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時報網
程凱
我們好像一直都在默默等待著臉書(Facebook)這樣的社交網絡出問題,它們是新經濟的象徵,同時也是巨額財富的代言人,科技加財富,加上年輕人的陽光,好像一切都沒問題,如果說,非要出一點什麼問題的話,那只能是個人隱私數據的問題,果然,問題就出在這裡了。
全球年輕人的偶像,臉書的扎克伯格4月10日出席了美國參議院司法和商務委員會的聯合聽證會,討論數據隱私和社交網站上虛假信息的問題。扎克伯格再次對數據洩露道歉,並回答了參議員關於臉書數據隱私、假新聞、對大選的影響、壟斷等問題。
問題的開始,好像是「一款大約30萬人使用的隨機測試應用程式,導致8700萬臉書用戶信息洩露,相關用戶信息被劍橋分析公司獲得」,但是問題的本質,其實是美國商務委員會主席Thune的那段開場白:
「一位企業CEO在美國參議院將近一半參議員面前出庭更是實屬罕見。但是這位CEO所經營的Facebook公司具有特殊性,每個月全球使用Facebook人數超過20億,每天使用Facebook人數達到14億,該用戶數量超過除中國外全球任何一個國家的人口總數,是美國人口的4倍多,是我的家鄉南達科他州人口的1500多倍。」
關於這次聽證會,我們不去研究大家都在關注的問答,我們也不去猜測扎克伯格的誠意,我關心的問題是,一個科技企業需要不需要被監管。
答案是肯定的,儘管很多人不喜歡監管這個詞,好像就是創新的對立面。當然了,我們使用的更多的是我們自己的社交網絡,用自己的APP讀新聞,它們同樣也是創新的代名詞,是科技的力量,科技不就是第一生產力嗎?但是,這個科技是不一樣的科技。
所以,我們需要重新認識新經濟,重新認識我們早已經熟悉的並不新穎的名詞——「網絡效應」。我試著給出一些已經被人指出來但還不為大多數人理解的概念,用以拼接出一個觀點,這個科技並不是我們腦子裡常規理解的那個科技。
首先,這個科技在經濟上的成功並不一定來自於科技的優越性。塔勒布在他很早的那本《隨機漫步的傻瓜》中就以當時的科技英雄比爾·蓋茨為例說明了這一點,「我們不能否認蓋茨有很高的個人標準、工作倫理,而且智力高於一般人,但業內就數他最優秀嗎?顯然不是。大部分人選用他的軟體,只是因為別人也都在使用他的軟體」,經濟學家布萊恩·阿瑟指出,「經濟優越性取決於概率事件加上正面回饋,而不是看技術優越性」。Windows是這樣,Facebook也是這樣,還有更多的APP同樣是這樣。這叫做網絡外部性。
其次,按照這個邏輯進一步延伸,英國經濟學家特納在一項關於財富和不平等的研究裡,提出了一個很有力的質疑,「比爾·蓋茨、傑夫·貝索斯、馬克-扎克伯格以及其他信息和通信技術精英的財富是否應該被定義為高技能回報、高技術回報或者是源於贏家通吃的網絡外部效應的租金,這一點並不清晰」。
更進一步,特納分析了現代TMT技術和上個世紀主導經濟增長的傳統機電技術的根本不同,在於勞動的使用和財富的分配上。「通用汽車高峰期僱傭員工超過80萬人,而微軟員工只有10萬,蘋果只有8萬,谷歌只有5萬,臉書市值高達1700億美元,員工僅有5000人,最近臉書投資190億美元收購了Whatsapp,該公司只有55名員工」,當然,我們現在看到的這些數據需要更新,不過數量級不會發生什麼改變。
巨富的來源,到底是技術創新還是技術網絡效應的租金?新財富的創造,是不是大大拉升了貧富差距的距離。
大數據的隱私問題當然是個問題,可我們真正面臨的問題還沒到這一點上。關於數據隱私,我們從來都是在拿自己的便利性和隱私性做交換,只不過程度不一而已。我們也許可以申請我們的數據權利,那也是我們自己的數據,不應該免費讓渡。但這也只是問題的一方面。
問題的核心是什麼呢?是新科技帶來的趨勢性變化,我們需要新科技帶來的新服務,但是我們還沒有想好如何面對新科技帶來的巨大的財富分配後果,如果這個世界的經濟增長越來越由新經濟驅動,貧富差距會不會越拉越大?再聯想到未來機器人和AI的使用,這個問題會不會雪上加霜?
所以,監管大型科技企業只是第一步,解決「租金」問題才是更重要的一步。在此之前,我們要端正一下自己的三觀,不要再仰視那些科技精英們了,誰不是隨機漫步的傻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