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認識」成功」和」失敗」

2021-01-13 騰訊網

您好!這裡是」金蘋果老師說早教那些事」,今天的文章是:

重新認識成功失敗

許多孩子感覺家長的認可不僅有賴於他們表現乖巧,還有賴於他們是否成功,因此我們需要考慮我們的家庭當中是否已經存在這樣的動力結構.我們需要用局外人的目光去觀察,觀察我們如何對孩子談論每樣事情都必須做好的重要性,觀察我們如何對孩子的成功和失敗做出反應,觀察他們如何對我們的反應產生反應.在某些情況下,不妨直接了當地問孩子:"你有時會感覺好像你只有得到高分(或在體育運動中表現良好,或取得我可以向朋友炫耀的成績)時我才愛你嗎?」自然,只有在孩子感到可以完全誠實面對我們時這種提問才管用,也就是說,他們知道自己無論說了什麼,我們都會傾聽,既不予以辯解,也不會勃然大怒.

許多家庭的問題並不只在於會感受到什麼強度的有條件的愛,而是在於家長將多少重點放在了孩子的成績上.幾年之後,將沒有人關心誰在小聯盟比賽中取得了勝利,或者你的孩子在數學考試中得了多少分,但孩子感覺他必須掙得我們的溫情的心理影響卻會久久不散、潰爛惡化.我們需要評價我們的行為和動機,需要對鏡自省,質疑我們是否對孩子逼得太緊,他們的成績對我們這麼重要,是不是因為其體現了我們的價值.即使那些爽快贊同"我只想讓孩子快樂"的家長,他們的行為有時也會留下一種截然不同的印象.

我們當中大多數人都很熟悉這樣一種人,他們取得了傳統意義上的成功,卻過著並不快樂的生活.還有人曾經給人以終生一事無成的印象,卻功成名就.許多聰名能幹、成就斐然的成年人都曾經是成績平平的學生,而許多冉冉升起的新星最終都焚燒殆盡.經過15餘年對高中狀元的職業情況做跟蹤調查,一位研究人員總結道,這些學生大多數都只是"知道如何學習.別指望在他們中間找到創新性的突破…或某個特定領域內的領軍人物".即使他們成為領軍人物,也會怨恨家長只在自己做出成績時才給予關注.

總之,因學歷感到快樂的人不會永遠快樂.我們的職責是警告孩子對"優"、金錢和獎盃依賴成癮的後果,而不是引領他們患上這種癖好.我們需要讓他們(和我們)將焦點放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也就是說要加強我們與孩子之間的關係,明確我們的愛絕對與他們的成績毫無關係;這就意味著要反思我們該如何對充斥童年時期的無數小成功和小挫折做出反應.

兩個結論就此浮現:第一,孩子達不到目標和感覺無能時需要我們的愛---而非失望.第二,如果孩子取得成功,我們就對其濫施正面強化,好像在說我們的愛有賴於他們的表現,他們最好保護好成績,不然的話…這是十分危險的.

我們到底應該給孩子多少學業上的幫助呢?記住,那些最深思熟慮且富有創造性的人士那些對自己作的事情樂在其中的人.一般來說,興趣激發優秀---我是說對任務本身的興趣,而不是對成功本身或超越他人的興趣.

大量證據表明,當孩子被引導得過度關注自己做得好不好時,就通常不會對所做之事有太多樂趣.這本身就是一個可悲的結果,通常會給孩子造成巨大壓力,同時還是個悖論,因它阻止孩子最大限度發揮潛能.如果學生被引導得糾結於自己的表現質量("我做得算好嗎?我能達到標準嗎?我還能取得多少進步? "),那麼學習就變成一個負擔,而非一次體驗興奮的機會.學習不是他們想要弄懂的東西,而是他們必須做得更好的東西.

因此,我們不應該給孩子壓力,而是支持、溫和的指導、鼓勵,信任孩子日益增長的能力,必要時給予幫助.我們不應該讓孩子參加競爭性強的活動,而應給他們提供享受學習樂趣的機會,用不需要戰勝他人的方式去學習.

我們不應該過度專注於他們的學習成績,而是應該對孩子所學的東西產生濃厚興趣. "那麼,你認為恐龍是怎麼滅絕的? "這樣的問題能開發孩子的智力; "你考試怎麼得了個B-?"這樣的問題就不會.如果孩子在寫論文,不要專注於它是否足夠好,而是關注其內容(以及構思的過程).家長可以問:"你是怎麼選擇這個論題的?你在調查過程中學到了什麼?你為何要把這個重要觀點留到最後?開始動筆後你的觀點有沒有發生變化? "

我要重申,幫助孩子獲得---無論是寫作、滑雪、吹小號,還是電腦遊戲---成功的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儘可能地幫助他愛上他正在做的事,不那麼關注他獲得了多大的成功,幫助他對任務本身抱以更多的興趣.換句話說,我們需要鼓勵更多、評價更少、永遠愛他.

(內容摘自艾爾菲·科恩的《無條件養育》)

金蘋果老師說:有一個說法,世界上做出人類突破性、偉大科學貢獻的人基本全部來自己於豪門貴族,牛頓、愛因斯坦、伽利略等,無一例外,因為他們要在自己的領域專注幾十年,他們的家庭環境不需要他們為生存去分散注意力,我想這是另一個側面證明,關注成功與失敗對做成一件事的破壞.專注於事情本身是多麼重要,偉大科學家的成功有偶然,但又有必然,幾十年如一日的在一個領域的不斷探索是一定要的,人的注意力和心力又是有限的,時刻想著能成功嗎?肯定會離成功越遠.我想大家一定明白,讓孩子愛上一件事,為之去努力的精神肯定重要過那些獎盃.

如果您有什麼觀點和想法歡迎在下面留言、分享.也歡迎您把今天這篇文章分享給您的朋友,一起學習、探討.

明天見!

相關焦點

  • 夢想+失敗+堅持=成功:人生與失敗比鄰而居,不要讓你的精神破產
    那些成功者並不是一直順順利利,他們也是經過無數次失敗和挑戰,通過總結失敗經驗作為自己制勝法寶,頑強地堅持,一次次站立起來,最中獲得了一個又一個成功。面對失敗千萬不能沮喪消沉,更不能長時間停止在失敗的悲痛之中,否則,距離理想和目標就會越來越遠,靜止不動就是退步投降。
  • 完美的失敗是一種警醒!愛迪生發明:我發現1000種不能成功的方法
    有個年輕人來到這個實驗室,他有許多獨特的想法和創意,由於實驗室裡的每個人都可以獨立做任何的研究和試驗,所以他很快便投入到自己的研究中去,經過大半年的努力,他卻失敗了。正在他懊喪的時候,一個老教授看了他記錄下來的每一個設想和實驗步驟後說:「祝賀你!這是一次完美的失敗,每個設想都合理,每個實驗步驟都正確,那麼沒有成功,就和你的設想實驗無關,在整個過程中你都沒有錯誤,說明這是一次完美的失敗。」
  • 為什麼有人成功有人失敗?八張圖道破原因
    行走在這個複雜的社會中,有的人能成功,就註定有的人會失敗。但是,誰都不願意自己是那個失敗者。那麼,你是否想過這個問題?為什麼同樣是在社會上混,有的人能成功,有的人卻總是失敗呢?下面我們就通過八張圖來總結一下。缺乏自我認識。
  • 皮克斯創始人:創新之前,你必須先重新理解失敗
    我認識很多這樣的人,他們很聰明、有創意、有經驗,但是我們很難理解他們會做出這樣愚蠢的決定,因為很明顯,這些非常成功的團隊出現一些問題,在某些環境當中也會出現問題。某種力量讓他們偏離了原來的軌道,這些真的很聰明的人們,錯失了一些對他們的生存至關重要的東西。 在無法認清事實的情況下,這些有創意的人們會逐漸失去創意。
  • 重新認識金錢
    今天我們要聊的是《富爸爸財務自由之路》第一部分現金流遊戲中的第六章,本章讓你重新認識錢,也就是貨幣。作者會告訴你一個恐怖的現實,貨幣是負債。下面讓我們進入今天的驚悚時刻吧。
  • 失敗從來不是成功之母,失敗只會帶來失敗
    劉嘉還認為,失敗從來不是成功之母,失敗只會帶來失敗,連續的失敗只會導致連續的失敗。而要想從失敗的泥潭中爬出來,可以巧用「勝利者效應」。成功不是用失敗累加而來的,而是需要用勝利來迎接下一個勝利,強者恆強。
  • 重新認識「臉書」們
    全球年輕人的偶像,臉書的扎克伯格4月10日出席了美國參議院司法和商務委員會的聯合聽證會,討論數據隱私和社交網站上虛假信息的問題。扎克伯格再次對數據洩露道歉,並回答了參議員關於臉書數據隱私、假新聞、對大選的影響、壟斷等問題。
  • 【家長學堂】教孩子失敗,比逼孩子成功更重要!
    因此,想讓孩子正確看待失敗,父母首先應該正確認識孩子犯錯和失敗,允許孩子失敗,並給他們傳遞這樣的觀念:「即便你犯錯了、失敗了,爸爸媽媽依然愛你,你依然是很棒的。」在實際問題上,秉持「對事不對人」的原則,不給孩子貼「笨」、「沒用」等負面標籤;「即便這件事你沒完成、沒做好,也不代表你這個人不行、不好」,不把一件事的失敗,擴大到對孩子整個人的否定;最後,教孩子從失敗中認識到問題所在、思考解決辦法、收穫經驗。
  • 阿波羅13號50周年:一次成功的失敗
    然而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三名航天員於1970年4月17日(50年前的今天)成功返回地球。因此,這次任務被稱為一次成功的失敗,值得後人紀念。阿波羅13號任務紀念幣一次太空任務最糟糕的結局大概就是把人送上天的同時人也順便升天(非字面意義)了吧。
  • 「星艦」失敗了,DARPA「精靈」無人機會成功嗎?
    雖然此次星艦原型機著陸失敗,但是身為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的CEP,馬斯克仍然在自己的社交媒體上宣布試飛成功,並聲稱他們已經取得了自己想要的「所有有價值數據」。據DARPA(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發布的消息,在從10月28日開始的回收X-61A「精靈」無人機的9次試驗中,每一次都失敗了。然而,DARPA還是表示,試驗取得了所需要的數據,離最終成功僅咫尺之遙。
  • 關於成功與失敗的看法
    在網上看到一個努力考到北大的一個學生,他說他在圖書館遇到多年沒見的小學同學,小學同學在二本的大學,小學同學說身邊的人每天就知道打遊戲和玩手機,沒人聽課學習,甚至沒人考慮找一份像樣的工作
  • 清華劉瑜:我們的社會充滿了成功學,但是卻沒有「失敗學」
    2.失敗的勇氣既然是試錯,肯定就會犯錯,結果可能就會失敗。很多家長,教師,年輕人之所以不敢去試錯,就是怕失敗。現在,我們的社會充滿了成功學,但是卻沒有「失敗學」。這種失敗觀首先就體現在——只許成功,不許失敗。但失敗其實是認識自我的一條必經之路,因為失敗,讓我們知道自己能力的限度,興趣的限度。失敗是一個信號機制,提醒我們該拐彎的時候拐彎,而不是一條路走到黑。
  • 別讓一次失敗就能帶走你的自信和激情!請不逃避正確的面對失敗!
    如果你現在是自己的事業失敗了。那麼先恭喜你,你在創業這條崎嶇的路上,雖然沒成功,但是你已經走了一半,那麼請堅持走下去。為什麼敢邁出創業第一步,卻不能面對失敗?有人會變得消沉、麻木與逃避,有人會承受不了失敗的結果與壓力,開始對做所有事無法產生自信。也有人選擇了吸取教訓,不斷嘗試,直到取得成功。這些堅持下去成功的例子數不勝數,如今的商業大佬們,本身都經歷了很多的失敗。
  • 給自己一個準確的評語,它能幫助我們認識自己的優點和長處
    人生最可怕的事情莫過於不能正確看待自己,而一個人要想成功,就必須正確認識和評價自己,包括自己的優點、缺點、能力、氣質、性格和興趣等。如果能對自己有一個正確的評價,對自己的能力有充分的了解,做起事來還有什麼不能成功的呢?給自己一個合適的評語,就是給自己一個正確的定位。那麼如何給自己下一個評語呢?
  • 終結的熾天使:世界毀滅的真相,是優的失敗,還是祈願的成功?
    終結的熾天使:世界毀滅的真相,是優的失敗,還是祈願的成功?在優小的時候世界被一場不知名的病毒毀滅了,在這場病毒中能夠存活下來的之後孩子和身體被混入「鬼」的成年人,而這場病毒的爆發卻是一個謎團。這場世界毀滅的真相在米迦和優相遇時一層一層地解開了,米迦將「真相」告訴了優,因為「終結的熾天使」實驗失敗導致了世界的毀滅。而百夜孤兒院便是其中的一個實驗場所,在這個之後實驗便被帝鬼軍接手了,即便現在實驗依舊在進行著,而這些都是米迦從克魯魯那裡聽說的。這場實驗雖然是因為優的失敗,但是卻是因為人的貪婪。
  • 面對真相與真理,我們必須重新認識世界和自己!
    這之前我們只是在認識世界,沒有意識到正在認識世界的自己,也就是說我們認識的世界當中缺少了自己。要麼是沒有自己的世界(唯物),要麼是自己的世界(唯心),認識到正在認識世界中的自己是一次重大突破,這才是真正客觀的人與世界合為一體,是有自己的世界和有世界的自己。千萬別小看這些字義上的微小差別,這意味著對人的認識和對世界的認識大為不同。這改變了人與世界和人與自己的關係。
  • 有種精神叫小棗,將以前成功和失敗都放下,為啥劉詩雯值得尊重?
    去年的收官之戰乒超聯賽,劉詩雯和之前的WTT賽事一樣,為了身體的完全康復,劉詩雯只能跟著隊伍訓練,並不能進行高強度的比賽。她喜歡比賽,卻只能在場邊看隊友比賽,為隊友加油,和李隼主教練一起坐在看臺上分析比賽的輸贏。儘管這樣,劉詩雯也已經很開心了。一身粉衣,笑容可掬。
  • 一年之內出現4次失敗,中國航天成功令人質疑,美智庫:神話破滅
    ,中國航天成功率開始令人質疑,美國智庫還不懷好意指出「神話破滅」,認為中國航天發射成功概率已開始下降,各國發射任務還是應該交給美國。原來,中國航天確實在一年時間內出現4次失敗,但這4次失敗都是有原因所在,接連失手確實是很不正常,不過美國智庫不顧背後具體原因,便指出中國航天發射成功率令人質疑,此舉無非是想藉助中國航天發射失敗,來為美國尋求更多發射任務訂單罷了,相反正是美國智庫發出這篇報導後,讓更多人了解到中國航天發射失敗具體詳情。
  • 重新認識美的、九陽和蘇泊爾
    通過代工業務,何享健對風扇行業有了較為豐富的了解和認識,他也並不滿足於現狀:眼下我們已經具備獨立生產配件的能力,大大降低風扇製作成本,與其給別人做嫁衣去加工製作,不如買些材料,做自己的品牌風扇。1980年,何享健買回100套風扇部件,經過兩個月的研發和調試,生產出第一臺40釐米金屬臺扇,即第一代「明珠系列」風扇。此時,何享健便已意識到技術和人才的重要性。
  • VI設計失敗的表現和原因是什麼?
    儘管目前有越來越多的公司都意識到VI設計對於品牌建設的重要性,但是有很多公司的VI設計其實是不成功的,並沒有真正達到預期的效果。那麼VI設計不成功的表現有哪些?具體又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下面品牌vi設計公司為大家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