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課」的幕後譯手
我個人認為這一波新的翻譯潮流,給中國教育界帶來一直需要的新的東西。如果所有人都能看到世界上最好的學校是怎麼上課的,北大清華就會更快進步。如果繼續進行的話,中國的教育會有非常大非常快的進步。
記者/任蕙蘭
最近,如果做一項測試,讓大學生們評選自己心中的最酷教授,大概不是課堂上朝朝暮暮見到的教授,也許是耶魯講《哲學:死亡》那個喜歡盤著腿坐在講臺上,書呆子氣十足的老頭,或者是哈佛講《公正:該如何做是好》那個會問答題學生的名字,能複述每個學生觀點的教授。當然,前提是評選結果和學位不掛鈎。
名校公開課在字幕組的助推下風靡網絡。有人說,網絡使中國進入了又一個「譯經」時代,從漢唐翻譯佛經,到清末民初翻譯西方經典,再到現在這個無所不譯的時代,這一波譯潮的「弄潮兒」正是那群草根「譯手」。
把耶魯請回家
如果不是被veryCD的內容編輯青光弘毅苦纏兩個月,梁良以及「人人影視」字幕組很可能和海外公開課擦肩而過。
儘管「人人」的紀錄片翻譯組早已對公開課躍躍欲試,儘管一波又一波的網友「雪天裸跪求」,但這位愛惜羽毛的字幕組負責人明白,公開課不是塊好啃的骨頭。「太專業了,實在不敢接這個招呀!萬一功力不夠敗下陣來,那就丟臉了,國內也沒看到有字幕組敢做。」
字幕組並非中國特色,各國都有一群外語達人,孜孜不倦地為外國視頻配上本國字幕。看到本土化的資源被不斷下載共享,甚至為了爭論更優美的翻譯在論壇上掐架,都會產生一種難以言喻的滿足感,
2010年3月份,青光弘毅找到梁良,希望「人人影視」能接下耶魯公開課的字幕翻譯,梁良權衡再三沒有答應。「沒想到他隔三差五來催,實在受不了他一見我就催,太煩人。」於是梁良逼於無奈答應接下《死亡》課程翻譯,青光弘毅很積極地找來視頻和英語腳本。
公開課水深水淺,老將們心理都沒譜,梁良靈機一動,把第一課拆分為6個部分,每部分200句,借著測試新人之便,分發給字幕組的應聘者翻譯。他在收回來的30多份稿子中,仔細挑選質量上乘的合併起來,成為一份完整翻譯。「自己掛字幕看了一遍沒啥錯誤,又去組裡找個翻譯幫忙粗校了一次,第一集字幕就這麼出爐了。」
壓制完RMVB,梁良將課程視頻發布到「人人影視」網站,然後又發布了一份到VERYCD,任務就這麼交差了。到了晚上,梁良隨意到發布帖看了一下,出乎意料的是,帖子早已蓋起幾百樓的回覆,全部都是支持叫好,這給了「人人」當仁不讓的底氣。早就躍躍欲試的幾位組員主動請纓當翻譯和總監,《哲學:死亡》,《金融市場》和《心理學導論》三門課先上馬,「神一般的耶魯大學,神一般的字幕組」,網上美譽接踵而來,兩周內翻譯組擴充到了50多人,緊接著又上馬了《聆聽音樂》、《古希臘歷史簡介》等7門課程。
公開課要做大做強,光靠抽調美劇組的翻譯打遊擊顯然不行。群裡七嘴八舌地討論後,「人人」決定新開一個教程翻譯組,確定了測試流程和翻譯流程,並大力招兵買馬。
要做一名「翻翻」,無異於經歷一場真人版的RPG遊戲闖關。《聆聽音樂》總監Chengry介紹,新人在提交申請之後,會收到一封郵件,裡面包含了培訓資料和測試任務,測試任務做得好,就可以進入新人訓練場QQ群。新人訓練場是定期清群的,所以新人要儘快選一門課程,做對應課程的測試任務,然後發給各個總監審閱,通過者進入翻譯總群和課程分群,然後由總監具體安排任務。「新人一般都跟翻,或者校對,以便熟悉字幕的格式,要點和工作流程。」
Chengry是讀工科的大三學生,因為「對音樂和翻譯都有興趣」,申請加入了人人字幕組,像他這樣國內高等院校的在校生構成了字幕組的主力軍。每門課程組包括翻譯、軸人、壓制工程師等有30人,整個大組有200人左右,大多是國內學生,也有一部分海外留學生,還有少量白領。
幾臺伺服器,幾十個依靠QQ群溝通交流的成員,就是字幕組的基本構成。「大家都是朋友。進了組,如果沒有特別的違規情況,一般就不會退群了,如果有一段時間沒辦法完成任務,大家也會理解。」雖然形式上鬆散,但字幕組對翻譯質量的追求近乎糾結,翻譯流程比電視臺節目、電影的商業翻譯都要嚴格。
這些製作任何可以銷售的東西。
雖然前路艱辛,字幕組依然憧憬著美好未來。「我們需要更高速穩定的下載伺服器來提供下載,還想進行一款針對性的播放器開發,完全綠色免安裝版本,用戶可以自由切換字幕,位置切換,字體大小切換等等,還有復讀功能,如果能集成自動下載課程功能就更好了。其次就是自由的互動字幕站開發,讓網友能直接在網頁上修正我們的字幕,也可以放出英文字幕,網友協同翻譯,最終可以輸出各個版本字幕……」
把鯰魚扔進魚槽
「其實最初是看到了媒體對臺灣那家開放課程組的報導,才有了興趣。」Chengry所說的正是朱學恆牽頭的OOPS計劃,組織義工翻譯開放式課程。
提起朱學恆,很多人的第一反應還是「哦,翻譯《魔戒》那小子。」當年30歲的朱學恆因翻譯《魔戒》坐擁2700萬新臺幣的版稅收入,他拿這些版稅養著兩件事,一是用1000萬元新臺幣用來成立「奇幻文化藝術基金會」,鼓勵人們拼創意,共同遨遊奇幻世界。二就是通過無國界的網絡平臺,號召全球各地的華人義工,把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開放式課程計劃(OOPS)進行中文化的巨大翻譯工程。
內地字幕組初試鶯啼,Oops計劃卻已進行了6年,目前有1300門課程在翻譯,完成的視頻達120個,志願者規模達到2700人。
和「人人」的管理方式不同,朱學恆對志願者不做篩選,「就學歷還是精力還是熱情程度來篩選?以前做過,後來發現沒辦法篩,索性全部來參與。」志願者如果提出「認養」一個課程,要求在2個月之內翻譯完成,如果完成不了,課程就會重新開放給其他人。
「我們有一個機制,每一門課程出來可以點擊我希望翻譯,也可以發帖提出希望趕快更新的課程,我們會告訴志願者這個東西很多人關注,很多人想看,但沒有強迫性。」
通常,製作一個講演要花上兩到三周,主要時間不是在翻譯上,做時間軸,事後校正壓片,前後各花三分之一時間,字幕只佔三分之一時間。「早些年開放式課程出來,提供的大部分都是文字,考卷,PPT,翻完word檔修訂一下,放上網頁,圖片也簡單。近三年開始有大量視頻出現,現在要做時間軸,取得字幕,沒有腳本就要聽打,再翻譯,編輯校對,工程師做壓制。」
自從聽說內地有個同行「人人」字幕組,朱學恆就通過veryCD和對方取得聯繫,雙方一拍即和。早些年人人字幕組聽打耶魯的課程字幕,非常耗費人力,OOPS跟國外院校取得腳本,給對方提供字幕的原始檔。「我們做分工,他們開始翻譯的課程,我們就不放上網給志願者認養。他們翻譯出來的,我們會做一次校對,再做成繁體版放上網。」
2005年朱學恆接受《新民周刊》採訪時憧憬,「有一天,大家能用影碟機看麻省理工學院的教師講線性代數。不過,實現這一切的人,可能不是我。」
因為朱學恆最初就知道,使用者對視頻的需求會比較高,但那時由於網絡帶寬和製作質量限制,視頻資源非常少。「當初認為視頻會是一個趨勢,現在真的看到視頻成為主流,很幸運6年就看到了一個新的時代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