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這網絡社交工具的功能是越來越來越豐富了,有越來越多的人在使用這些社交工具,用以展現自己的日常生活,並且用其與朋友進行彼此交流互動。這其中國內的人微信朋友圈使用的最多,而在國外則是更熱衷於臉書。隨著網絡社交工具的普及,有許多好玩之人已經不滿足於自己在朋友圈發消息了,他們想像自己是小說或是影視劇裡的各種角色,根據角色的人物性格模擬發布朋友圈消息,還煞有其事的讓其他的角色在下面評論點讚,自娛自樂的玩起了網絡社交版的同人創作。
或許是受了這些小說影視劇迷們的啟發吧。一個名叫「一奈米的宇宙」的團隊也玩起了類似的文字遊戲。不過他們所想像的對象並非虛擬人物,而是曾經在這個世界上真實存在過,卻從未接觸過網絡的知名科學家們。
印象中科學家都是嚴謹細緻,一絲不苟,甚至還會有些刻板的。可是你能夠想像這些的科學大咖們在臉書上,一方面放飛展示自我,另一方面彼此留言吐槽嗎?
牛頓吐槽說討厭蘋果,是因為它害得他頭好痛。
愛迪生對自己在火車上做實驗是對是錯這個問題,感到很是迷惑。
發現天花疫苗的愛德華.詹納慶幸參與自己實驗的那個男孩最終沒有被感染。
瓦特會因為自己的名字被當做「功率」的國際標準單位而戰沾沾自喜,然而安培、歐姆他們會很淡定的留言告訴他,這其實是件很輕鬆的事情。
「一奈米的宇宙」團隊成員們的大膽想像,讓時空與地域不再是障礙,愣是上演了一出出的科學歷史大亂鬥。這些古今中外的知名科學家們,就在這本《科學家的臉書狂想》中不可思議的相遇了。
如果有人認為這是一本拿科學家們胡亂調侃的隨便書籍,那麼他就大錯特錯了。「一奈米的宇宙」團隊的創意的確是天馬行空不假,但並非是胡說八道。所創作的每一條虛擬臉書都是根據這位科學家的真實經歷與科學成果而來的,其他科學家的評論點讚也都是經過深思熟慮而設計出來的。熟悉科學知識科學人物的讀者看過之後自然是能夠馬上領悟,並發出會心的一笑,然而那些對科學知識不太熟悉的讀者也不必因此而對此書卻步。創作團隊十分貼心的在後面備註了科學家們的生平經歷,還增設了「一奈米教室」來講解相關的科學知識。讀完這些內容再去回味一下前面臉書中的內容,會發現想要理解其中的各種「梗」,似乎也不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
許多人認為研究科學是非常高大上的事情,科學家也是十分神秘高深的人物,那科學知識自然也是十分難以讀懂理解的內容,然而這本大接地氣的《科學家的臉書狂想》卻告訴你,研究科學並非完全是只有高端人士才能做的事情,科學家們也並非都是高高在上的人物,至於科學知識,只要找對了方式方法,人人都能夠讀懂科學。精通或許有些困難,但是大致了解,還真的是不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