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認識「臉書」們

2020-12-03 華夏時報

華夏時報網

程凱

我們好像一直都在默默等待著臉書(Facebook)這樣的社交網絡出問題,它們是新經濟的象徵,同時也是巨額財富的代言人,科技加財富,加上年輕人的陽光,好像一切都沒問題,如果說,非要出一點什麼問題的話,那只能是個人隱私數據的問題,果然,問題就出在這裡了。

全球年輕人的偶像,臉書的扎克伯格4月10日出席了美國參議院司法和商務委員會的聯合聽證會,討論數據隱私和社交網站上虛假信息的問題。扎克伯格再次對數據洩露道歉,並回答了參議員關於臉書數據隱私、假新聞、對大選的影響、壟斷等問題。

問題的開始,好像是「一款大約30萬人使用的隨機測試應用程式,導致8700萬臉書用戶信息洩露,相關用戶信息被劍橋分析公司獲得」,但是問題的本質,其實是美國商務委員會主席Thune的那段開場白:

「一位企業CEO在美國參議院將近一半參議員面前出庭更是實屬罕見。但是這位CEO所經營的Facebook公司具有特殊性,每個月全球使用Facebook人數超過20億,每天使用Facebook人數達到14億,該用戶數量超過除中國外全球任何一個國家的人口總數,是美國人口的4倍多,是我的家鄉南達科他州人口的1500多倍。」

關於這次聽證會,我們不去研究大家都在關注的問答,我們也不去猜測扎克伯格的誠意,我關心的問題是,一個科技企業需要不需要被監管。

答案是肯定的,儘管很多人不喜歡監管這個詞,好像就是創新的對立面。當然了,我們使用的更多的是我們自己的社交網絡,用自己的APP讀新聞,它們同樣也是創新的代名詞,是科技的力量,科技不就是第一生產力嗎?但是,這個科技是不一樣的科技。

所以,我們需要重新認識新經濟,重新認識我們早已經熟悉的並不新穎的名詞——「網絡效應」。我試著給出一些已經被人指出來但還不為大多數人理解的概念,用以拼接出一個觀點,這個科技並不是我們腦子裡常規理解的那個科技。

首先,這個科技在經濟上的成功並不一定來自於科技的優越性。塔勒布在他很早的那本《隨機漫步的傻瓜》中就以當時的科技英雄比爾·蓋茨為例說明了這一點,「我們不能否認蓋茨有很高的個人標準、工作倫理,而且智力高於一般人,但業內就數他最優秀嗎?顯然不是。大部分人選用他的軟體,只是因為別人也都在使用他的軟體」,經濟學家布萊恩·阿瑟指出,「經濟優越性取決於概率事件加上正面回饋,而不是看技術優越性」。Windows是這樣,Facebook也是這樣,還有更多的APP同樣是這樣。這叫做網絡外部性。

其次,按照這個邏輯進一步延伸,英國經濟學家特納在一項關於財富和不平等的研究裡,提出了一個很有力的質疑,「比爾·蓋茨、傑夫·貝索斯、馬克-扎克伯格以及其他信息和通信技術精英的財富是否應該被定義為高技能回報、高技術回報或者是源於贏家通吃的網絡外部效應的租金,這一點並不清晰」。

更進一步,特納分析了現代TMT技術和上個世紀主導經濟增長的傳統機電技術的根本不同,在於勞動的使用和財富的分配上。「通用汽車高峰期僱傭員工超過80萬人,而微軟員工只有10萬,蘋果只有8萬,谷歌只有5萬,臉書市值高達1700億美元,員工僅有5000人,最近臉書投資190億美元收購了Whatsapp,該公司只有55名員工」,當然,我們現在看到的這些數據需要更新,不過數量級不會發生什麼改變。

巨富的來源,到底是技術創新還是技術網絡效應的租金?新財富的創造,是不是大大拉升了貧富差距的距離。

大數據的隱私問題當然是個問題,可我們真正面臨的問題還沒到這一點上。關於數據隱私,我們從來都是在拿自己的便利性和隱私性做交換,只不過程度不一而已。我們也許可以申請我們的數據權利,那也是我們自己的數據,不應該免費讓渡。但這也只是問題的一方面。

問題的核心是什麼呢?是新科技帶來的趨勢性變化,我們需要新科技帶來的新服務,但是我們還沒有想好如何面對新科技帶來的巨大的財富分配後果,如果這個世界的經濟增長越來越由新經濟驅動,貧富差距會不會越拉越大?再聯想到未來機器人和AI的使用,這個問題會不會雪上加霜?

所以,監管大型科技企業只是第一步,解決「租金」問題才是更重要的一步。在此之前,我們要端正一下自己的三觀,不要再仰視那些科技精英們了,誰不是隨機漫步的傻瓜呢?

相關焦點

  • 臉書COO桑德伯格:臉書讓許多人重新認識了世界丨 大佬說
    8月9日,臉書營運長桑德伯格接受彭博社的採訪。在採訪中,她談到了臉書群組功能的作用、臉書公司員工的責任感以及女性在企業中的地位等等。桑德伯格說,臉書在連接世界上肩負著巨大的責任。而扎克伯格擁有的經驗能幫助他們創造產品、建立社區。桑德伯格還強調了臉書群組功能的重要性。她認為群組對人們在網上交流很有幫助。
  • 科學家們玩臉書的樣子,真是萌到可愛
    科學家們也會玩臉書,一旦玩起來比我們任何人都瘋狂,且極具科學性與趣味性。而這樣子的情況在《科學家的臉書狂想》中完全沒有體現,全書充滿了趣味性,那些科學知識加上生活常見的事物進行詮釋,一目了然。讓我們在懂得生活真諦的同時,還學會了很多的科學知識,有助於我們增長見識。
  • 科學家的臉書狂想,帶你認識不一樣的科學家
    牛頓在我們的印象中,科學家們都是高高在上、不苟言笑、一門心思的鑽研學問的人。由一奈米的宇宙出品的《科學家的臉書狂想》,能讓我們從不同角度認識這些可愛的、萌萌的、接地氣的科學家們,也重溫一下那些曾經讓我們寢食難安的理論和定律。
  • 科學家的臉書狂想,帶你認識不一樣的科學家
    牛頓在我們的印象中,科學家們都是高高在上由一奈米的宇宙出品的《科學家的臉書狂想》,能讓我們從不同角度認識這些可愛的、萌萌的、接地氣的科學家們,也重溫一下那些曾經讓我們寢食難安的理論和定律。這些圖片只是沉睡在論文中,甚至被當成垃圾丟掉,他們覺得太可惜了,於是萌生了為這些圖片上色並配上詩文放到臉書粉絲也與人分享的想法,結果吸引了一群喜歡理科的文青粉絲。他們得到了出版社的青睞,但是他們希望能創作出科學和人生相互結合的定理,於是經過他們的不懈努力,《科學家的臉書狂想》橫空出世了。
  • 臉書又攤上事了,被指控通過「推薦朋友」介紹恐怖分子認識
    【文/觀察者網 唐莎莎】作為全球社交媒體巨頭之一,臉書(Facebook)多次因數據洩露、假新聞泛濫等備受詬病。如今,臉書還沒從「劍橋分析」醜聞中完全緩過來,又一指控將矛頭對準了它——通過「推薦朋友」介紹恐怖分子互相認識。
  • 《科學家的臉書狂想》:活在網絡上的廢柴科學家們
    首先,《科學家的臉書狂想》這本書的封面就很有喜感:蜜汁微笑的愛因斯坦正拿著手機,躲在藍色色塊的前景後面自拍雖然作者們的初衷是「希望能夠用有趣的方式來分享往常可能認為無趣的科學」,不過並不意味著書中提到的每一個科學定理公式你都熟悉或了解。但因為輕鬆詼諧的文風,反而有助於你對它們的理解和加深記憶。
  • 《科學家的臉書狂想》:假如科學大咖們也能夠上網吐糟
    不過他們所想像的對象並非虛擬人物,而是曾經在這個世界上真實存在過,卻從未接觸過網絡的知名科學家們。印象中科學家都是嚴謹細緻,一絲不苟,甚至還會有些刻板的。可是你能夠想像這些的科學大咖們在臉書上,一方面放飛展示自我,另一方面彼此留言吐槽嗎?
  • 新奇,百年前的大科學家們也能上網了?《科學家的臉書狂想》夠狂
    還真的有人幫我們梳理了他們的故事,總結了出了很多人生道理呢,就在《科學家的臉書狂想》裡。這是一本有趣的科普書,假如百年前的科學家們都有了臉書,可以上網,他們會說些什麼呢?這本書就是把歷史嵌入臉書動態,神秘的科學家朋友之間的逗趣互動融進了書裡。當然也有一本正經的科學知識了。《科學家的臉書狂想》中有關於四十個物理、化學、生物等方面的專業理論知識。說到這裡是不是已經慌了?
  • 臉書、IG、WhatsApp登錄中斷,臉書稱非網絡攻擊?
    分布在全球的臉書(Facebook)用戶都有報告在臉書上登錄和發布都遇到問題,IG(Instagram)和WhatsApp也未能倖免, 臉書沒有給出中斷的理由,並提供了極少的信息,僅承認臉書意識到某些領域的服務有所下降。
  • 「臉書總算幹了件正事!」
    臉書在採訪視頻上貼上了「虛假信息」標籤在節目結束後,該節目在臉書和推特等社交平臺上傳了這次採訪的視頻在視頻發布後,臉書立即在採訪視頻中標註了「虛假信息」的標語作為警告,並且設置用戶是否自願觀看視頻。《塔克·卡爾森今夜秀》節目組對此表示抗議,並且威脅臉書說會在周三的節目中解決此問題。
  • 美64歲女子遭「愛情詐騙」:被臉書認識34歲男子以「結婚」為由騙到...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稱,奈及利亞警方發言人弗蘭克·姆巴表示,這名64歲美國女性在臉書平臺上認識了34歲的奧比亞庫(Chukwuebuka Kasi同樣,她與其伴侶也是在臉書上認識的。但據警方介紹,這名菲律賓女子被伴侶誘騙到了奈及利亞,而其伴侶的目的卻是「限制她、性虐待她,並勒索她的錢」。之後,這名菲律賓女性被伴侶關了6個月,還不被允許返回菲律賓。對此,CNN稱,奈及利亞警方警告說,在與社交媒體上認識的人進行互動時要更加謹慎。
  • facebook臉書中文版下載
    啥,沒時間,不怕,facebook臉書中文版下載滿足你,快來下載體驗吧。facebook臉書中文版下載版本記錄:facebook臉書中文版下載絕對是一款經典佳作,快來下載體驗。
  • 當科學家上"臉書"發動態:原來他們都有一顆有趣的靈魂
    這本書的作者是90後創作團體&34;,他們為40位知名的科學家們以臉書互動的形式重塑了更具人性這一段也相當於對所有科學家們經歷的一個總結。研究科學的人,一定是要有毅力的人。僅憑短暫的激情是無法完成一項偉大的工作的,人必須要有激情、有毅力和恆心、要有接受失敗的坦然心態,才能成為自己想像中的自己。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所以這本書不僅讓我們了解了科學家們,也讓我們從他們的人生經歷、他們關於人生的看法中,感悟人生,激勵向前。
  • 讀《科學家的臉書狂想》
    》90後作者團體「一奈米的宇宙」在本書中為40位知名的科學家們以臉書互動的形式重塑了更具人性、更貼近生活的形象。除此之外,書中還有科學家的人物小傳,幫助讀者詳細了解科學家們的生平。本書語言通俗易懂、形式創新,打破了以往科學家在大眾心目中的古板形象,比如牛頓被蘋果砸到之後會在臉書上寫下「可惡!頭好痛」的感想。
  • 臉書用戶數據洩露事件的警示
    臉書用戶數據洩露事件的來龍去脈社交平臺臉書大量個人資料被英國資料分析機構劍橋分析(Cambridge Analytica)不當利用,藉以影響美國總統選舉,引起社會關注和憤怒。2013年,劍橋分析作為SCL集團的分支成立,主攻利用數據挖掘和分析技術的政治諮詢業務,核心是瞄準選舉過程。
  • 「蘋果與臉書大戰」背後的三個問題
    根據臉書方面估計,如果這樣的情況發生,那麼臉書每年的廣告收入將會下降一半。臉書當然不能容忍這樣一個飛來橫禍,於是就奮起反抗,在各大主流媒體上發表了以上的檄文,痛斥蘋果利用自己的壟斷地位肆意對競爭對手進行打壓。
  • 臉書黑材料:只要用戶增長,哪怕他是恐怖分子呢
    【觀察者網 綜合報導】最近,臉書(Facebook)嘗到了「牆倒眾人推」的滋味。自數據洩露醜聞傳出以來,臉書的信用、股價都「一落千丈」,百億市值被蒸發、用戶流失或加速。報導稱,這篇文章在此時被曝光尤其能引發人們共鳴,目前臉書正面臨網站用戶數據大量外洩事件,引發外界強烈關注。事實上,早在去年,臉書就曾了受到平臺濫用的指責,包括傳播假消息選舉幹預和煽動暴力。據悉,博斯沃思說話坦率、直言不諱,在撰寫備忘錄時他負責臉書的廣告策略,去年底接管了臉書的硬體部門,負責Building 8和臉書的虛擬實境基地Oculus 部門。
  • Facebook和臉書是什麼關係,在使用臉書的過程中又要注意些什麼?
    大家好我是老五,相信大家看到我的標題就會浮現出很多的疑問,Facebook和臉書是什麼關係,他們又相當於國內的什麼軟體?那老五今天就來講一下這兩者的區別。Facebook是美國的一個社交網絡服務網站,創立於2014年,在咱們國內都稱它為臉書,也有的稱他為臉譜網。
  • 推特和臉書有什麼區別 推特和臉書的不同之處
    而在國外,主要流行的是如推特、臉書一類的。那麼,推特和臉書到底有什麼區別呢?二者具體的區別看這裡!  推特和臉書有什麼區別  1、用戶關係不同:Twitter的follow方式是單向的,是說「  3、活躍度不同:推特的用戶比臉書要更加活躍一些,而臉書相對於推特來說它的交流性會更強。推特的性質更像是中國的微博,臉書則更像人人網。
  • 《科學家的臉書狂想》:科學家告訴我們的人生百態
    這並非社交恐懼症,早在一百多年前,洪德就在他的臉書上解釋了這個問題:一個人坐公交車其實符合洪德定則,總是沒有雙人空位的時候,才會坐在別人旁邊。別扯蛋了,這個什麼洪德定則俺不知道它的樣子,而且一百多年前還沒有臉書呢(臉書,一種國外的社交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