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的太空裡,兩個黑洞合二為一 | 別看了,就是黑的
黑暗深邃的太空,兩個黑色的黑洞合二為一,併合成同樣黑色的新黑洞。
這個過程,黑黑得黑,通常是不發光的。
至少,大多數人之前是這麼認為的。
然而,不久前,一組天文學家宣稱,他們可能看到了雙黑洞併合事件導致的光亮。自引力波直接探測到黑洞併合以來,這還是破天荒的頭一次。
只不過,他們宣稱看到的光亮,出現在引力波探測到雙黑洞併合事件的足足35天之後。
乍看上去,似乎不怎麼靠譜啊……
但看完他們對事情來龍去脈的解釋之後,我承認,我的想像力還是太有限了。
學天文這麼多年,沒想到還可以有這麼科幻的景觀出現在這個宇宙中。
腦洞比《星際穿越》更大!
在電影《星際穿越》裡,我們見識過卡岡圖雅的世界:一整個行星系統,不是圍繞太陽這樣的恆星,而是圍著一個大約1億倍太陽質量的超大黑洞旋轉。
超大質量黑洞卡岡圖雅和它的行星 | 電影《星際穿越》劇照
這腦洞本已突破天際,但如果我們再進一步,把那些行星換成黑洞,再把行星的衛星也都換成黑洞呢?
在卡岡圖雅系統中,一個熾熱的吸積盤圍繞著中心超大質量黑洞高速旋轉著——但它的尺度似乎局限在最內側的行星以內。
吸積盤,黑洞周邊的物質盤,不只是塵埃盤這麼簡單。在爭先恐後掉落向中心超大質量黑洞的過程中,吸積盤上的物質相互之間劇烈摩擦,可以達到極高的溫度。這一過程的產能效率,甚至比核聚變還高出幾十倍——最多可以把折合盤上物質四成多的質量轉化成輻射釋放出來,堪稱宇宙中最強的垃圾燃燒發電(光)廠。
正因為如此,黑洞卡岡圖雅才給周圍的行星帶來了光和熱。而在真實的宇宙當中,一些黑洞也因此成為了宇宙中最明亮的天體。
如果,我們再進一步,讓這吸積盤拓展拓展,一直拓展到數百倍於日地距離以外,把所有由黑洞組成的「行星」和「衛星」全都淹沒呢?
熾熱海洋裡的雙黑洞之舞
幾十倍於冥王星軌道大小的熾熱海洋,翻卷著、咆哮著。出沒其間的,是遠比中心超大質量黑洞微小的恆星級黑洞——質量一般只有太陽的幾十到上百倍。它們仿佛這片海洋中黑暗的遊魚,競逐著、嬉戲著。
超大質量黑洞吸積盤中的恆星質量黑洞,藝術家想像圖 | Caltech/R. Hurt (IPAC)
當兩個這樣的小質量黑洞偶然糾纏在一起,它們以比武之姿相互繞轉,試探、試探,越繞越近、越纏越緊——緊繃的氣氛到最後一剎終於崩壞,隨著一聲悽厲的鳥鳴,兩個黑洞終於合二為一了。
這鳥鳴,攪動整個宇宙的時空,形成一陣陣引力波的漣漪向外擴散,直到上億光年之外的地球。
這一天,是地球上的2019年5月21日,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和室女座引力波天文臺(Virgo)觀測到一起雙黑洞併合引力波事件,編號S190521g。
這就完了?不,還沒。
飛翔吧,黑洞,在吸積盤之上
在那兩個黑洞併合的一剎那,由於二者質量懸殊,引力波發射並不均衡。偏向一側的引力波產生巨大的反作用力,讓剛剛併合形成的新黑洞獲得巨大的動能——
它像一顆子彈,射了出去。
一顆在「海洋」中超音速飛行的子彈。
這顆上百倍太陽質量的黑洞子彈,在吸積盤的熾熱海洋中高歌猛進,所到之處,拉出一條由激波擴散形成的尾跡。
然後,它飛出了那並不算太深的「海水」。
就像一隻衝出海面、在十幾米高空中「飛翔」的虎鯨。
「飛」出洋面的虎鯨 | Biosphoto/Christopher Swann
且說那「水體」被高速撕開時拉出的激波,比「海洋」本身更加熾熱,發出明亮的光。
但稠密的吸積盤,卻不允許這光子輕易逃逸出來。每一顆光子,都需要在跟「海水」碰撞摩擦幾十天之後,才能鑽出洋面。
然後,它們同樣飛向了廣袤的太空——其中有那麼些個光子,飛向了銀河系,飛向太陽,飛向了地球。
35天後,類星體異常增亮!
就在觀測到那起雙黑洞併合引力波事件的35天之後,茲維基瞬變現象監測儀(Zwicky Transient Facility)在引力波可能源起的方向上,發現一個類星體突然增亮,持續了40天,然後才再度暗淡下去。
安裝在1.2米口徑塞繆爾·奧斯欽望遠鏡上的茲維基瞬變現象監測儀 | 美國加州理工光學天文臺
類星體,正是星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因為吞噬大量物質、吸積盤發光發熱而形成的宇宙中最明亮的一類天體。
那些天文學家腦洞大開,提出如此科幻的一個場景,把類星體的異常增亮跟雙黑洞併合聯繫在了一起——
由於稠密吸積盤的遲滯,我們接收到光子比接收到引力波遲了35天;又由於黑洞射穿吸積盤,飛出了吸積盤表面,於是激波導致的增亮沒過多久便又消失了。
事情真是這樣的嗎?也不一定。
畢竟以目前人類的觀測手段,實在是看不清百億光年之外,一個比太陽系大不了多少的超大黑洞周邊,到底發生或者沒有發生過什麼。
不過發表這篇論文的天文學家認為,他們已經排除了類星體正常光變、超新星、微引力透鏡事件等其他原因的可能,雙黑洞併合踹飛黑洞是目前可能性最大的解釋。
那,如何才能進一步驗證呢?
飛翔在空中的虎鯨,總有掉回洋面的一刻;飛翔在吸積盤上空的黑洞,也會有重新落入「汪洋」之時——按照那些天文學家的推算,倒是等不了太久,大約也就幾年而已。
現在天文學家已經鎖定目標,加強監測,就等著捕捉黑洞「入水」再次激起的璀璨浪花了。
作者:劉博洋
編輯:Ste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