效原理,進而得到了廣義協變原理和場方程,發現了彎曲的時空。
  • 繞著蟲洞旋轉的黑洞可能會發出奇異的引力波
    從外面看,蟲洞似乎與黑洞相似。但是,當物體落入黑洞時,會被困在裡面,而落入蟲洞的物體可以穿過蟲洞到達另一端。  目前還沒有任何證據表明蟲洞的存在。美國範德堡大學的物理學家威廉·蓋貝拉說:「這些都只是推測。」但是,如果蟲洞真的存在,研究人員就有可能通過引力波探測到這些奇異的天體。
  • 繞著蟲洞旋轉的黑洞可能會發出奇異的引力波
    引力波探測器已經幫助天文學家發現了神秘的黑洞,而下一個重大的發現可能會更加奇異,那就是我們在科幻作品中經常看到的概念:蟲洞。從外面看,蟲洞似乎與黑洞相似。但是,當物體落入黑洞時,會被困在裡面,而落入蟲洞的物體可以穿過蟲洞到達另一端。目前還沒有任何證據表明蟲洞的存在。美國範德堡大學的物理學家威廉·蓋貝拉說:「這些都只是推測。」但是,如果蟲洞真的存在,研究人員就有可能通過引力波探測到這些奇異的天體。蓋貝拉及其同事想像了一個質量為太陽5倍的黑洞,繞著距離地球16億光年的蟲洞旋轉。
  • 黑洞會爆炸嗎?爆炸時會有黑洞碎片飛出嗎?
    黑洞會爆炸嗎?這個只吞不吐、如同宇宙BUG一樣存在的天體應該是不會爆炸的!因為不存在理論基礎,那麼兩個黑洞合併是否會爆炸呢?會有黑洞碎片飛出來嗎?比如像中子星那樣拋灑無數黃金的可能性存在嗎?要理解這個問題,我們首先來了解下黑洞是如何形成的!
  • 引力波可以逃出黑洞嗎?
    【每日科技網】  愛因斯坦在1916年6月,就在廣義相對論的基礎上預言了引力波。所以,引力波和郭英森先生沒有任何關係。引力波是一種對引力傳遞方式的簡潔的描述。任何物體都會產生振動,比如水面,水面發生振動,就會以一圈一圈波的形式向外界擴展,把能量信息傳遞出去。這就是水波。
  • 解碼引力波信號 「弦外之音」驗證黑洞「無毛」形象
    研究小組通過數據模擬,發現當信號到達峰值後,還存在著一種「弦外之音」——一組響亮而短暫的「聲音」。當他們將這種「弦外之音」納入考量,重新分析信號數據後,發現他們可以成功地分離出來一種新的「聲音」模式,一種新生黑洞發出的「聲音」。
  • 為何天文學家不曾找到小型黑洞?人類正在用引力波探測它們
    但事實上,經過計算我們可以發現太陽每千克質量釋放的能量,甚至還不如地球上的變溫動物(蜥蜴或者是烏龜之類的),太陽的溫度確實很高,但是只有那佔總體級僅僅2%的核心才發生著核聚變,其他的氣體都是在不斷地被「吹脹」起來了而已。跟宇宙中的巨無霸比太陽不算什麼,但是如果看平均值的話,太陽還是可以吹一吹得,我們的太陽比宇宙中80%的恆星都要大。
  • 引力波再立功,理論中的黑洞被發現,科學家的疑惑解開了
    幾年後,德國天體物理學家卡爾·史瓦西根據廣義相對論,推測出了宇宙中一種神秘的天體——黑洞。時至今日,我們已經證實了黑洞的存在,並且還發現了多種不同的黑洞,比如恆星級黑洞、超大質量黑洞。其中,恆星級黑洞的質量一般不超過太陽的100倍,而超大質量黑洞則普遍在100萬倍太陽質量以上。
  • 科普中國詳解引力波:兩個黑洞的「火拼」
    直到1905年狹義相對論發表,再到1915年廣義相對論的發表,愛因斯坦提出了一種完全不同的對於引力的看法,引力是因為質量對於時空造成了變形所導致,而非質量之間的吸引。這就意味著,我們時空可被當做一種可以變形的介質來認識。所以引力波,簡單來說,就是時空自身的波動。相比較我們熟知的無線電波(或者電磁波),它僅僅是在時空之中傳播的,時空是它的媒介。
  • 為什麼說:進入黑洞「事件視界」奇點後,就別想再出來了?
    黑洞是外層空間最迷人的現象之一,一度引起無限的遐想,科學家們一直在努力對黑洞進行研究,也獲得了不少黑洞知識。現在天文學家發表了一篇新研究論文,記錄了一次罕見的可見黑洞碰撞,碰撞產生了一道閃光,使科學家能夠從地球上看到這一事件。從《星際迷航》到《神秘博士》…無數科幻小說經常將黑洞融入故事情節,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仍然有太多我們對黑洞不知道的東西。
  • 距地數十億光年處,科學家發現2個黑洞正在融合,發射大量引力波
    據報導,近日,來自全球引力波探測器網絡的科研人員,連發了4篇文章,公布了迄今為止的50次引力波事件,或類似引力波事件的統計分析報告,表示引力波的出現,一般都與黑洞合併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