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奇,百年前的大科學家們也能上網了?《科學家的臉書狂想》夠狂

2020-07-30 橘子多讀書吧

當我們還是小孩子的時候,被問及理想:「長大了想當什麼?」很多孩子都會回答:「科學家」。可是,科學家是怎樣的人,他們又要做什麼呢?就不一定知道了。在小孩子的心裡,那是一群高大上又很神秘的人物吧,單單是「科學家」三個字說起來就是很厲害的呢!

那麼,那些厲害的大科學家他們究竟是什麼樣的人呢?除了那些專業的讓人敬仰的科學成就,他們有著怎樣的人生故事呢?對我們自己又有怎樣的借鑑和學習意義呢?

還真的有人幫我們梳理了他們的故事,總結了出了很多人生道理呢,就在《科學家的臉書狂想》裡。這是一本有趣的科普書,假如百年前的科學家們都有了臉書,可以上網,他們會說些什麼呢?這本書就是把歷史嵌入臉書動態,神秘的科學家朋友之間的逗趣互動融進了書裡。當然也有一本正經的科學知識了。

《科學家的臉書狂想》中有關於四十個物理、化學、生物等方面的專業理論知識。說到這裡是不是已經慌了?多少人擁有物理、化學等等高端知識的巔峰時期是在高考,別怕,書中對於專業知識的解釋一點都不複雜,甚至,還很有趣。《科學家的臉書狂想》就是這麼腦洞大開的書呢。


新奇,百年前的大科學家們也能上網了?《科學家的臉書狂想》夠狂

《科學家的臉書狂想》封面, 加上個數據線,還蠻有意思呢

書中涉及的中外科學家也達四十位之多,除了我們熟知的牛頓、愛因斯坦,還有很多聽都沒聽過,但是他們的理論具有偉大的科學意義。這本書裡的內容除了解釋他們最高成就,也突出他們最有特色的個人風格和魅力。在嬉笑玩鬧中了解科學知識,也打破刻板科學家的形象假象,拉近讀者與專業知識直接的距離。幫助讀者打開信息缺口,引發人們的好奇心。

看完這本書,你會發現,原來科學家也是這麼可愛又有個性的人啊,原來專業的科學學說裡也藏著那麼多的人生道理呢。這本書,玩得就是創意,想你未想,告訴你所不熟悉,把科學道理運用到人生感悟上,對我們讀者也是一種啟發。

一、從巧思中看有趣的人和故事,有意思。

說到物理學家,我第一個就想到了牛頓,馬上翻到小牛頓那頁。哦,原來他叫艾薩克·牛頓,外國人的名字還真是難記啊。不過這個小牛頓還挺可愛,看看他在351年前發的動態吧:「可惡,頭好痛。「

牛頓朋友胡克給了個幸災樂禍的回覆:「活該,呵呵。」這個真是損友無疑了。這樣的科學家們是不是超級可愛和鮮活呢?

我猜想當時肯定是:「可惡,頭好痛,誰打我?原來是你這個蘋果,你怎麼不飄天上去?非要掉下來砸我呢?為什麼?為什麼?……」揉著腦袋不停琢磨的牛頓,最後琢磨出了曠世巨作《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在這本書裡,他描述了萬有引力與其知名的牛頓三大運動定律。這些知識奠定了此後天文學、力學和現在工程學的基礎,牛頓也成了舉世聞名的大科學家。

要說一個蘋果砸頭,頭痛,那結果還真是塞翁失馬焉知禍福啊。要說,我走路總是撞到牆,也沒研究出個什麼原理來,只得出「俺眼神兒不好」的結論。科學家們不只有腦洞,還執著又堅持,能在某一個領域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真的是令人折服的。

新奇,百年前的大科學家們也能上網了?《科學家的臉書狂想》夠狂

蘋果不止能吃還能推動科學進步呢


二、從科學家的人生故事裡,看到了榜樣的力量

每一個成功的人,必定有他優於別人的長處,而他又將它發揮到了極致。比如專注、堅持、勤奮等等。

書中有個特別勵志的科學家,他就是讓·巴蒂斯特·拉馬克,名字看過也不知道。要說到他認識盧梭,可能就覺得近了很多。拉馬克的著作《動物哲學》,是「科學革命後第一本依據科學與實際觀察,並以系統化方法書寫而成的進化理論,在當時被通稱為」拉馬克學說『』」。說理論我們不知道,說到」第一本「,我們就知道它的分量了。

但是,太超前的理論往往不被大眾所接受,而拉馬克也是慘遭困境。他的巨作不被當時人們所認可,反遭嘲笑和貶抑。拉馬克一生困苦,貧窮和疾病折磨著他,晚年甚至雙目失明。如若一般人一定在痛苦中放棄了科學研究那麼複雜的事情,但是,拉馬克沒有。他仍然孜孜不倦地鑽研真理,通過他女兒的幫助,以口述方式出版了一本又一本科學書籍。就連有名的生物學家達爾文的「天擇說」也以他的理論模型為基礎的。可見,拉馬克對生物學所做出的貢獻有多大。

拉馬克將一生都奉獻給了自己熱愛的科學事業,無論如何的困境逆境,他都依然堅持,並成績卓著,他這種執著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這就是榜樣的力量。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也沒有人想渾渾噩噩度過一生,在自己熱愛的事業上竭盡全力,造福後人,這樣的人生更具意義。

新奇,百年前的大科學家們也能上網了?《科學家的臉書狂想》夠狂

有些人用畢生精力推動科學發展的齒輪


三、把科學定理跟人生互相結合,悟出人生智慧。

科學不止是科學學說定理,對人生也有其指導意義。比如剛才提到的拉馬克。拉馬克的「用進廢退說」到現在對促進我們的認知都有積極意義。那麼,什麼是「用進廢退說」呢?

來看看《科學家的臉書狂想》書中的解釋吧:」拉馬克認為生物經常使用的器官會逐漸發達(網球選手的慣用手臂較粗壯就是這個道理),而不使用的器官會逐漸退化。「

細想,真的是這樣。經常鍛鍊到腹肌,才能有清晰的馬甲線;經常鍛鍊的大腦,思維更加敏捷;經常做到的工作便能熟能生巧。而長期不鍛鍊不使用的器官就會衰退。以前還有看到有人調侃說,人們總是用到腦袋和雙手,而懶得動彈的雙腿就可能要退化了。哎呀,好可怕。還是要鍛鍊起來啊。

書中還有很多其它從科學學說裡悟出的道理呢,比如,「傅立葉變換」,「當人生遇上難題,套個傅立葉變換吧!換個頻域思考,也許就會有新的方向。」在遇到問題的時候,換個思考方式,說不定就會有迸發不同的想法,得到一個更好的結果。


新奇,百年前的大科學家們也能上網了?《科學家的臉書狂想》夠狂

努力之後的迸現想法總是看起來那麼輕而易舉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卻求一個拼命追求的目標」,成為科學家是一個艱難到讓人望而生畏的理想。期間,也有癲狂時刻,熱愛的專注超出一般人的想像,也有倦怠時期,也有迷惑的時刻,但是,這就是人生啊。看看科學家們的生平事跡,看看他們的個性魅力,看看他們理論的科學意義,想想我們自己的人生,是不是很受激勵和鼓舞呢?

科學家是個理想的職業,不一定適合每個人,但那肯定是一個牽引理想方向的力量。這份力量,它固執又專注,堅毅剛強又孜孜不倦,激勵著人們朝著自己的目標前進。

不同的學科有著相通的規律,應用到生活中,可以幫助我們看到更多不一樣的風景。正如這本書扉頁的那句話:「以為讀的是科學,其實是人生。」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的臉書狂想》:假如科學大咖們也能夠上網吐糟
    不過他們所想像的對象並非虛擬人物,而是曾經在這個世界上真實存在過,卻從未接觸過網絡的知名科學家們。印象中科學家都是嚴謹細緻,一絲不苟,甚至還會有些刻板的。可是你能夠想像這些的科學大咖們在臉書上,一方面放飛展示自我,另一方面彼此留言吐槽嗎?
  • 《科學家的臉書狂想》:活在網絡上的廢柴科學家們
    首先,《科學家的臉書狂想》這本書的封面就很有喜感:蜜汁微笑的愛因斯坦正拿著手機,躲在藍色色塊的前景後面自拍科學家們的臉書帳號既有勵志雞湯也有幽默自嘲,既有人生感悟也有傲嬌發嗲。科學家的「朋友圈」及各路來歷不明的陌生「網友」也不甘示弱,紛紛在下面留言以凸顯存在感。科學家們尤其熱衷於對發福和減肥的調侃,比如拉瓦錫就犀利地說:你的體重就像質量守恆定律一樣,再怎麼減,還是那樣。
  • 科學家的臉書狂想,帶你認識不一樣的科學家
    牛頓在我們的印象中,科學家們都是高高在上、不苟言笑、一門心思的鑽研學問的人。愛因斯坦上課會打瞌睡,薛丁格是個彩票狂,哎呀呀,是不是真的啊?由一奈米的宇宙出品的《科學家的臉書狂想》,能讓我們從不同角度認識這些可愛的、萌萌的、接地氣的科學家們,也重溫一下那些曾經讓我們寢食難安的理論和定律。
  • 科學家的臉書狂想,帶你認識不一樣的科學家
    牛頓在我們的印象中,科學家們都是高高在上愛因斯坦上課會打瞌睡,薛丁格是個彩票狂,哎呀呀,是不是真的啊?由一奈米的宇宙出品的《科學家的臉書狂想》,能讓我們從不同角度認識這些可愛的、萌萌的、接地氣的科學家們,也重溫一下那些曾經讓我們寢食難安的理論和定律。
  • 讀《科學家的臉書狂想》
    而在這本現代出版社——《科學家的臉書狂想》中,所介紹的40位科學家卻用生命和科學的貢獻,卻詮釋了量子力學奠基人薛丁格所說,人生的意義只在於熱力學第二定律》90後作者團體「一奈米的宇宙」在本書中為40位知名的科學家們以臉書互動的形式重塑了更具人性、更貼近生活的形象。
  • 《科學家的臉書狂想》:科學家告訴我們的人生百態
    假如那時真的有臉書,那些科學家如愛迪生、愛因斯坦,他們的臉書會是什麼樣子呢?別急。「一奈米的宇宙」會告訴你答案,他們把答案寫到《科學家的臉書狂想》一書裡。「一奈米的宇宙」團隊利用科學顯微鏡影像進行二次創作,衍生出其他的意義,讓觀賞的人仿佛能在顯微鏡下感受到生活。
  • 《科學家的臉書狂想》原來科學理論,也可以如此的接地氣
    剛看到這本書的名字時《科學家的臉書狂想》,讓我想到了一首曲子《森林狂想曲》,因為特別喜歡那首曲子,所以看到這本書的名字,也有一點愛不釋手的感覺!當看到,這本書《科學家的臉書狂想」命名的原因吧,臉書,不就是我們平時發表的狀態嘛!
  • 科學家們玩臉書的樣子,真是萌到可愛
    科學家在我們很多人的心目中,應該是嚴肅認真的存在。因為他們代表了科技的進步,來不得半點馬虎,卻忽視了他們也是平凡的人,有著和我們一樣的生存訴求。科學家們也會玩臉書,一旦玩起來比我們任何人都瘋狂,且極具科學性與趣味性。
  • 志願填報前,千萬別看《科學家的臉書狂想》,小心改寫你的專業
    他們是一個非常有思想有創意的團隊,最初成立時也不過只是一群剛高中畢業的90後大學生,因為在網上發布一些配有詩文的顯微鏡圖像,吸引了大批喜歡理科的文青粉絲們,還得到中國出版集團現代出版社的青睞。令這些粉絲們興奮的是,他們的「人生科學」系列如今已經集結成書——《科學家的臉書狂想》。
  • 當科學家上"臉書"發動態:原來他們都有一顆有趣的靈魂
    愛因斯坦、愛迪生、牛頓這樣的大科學家,對我來說只是曾經出現在課本上的人名而已。我們因為要考試而記住了他們,卻對他們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知之甚少。本來科學家給我的感覺就是非常遙遠的存在,雖然我們依然享受著他們的發明創造,運用著他們研究出來的知識結果,但依然對他們很陌生。然而,在看了《科學家臉書狂想》這本腦洞大開的書之後,讓我對科學家那種高冷氣質徹底改觀,原來他們的靈魂是那麼有趣。
  • 看科學家的臉書動態,我嘗到了這幾種人生味道
    如果穿越真的存在,科學家在臉書上發表動態,這將是一種怎樣的體驗?這算不算是一種狂想?一奈米的宇宙滿足了我們大家的好奇心,給我們帶來了他們最新的精彩作品《科學家的臉書狂想》。但是《科學家的臉書狂想》這本書,卻改變了我對科學的看法,讓我忍不住對他點讚。讀罷全文你不得不佩服一奈米的宇宙,這個年輕的團隊,想像大膽又不脫離實際,在閱讀的過程中,聆聽著科學的故事,感受著多味的人生。到這兒,你或許會好奇這個作者到底什麼來路呢?一奈米的宇宙,這是一隻90後作者團隊。
  • 發現真實的科學家
    暑假休憩,看完一本非常有趣的書《科學家的臉書狂想》,從科學探討人生,從人生體會科學。這本關於科學的科普書,切入點在趣味上,落腳點在知識量,作者著實用心。書中介紹的40位科學家,囊括了數理化方面的大師級人物,有我們熟悉的歐幾裡得、傅立葉、張衡、牛頓、門捷列夫、亞里斯多德,也有些人大家都會覺得陌生,但在科學界又作出了極大貢獻,我們從一個個科學家的臉書中看到了生動活潑有趣的他們,深入淺出地了解了很多科學知識。
  • 如果科學家也發動態,他們會寫些什麼?這本科普書好玩勵志又實在
    如果科學家們也發動態,他們會說些什麼呢?也許,愛迪生會說「你是我的燈泡」,庫侖會笑稱「物體要克服最大摩擦力後才會開始移動,起床去讀書也是,下定決心少吃一點也是」,阿基米德則可能會以一句「在槓桿原理中,花費時間的省力,花費力氣的省時;但在現實世界裡,花錢的人省力又省時」而引來許多人的點讚。原來,牛頓、愛因斯坦、富蘭克林等科學界的大咖們,是這樣幽默風趣,又充滿生活的熱情的科學家。
  • 美媒:科學家們編輯了一份「外星新奇物體目錄」
    據美國小發明網站6月23日報導,一個搜尋外星智慧生命跡象的團隊編輯了一份「外星新奇物體目錄」,列出了所有已知類型的天體。報導稱,這份外星新奇物體目錄是由「突破聆聽」項目的研究者編輯的。「突破聆聽」是一個長達十年的項目,旨在發現宇宙中存在智慧生命的跡象。它的宏大目標是要包含天文學中的「萬物」。
  • 科學家這樣解釋,不妨了解一下
    科學家這樣解釋,不妨了解一下。人類在地球上已經生存了數百萬年的時間了,但是近代科技的發展才持續了不過200年的時間,人類的科技就像是火箭一般飛速的發展,各種新奇的科技不斷的產生,可能今天剛發布的科技,過幾天就會被更先進的所淘汰,而且近百年的時間,人類已經走出了地球,開始向宇宙探索。
  • 科學家正在還原,重現百年前的氣味
    還原最真實的中世紀歐洲的味道有過旅行經歷的人如果仔細回憶,就能夠將如今的歐洲與香水、香菸、蛋糕的味道聯繫起來,不過中世紀的歐洲卻沒有這麼「高級」,根據相關信息,考古學家和科學家試圖還原最真實的中世紀歐洲。
  • 未能捍衛科學家的奇思狂想,這家公司與3000億美元失之交臂
    如果不能理解奇思狂想驚人的脆弱——而是假設奇思狂想將憑藉其自身的力量突破障礙——就可能會導致代價高昂的錯誤。這可能意味著錯過21 世紀醫學領域最重要的發現之一,以及價值3000 億美元的機會。第一次絕境遠藤開始在日本篩查真菌後不久,美國也重啟了幾年前曾以極大熱情推動的降低膽固醇的實驗
  • 科學的瓶頸或來了,2大無解的世界難題,困擾科學家上百年!
    科學的瓶頸或來了,2大無解的世界難題,困擾科學家上百年!炎熱的夏季吹著涼快的空調,玩著手機並吃著零食,這種舒適的生活得益於人類200年前做的一大決定,幸虧選擇科技發展的道路,否則人類的生活水平也不會有質的提升。
  • 開幕式之網友入場狂想(組圖)
    開幕式之網友火炬狂想  看完前面那些名人、學者對奧運會的狂想之後,我們要為大家展現草根的各種奇思妙想了,人民的力量是無窮的,網友的智慧是無盡的,這些狂想有的靠譜有的不靠譜,有的正經有的不正經,其中一定有些點子讓你開懷大笑或會心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