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這裡是」金蘋果老師說早教那些事」,今天的文章是:
重新認識」成功」和」失敗」
許多孩子感覺家長的認可不僅有賴於他們表現乖巧,還有賴於他們是否成功,因此我們需要考慮我們的家庭當中是否已經存在這樣的動力結構.我們需要用局外人的目光去觀察,觀察我們如何對孩子談論每樣事情都必須做好的重要性,觀察我們如何對孩子的成功和失敗做出反應,觀察他們如何對我們的反應產生反應.在某些情況下,不妨直接了當地問孩子:"你有時會感覺好像你只有得到高分(或在體育運動中表現良好,或取得我可以向朋友炫耀的成績)時我才愛你嗎?」自然,只有在孩子感到可以完全誠實面對我們時這種提問才管用,也就是說,他們知道自己無論說了什麼,我們都會傾聽,既不予以辯解,也不會勃然大怒.
許多家庭的問題並不只在於會感受到什麼強度的有條件的愛,而是在於家長將多少重點放在了孩子的成績上.幾年之後,將沒有人關心誰在小聯盟比賽中取得了勝利,或者你的孩子在數學考試中得了多少分,但孩子感覺他必須掙得我們的溫情的心理影響卻會久久不散、潰爛惡化.我們需要評價我們的行為和動機,需要對鏡自省,質疑我們是否對孩子逼得太緊,他們的成績對我們這麼重要,是不是因為其體現了我們的價值.即使那些爽快贊同"我只想讓孩子快樂"的家長,他們的行為有時也會留下一種截然不同的印象.
我們當中大多數人都很熟悉這樣一種人,他們取得了傳統意義上的成功,卻過著並不快樂的生活.還有人曾經給人以終生一事無成的印象,卻功成名就.許多聰名能幹、成就斐然的成年人都曾經是成績平平的學生,而許多冉冉升起的新星最終都焚燒殆盡.經過15餘年對高中狀元的職業情況做跟蹤調查,一位研究人員總結道,這些學生大多數都只是"知道如何學習.別指望在他們中間找到創新性的突破…或某個特定領域內的領軍人物".即使他們成為領軍人物,也會怨恨家長只在自己做出成績時才給予關注.
總之,因學歷感到快樂的人不會永遠快樂.我們的職責是警告孩子對"優"、金錢和獎盃依賴成癮的後果,而不是引領他們患上這種癖好.我們需要讓他們(和我們)將焦點放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也就是說要加強我們與孩子之間的關係,明確我們的愛絕對與他們的成績毫無關係;這就意味著要反思我們該如何對充斥童年時期的無數小成功和小挫折做出反應.
兩個結論就此浮現:第一,孩子達不到目標和感覺無能時需要我們的愛---而非失望.第二,如果孩子取得成功,我們就對其濫施正面強化,好像在說我們的愛有賴於他們的表現,他們最好保護好成績,不然的話…這是十分危險的.
我們到底應該給孩子多少學業上的幫助呢?記住,那些最深思熟慮且富有創造性的人士那些對自己作的事情樂在其中的人.一般來說,興趣激發優秀---我是說對任務本身的興趣,而不是對成功本身或超越他人的興趣.
大量證據表明,當孩子被引導得過度關注自己做得好不好時,就通常不會對所做之事有太多樂趣.這本身就是一個可悲的結果,通常會給孩子造成巨大壓力,同時還是個悖論,因它阻止孩子最大限度發揮潛能.如果學生被引導得糾結於自己的表現質量("我做得算好嗎?我能達到標準嗎?我還能取得多少進步? "),那麼學習就變成一個負擔,而非一次體驗興奮的機會.學習不是他們想要弄懂的東西,而是他們必須做得更好的東西.
因此,我們不應該給孩子壓力,而是支持、溫和的指導、鼓勵,信任孩子日益增長的能力,必要時給予幫助.我們不應該讓孩子參加競爭性強的活動,而應給他們提供享受學習樂趣的機會,用不需要戰勝他人的方式去學習.
我們不應該過度專注於他們的學習成績,而是應該對孩子所學的東西產生濃厚興趣. "那麼,你認為恐龍是怎麼滅絕的? "這樣的問題能開發孩子的智力; "你考試怎麼得了個B-?"這樣的問題就不會.如果孩子在寫論文,不要專注於它是否足夠好,而是關注其內容(以及構思的過程).家長可以問:"你是怎麼選擇這個論題的?你在調查過程中學到了什麼?你為何要把這個重要觀點留到最後?開始動筆後你的觀點有沒有發生變化? "
我要重申,幫助孩子獲得---無論是寫作、滑雪、吹小號,還是電腦遊戲---成功的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儘可能地幫助他愛上他正在做的事,不那麼關注他獲得了多大的成功,幫助他對任務本身抱以更多的興趣.換句話說,我們需要鼓勵更多、評價更少、永遠愛他.
(內容摘自艾爾菲·科恩的《無條件養育》)
金蘋果老師說:有一個說法,世界上做出人類突破性、偉大科學貢獻的人基本全部來自己於豪門貴族,牛頓、愛因斯坦、伽利略等,無一例外,因為他們要在自己的領域專注幾十年,他們的家庭環境不需要他們為生存去分散注意力,我想這是另一個側面證明,關注成功與失敗對做成一件事的破壞.專注於事情本身是多麼重要,偉大科學家的成功有偶然,但又有必然,幾十年如一日的在一個領域的不斷探索是一定要的,人的注意力和心力又是有限的,時刻想著能成功嗎?肯定會離成功越遠.我想大家一定明白,讓孩子愛上一件事,為之去努力的精神肯定重要過那些獎盃.
如果您有什麼觀點和想法歡迎在下面留言、分享.也歡迎您把今天這篇文章分享給您的朋友,一起學習、探討.
明天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