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還是小孩子的時候,被問及理想:「長大了想當什麼?」很多孩子都會回答:「科學家」。可是,科學家是怎樣的人,他們又要做什麼呢?就不一定知道了。在小孩子的心裡,那是一群高大上又很神秘的人物吧,單單是「科學家」三個字說起來就是很厲害的呢!
那麼,那些厲害的大科學家他們究竟是什麼樣的人呢?除了那些專業的讓人敬仰的科學成就,他們有著怎樣的人生故事呢?對我們自己又有怎樣的借鑑和學習意義呢?
還真的有人幫我們梳理了他們的故事,總結了出了很多人生道理呢,就在《科學家的臉書狂想》裡。這是一本有趣的科普書,假如百年前的科學家們都有了臉書,可以上網,他們會說些什麼呢?這本書就是把歷史嵌入臉書動態,神秘的科學家朋友之間的逗趣互動融進了書裡。當然也有一本正經的科學知識了。
《科學家的臉書狂想》中有關於四十個物理、化學、生物等方面的專業理論知識。說到這裡是不是已經慌了?多少人擁有物理、化學等等高端知識的巔峰時期是在高考,別怕,書中對於專業知識的解釋一點都不複雜,甚至,還很有趣。《科學家的臉書狂想》就是這麼腦洞大開的書呢。
《科學家的臉書狂想》封面, 加上個數據線,還蠻有意思呢
書中涉及的中外科學家也達四十位之多,除了我們熟知的牛頓、愛因斯坦,還有很多聽都沒聽過,但是他們的理論具有偉大的科學意義。這本書裡的內容除了解釋他們最高成就,也突出他們最有特色的個人風格和魅力。在嬉笑玩鬧中了解科學知識,也打破刻板科學家的形象假象,拉近讀者與專業知識直接的距離。幫助讀者打開信息缺口,引發人們的好奇心。
看完這本書,你會發現,原來科學家也是這麼可愛又有個性的人啊,原來專業的科學學說裡也藏著那麼多的人生道理呢。這本書,玩得就是創意,想你未想,告訴你所不熟悉,把科學道理運用到人生感悟上,對我們讀者也是一種啟發。
一、從巧思中看有趣的人和故事,有意思。
說到物理學家,我第一個就想到了牛頓,馬上翻到小牛頓那頁。哦,原來他叫艾薩克·牛頓,外國人的名字還真是難記啊。不過這個小牛頓還挺可愛,看看他在351年前發的動態吧:「可惡,頭好痛。「
牛頓朋友胡克給了個幸災樂禍的回覆:「活該,呵呵。」這個真是損友無疑了。這樣的科學家們是不是超級可愛和鮮活呢?
我猜想當時肯定是:「可惡,頭好痛,誰打我?原來是你這個蘋果,你怎麼不飄天上去?非要掉下來砸我呢?為什麼?為什麼?……」揉著腦袋不停琢磨的牛頓,最後琢磨出了曠世巨作《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在這本書裡,他描述了萬有引力與其知名的牛頓三大運動定律。這些知識奠定了此後天文學、力學和現在工程學的基礎,牛頓也成了舉世聞名的大科學家。
要說一個蘋果砸頭,頭痛,那結果還真是塞翁失馬焉知禍福啊。要說,我走路總是撞到牆,也沒研究出個什麼原理來,只得出「俺眼神兒不好」的結論。科學家們不只有腦洞,還執著又堅持,能在某一個領域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真的是令人折服的。
蘋果不止能吃還能推動科學進步呢
二、從科學家的人生故事裡,看到了榜樣的力量
每一個成功的人,必定有他優於別人的長處,而他又將它發揮到了極致。比如專注、堅持、勤奮等等。
書中有個特別勵志的科學家,他就是讓·巴蒂斯特·拉馬克,名字看過也不知道。要說到他認識盧梭,可能就覺得近了很多。拉馬克的著作《動物哲學》,是「科學革命後第一本依據科學與實際觀察,並以系統化方法書寫而成的進化理論,在當時被通稱為」拉馬克學說『』」。說理論我們不知道,說到」第一本「,我們就知道它的分量了。
但是,太超前的理論往往不被大眾所接受,而拉馬克也是慘遭困境。他的巨作不被當時人們所認可,反遭嘲笑和貶抑。拉馬克一生困苦,貧窮和疾病折磨著他,晚年甚至雙目失明。如若一般人一定在痛苦中放棄了科學研究那麼複雜的事情,但是,拉馬克沒有。他仍然孜孜不倦地鑽研真理,通過他女兒的幫助,以口述方式出版了一本又一本科學書籍。就連有名的生物學家達爾文的「天擇說」也以他的理論模型為基礎的。可見,拉馬克對生物學所做出的貢獻有多大。
拉馬克將一生都奉獻給了自己熱愛的科學事業,無論如何的困境逆境,他都依然堅持,並成績卓著,他這種執著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這就是榜樣的力量。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也沒有人想渾渾噩噩度過一生,在自己熱愛的事業上竭盡全力,造福後人,這樣的人生更具意義。
有些人用畢生精力推動科學發展的齒輪
三、把科學定理跟人生互相結合,悟出人生智慧。
科學不止是科學學說定理,對人生也有其指導意義。比如剛才提到的拉馬克。拉馬克的「用進廢退說」到現在對促進我們的認知都有積極意義。那麼,什麼是「用進廢退說」呢?
來看看《科學家的臉書狂想》書中的解釋吧:」拉馬克認為生物經常使用的器官會逐漸發達(網球選手的慣用手臂較粗壯就是這個道理),而不使用的器官會逐漸退化。「
細想,真的是這樣。經常鍛鍊到腹肌,才能有清晰的馬甲線;經常鍛鍊的大腦,思維更加敏捷;經常做到的工作便能熟能生巧。而長期不鍛鍊不使用的器官就會衰退。以前還有看到有人調侃說,人們總是用到腦袋和雙手,而懶得動彈的雙腿就可能要退化了。哎呀,好可怕。還是要鍛鍊起來啊。
書中還有很多其它從科學學說裡悟出的道理呢,比如,「傅立葉變換」,「當人生遇上難題,套個傅立葉變換吧!換個頻域思考,也許就會有新的方向。」在遇到問題的時候,換個思考方式,說不定就會有迸發不同的想法,得到一個更好的結果。
努力之後的迸現想法總是看起來那麼輕而易舉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卻求一個拼命追求的目標」,成為科學家是一個艱難到讓人望而生畏的理想。期間,也有癲狂時刻,熱愛的專注超出一般人的想像,也有倦怠時期,也有迷惑的時刻,但是,這就是人生啊。看看科學家們的生平事跡,看看他們的個性魅力,看看他們理論的科學意義,想想我們自己的人生,是不是很受激勵和鼓舞呢?
科學家是個理想的職業,不一定適合每個人,但那肯定是一個牽引理想方向的力量。這份力量,它固執又專注,堅毅剛強又孜孜不倦,激勵著人們朝著自己的目標前進。
不同的學科有著相通的規律,應用到生活中,可以幫助我們看到更多不一樣的風景。正如這本書扉頁的那句話:「以為讀的是科學,其實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