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通用汽車館舉行的「直達2030城市交通可持續發展論壇」上,奧雅納集團董事會主席約翰•邁爾斯(John Miles)如此描述自己的暢想:新一代超低碳排放的汽車和智能交通系統將成為未來城市交通的關鍵要素。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為網易汽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網易汽車5月31日報導 近日,在通用汽車館舉行的「直達2030城市交通可持續發展論壇」上,奧雅納集團董事會主席約翰•邁爾斯(John Miles)如此描述自己的暢想:新一代超低碳排放的汽車和智能交通系統將成為未來城市交通的關鍵要素。
約翰•邁爾斯說,未來比我們想像得要近很多。在約翰•邁爾斯構造的藍圖中,以後的一些手機終端可以和汽車有更好的聯繫,能夠幫助我們在整個網絡當中達成更多的互動,要推動電動汽車的發展,公共充電設備必須要有的,以後我們可以做感應式的充電系統,就不需要由電纜來輸電了。
以下是奧雅納集團董事會主席約翰•邁爾斯(John Miles)的發言:
圖為奧雅納集團董事會主席約翰•邁爾
我看到世界上不同的城市,而且也參與到不同城市的設計項目,而且這些設計項目也改變了很多城市,所以我今天想就此跟大家分享幾個非常務實的觀點。
我不是學術界的,但是我要分享的一些想法和觀點跟之前的兩位發言人非常類似。首先我會介紹一下改變的驅動因素,然後我們介紹一下在全球大城市的已有的移動交通解決方案,再介紹一下目前非常重要的驅動因素也就是碳排放因素,然後我會介紹一下個人交通在這當中所發揮的角色和作用,另外我們會對未來下一步要怎麼做給出我們的建議。
動因:人口增長+城市化進程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變革的驅動因素。這個世界上可能沒有固定不變的、確定的內容,我們也去分析了一下未來可能會改變的一些因素,如果要打賭說哪些東西一定會變的,就是人口的增長,這是我們思維想法的最重要的驅動因素,而且這個事情是肯定在未來會發生的,到2020年我們可以看到全球會有90億人口,另外一個驅動因素就是城市化進程,它也會影響我們未來的一些想法,可能未來60%到70%的人口到2050年都會生活在城市當中,這也就是說會有30億左右的人會在2050年進入城市,為什麼要說2050年呢?主要是京都協議中提到的年份,儘管還很遙遠,但是有兩個基本的預測其實是很肯定的,一個就是人口增長,另外一個就是城市化進程。那麼這些城市的中心到底在哪裡呢?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張圖就是現有的城市中心,紅色的點就是人口比較密集的大城市,你看它基本上是分布在全球不同的地方,並不是集中在某一個區域,即使我們看到今天有很多城市都已經超過了1000萬人口,所以說城市化的確是一個大的問題,人口增長也是一個大問題,而且在未來這兩點肯定是會不斷增長的。這兩個因素又會帶來什麼呢?帶來一系列的問題,我們必須要解決這些問題,當很多人生活在城市之後,他們的消費肯定會增加,另外我們必須要有更多的生產,但是更多的生產就會帶來更多的能源消耗,有可能會帶來汙染的問題,我並不是說這些問題都是不能解決的,但是我就是說這些是我們現在當前生活的時代所遇到的主要問題,不管從哪些方面來說,在未來幾十年會在不同的方方面面表現出來。
剛才我已經給大家看過一張世界地圖了,顯示的是現在大城市的圖,這張圖可能是在2050年的情況,這上面綠色的點就是現有的人口,紅色的部分就是人口擴張的方向,我們看到有一些城市有可能會從現在不到1000萬在幾十年之後會超過2000萬人口,而且也有可能有些城市現在根本沒什麼人,未來可能會有幾百萬人口。那麼3000萬人口的城市會是什麼樣的城市呢?大家可能很難想像,但是已經有了這樣的城市,在東京,這是它現在的情況,現在已經有這樣的城市了。所以說這已經讓我們對未來有一些展望和想像。我來自於英國,我覺得看到1000萬或者2000萬的城市已經讓我覺得非常驚訝了,還有3000萬的人口城市。事實上東京的人們在那邊生活得很好。
現有的移動交通解決方案
我們再來看另外一個話題,就是移動交通解決方案。我們的移動交通解決方案到底有哪些呢?目前現有的解決方案是什麼呢?我可能會經常舉倫敦的例子,因為倫敦正好也是一個大城市,而且也是我搜集了很多數據的一個城市,但是倫敦只是一個例子而已。我們看一下倫敦的情況,倫敦有我所說的傳統的交通系統,像火車、地鐵、公共汽車等等,火車每年從倫敦市外把很多人運到倫敦城當中。每年它所運輸的量達到220億乘客公裡,對公共汽車來說是達到50億,對地鐵來說是達到75億。此外,我們可以看到,倫敦公共汽車和地鐵的個人乘坐裡程,在1983年的時候藍色的線就突然間上升了,那是因為一些社會的變化,而且在這之後紅色的那根線就是公共汽車那根線,大概在2000年左右也大幅度地開始上升,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本來倫敦也是一個比較穩定的城市,回答是這樣的,就是說在1982年的時候倫敦有一個新的市長,他就把公共運輸費用大幅度下降,因為在這裡大家看到有一根線就是倫敦實際收入標準下的平均票價支出,在1983年的時候就減少了公共運輸的費用,前面那張圖其實也顯示了公共運輸費用下降之後,我們選乘公共運輸的數量就在大幅度上升。到2000年的時候倒不是因為公共運輸費用有什麼大的變化,但是在2000年的時候,我們看到買票開始出現了電子化的進程,你只要劃一下這個卡就可以非常方便地進出,所以很多人就使用數位化的車票,這不僅僅只是一個技術的變化,而是一個社會的變化。所以社會、技術各個層次上的變化,我們必須要考慮到。還有一種交通的方法就是自行車或者步行,這個是不能被忽視的,這也是非常重要的出行模式。
同樣我們要舉一個倫敦的例子,不過我要強調一下,其實全球有很多的城市都有不同的情況,這裡大家看到的是大型城市的交通出行方式,這裡列了不同的城市,大家在這張圖上可以看到,其實每個城市的情況是不一樣的,黃色是私家車,藍色是公共運輸,綠色的是自行車和步行,這張圖要告訴大家的就是不同的城市都是不一樣的,沒有單一的解決方案可以解決所有城市遇到的問題,每個城市都有不同的特點。
我們再來看一下公共運輸系統以及每天能夠運輸幾百萬乘客的基礎設施,我們看一下到底有哪些呢?一個是有軌電車,在城市裡面有很悠久的歷史,而且在全球很多地方開始流行起來了,在這張圖上大家看到有軌電車現在越來越時尚化了,但是它也很佔空間,比如說你看到這些電車佔據的空間還是很大的,也不是所有的城市都有這個條件來建有軌電車。此外我們還有城市快速公交系統,在巴西就運用的很多,其實它和有軌電車的問題是一樣的,就是說你必須要有一定的基礎設施,在巴西用城市快速交通工具還是非常有效的,輕軌也非常有效,但是的確需要你有很多基礎設施的成本。而且,在現有的城市當中,坐輕軌和地鐵其實成本是非常高的。但是,在早晚高峰的時間它能夠運輸大量的乘客,非常高效,但是在白天它又不是顯得是一個非常高效的出行方法。我們再來看另外的交通模式,叫城市單軌列車,它有點像汽車,規模比較小,它是介於汽車和輕軌之間,就是你可以在需要的時候打電話定一輛這種小車,只不過它是要建在基礎設施上面,不是在地上跑的。如果我們有基建的話,這也是非常吸引人的,也是一種有效的出行方法,而且它就像是一輛小車一樣,是非常吸引人的一個系統,你可以在需要的時候打電話要車,然後把你送到要去的地方。這是一個吸引人的思路,如果100年前,當時沒有人去發明這個汽車的話,說不定就有人發明了這樣的思路,我們在全球各個地方可能都會看到這樣的城際單軌列車。
發展低碳的智能交通系統
為什麼這麼多人對不同的交通出行方法都這麼感興趣呢?一方面是因為城市太擁擠了,我們要讓人動起來。另外一個就是碳排放問題,大部分城市都有這樣的目標,希望減少碳排放,還有我們所說的40個主要城市很大的目標就是能夠到2050年,要在2020年的碳排放的基礎上進一步減排。不同的城市的特點是不一樣的,沒有所謂的單一解決方案,我們推出了這樣一個碳排放示意圖,也就是說每一個城市都是會被納入這四根曲線當中的一種。我們這裡有四根曲線,分別是代表著改建與擴建地面交通,還有環保能源、網絡以及城市構架。我們很快地來看一下,首先,我們可以通過改建和擴建的方法改善我們的住宅,這樣就能夠節省能源,這是第一個方法,而且也是每個城市都希望達到的目標。另外就是緩解交通擁堵,因為有很多的排放都是來自於交通系統,因此緩解交通擁堵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不管是通過地鐵還是輕軌的方法,這也是很多大城市想要實現的第二個目標。第三點就是我們能夠讓我們的發電更加環保、更加綠色,這可能需要花的時間長一些,可能需要花幾十年的時間,而且這個環保的能源網絡是需要漸進式地把它打造起來的。就說你在最後完成這件工作的時候可能已經50年過去了。
從城市規劃的角度來講,大家都非常關注的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城市架構,看一下倫敦、巴黎或者其它的大城市,上海可能是這方面的例外,很多大城市在過去100年都沒有什麼變化,倫敦的街道基本上現在和100年之前沒有什麼變化,就是說城市面貌的架構變化是非常長期的一個過程。所以城市架構又需要花更長的時間,可能是100年的工程。現在城市輕軌交通是非常受歡迎的,事實上這也表明了要更好地來改善整個城市的交通和架構,我們有很多聰明的方法,不一定要花100年改變城市的架構,可能用一些公共運輸尤其是輕軌方面的發展也可以幫你做一定的改善。但是如果要做輕軌交通的話,你也必須要拿到土地、拿到規劃許可,建造運營,誰來承擔成本呢?就是納稅人,所以這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也要花很多力氣的。基於汽車交通這方面的工作如果可以開展的話,又可以幫我們帶來更多的改善,不需要規劃許可,不需要獲得土地,誰來承擔成本呢?是購車者,不是納稅人,這樣社會上的人可能更願意接受這樣的方式。如果叫你買一輛車你可能願意,但是如果你要付出同樣價格的一筆稅你肯定是不願意的。要更換交通工具是正確的選擇嗎?我們知道倫敦地鐵是大家很喜歡的交通方法,每人每公裡是90克的二氧化碳的排放,我們再來看一下汽車的排放量,每人每公裡60克,其實地鐵的碳足跡要高過汽車的。
從社會的角度來看,從整個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汽車也是更好的選擇。我們都知道城市的公共運輸如地鐵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在這裡也要強調,這並不是最終的解決方案,最終的解決方案應該是有一個多元化的交通系統,你既要有公共運輸系統,又要有汽車,這是我們未來的發展目標,但是也會有問題,會有交通堵塞的問題。大家來看一下現在的這個情況,這裡有莫斯科,上面是孟買,非常擁堵,大家可以看到,其實擁堵的確是非常實際的一個問題,需要去解決的一個問題,所以我們如果要發展我們的交通話,必須要發展低碳的智能交通系統。這兩個方面的要求都是應該滿足的。事實上在通用汽車這裡是電力汽車的概念,我覺得它能夠很好地滿足我所提出的這些要求和條件。這是倫敦市民的交通出行的方式,是24小時以內的出行方式,黃色這塊是汽車,我們可以看到在上下班的時候汽車的使用是達到了高峰,這的確是一個現實的情況。再給大家看一些傳統的交通系統,有220億公裡是火車的裡程數,公共汽車是50億公裡,地鐵是75億乘客的裡程數。如果在這裡有任何的提高,因為它這個基數已經非常高了,無論你提高哪一方面都是需要大費周章的。在現實的情況下,如果要完全把汽車消除,讓交通系統進一步再發展,可以說是不可能的。那麼我們如何更好地出行呢?我們需要做好出行的規劃,這樣的話我們從一點到另外一點就不需要花比實際需要更多的時間了,你必須要做好出行規劃,要有很多智能系統幫助你做到這一點,現在機場那邊有自動的拿登機牌的系統,同時現在很多路邊也有車站上什麼時候車會來的顯示系統。現在這些系統已經漸漸地很自然地融入到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去了,這些規劃都是非常好的。
這是智能交通的系統,我覺得這幅圖很好地說明了我要表達的意思,我們可以想像到在未來信息的傳播是無時無刻都會出現的,你周邊會充滿很多信息,如何調配這些信息,如何達成智能的安排系統,這是我們的一個目標,我們如果要讓所有的交通系統、交通工具相互之間能夠更好地聯繫、整體之間要有更好的角度,我們的系統就必須要有一個強大的安排和架構。這張圖非常有意思,可能這兩個人看上去再普通不過了,他們可能是兩個教師,他們可能是來自一個發展中國家,他們在討論一些事情,這裡有一個紅圈,這個人手上拿了一個手機,這個國家雖然看起來很貧窮,但是他們有手機了,要有手機,你必須要有網絡,要有基礎的架構,但是現在已經發展到不需要地面的基礎架構,像這些國家裡面的人也可以擁有手機,也可以應用一些技術。這是一個很好的發展,我們以前覺得必須要有地面上的基站部署才能使這些人享受到這些技術,但是現在不是了,我們的技術發展得很成熟了,以前我們可能需要為衛星的導航系統需要花很多錢,但是現在技術發達了,你的手機都可以收到了,現在的技術已經發展到只要終端能夠鋪開,一些基站和設施不需要地面上大面積部署了。現在我們可以看到像蘋果、黑莓總是在不斷地推動下一輪科技的發展。事實上我們要更好地去運用這些技術,能夠解決未來遇到的很多問題和挑戰,我們不應該想當然覺得擁有這些技術就可以應對一切了,你一定要先找到一個解決方案,當然可以通過我們手上所有的技術,能夠幫助我們解決這些問題。
未來比我們想像得要近很多
我們再回到現在,我們如果對於未來要有一些暢想的話,應該是可以比較樂觀的,雖然我們有很多挑戰,但是我們其實可以達成目標的,那麼我們到底應該怎麼樣走出這一步呢?怎麼樣走到下一步呢?我覺得我們很幸運,現在已經看到像電動車已經登上我們的市場正式亮相了,當然會有價格上的問題,我們可能要運用我們的技術,儘量控制價格,但是我覺得我們以後的一些手機終端可以和汽車有更好的聯繫,能夠幫助我們在整個網絡當中達成更多的互動,能夠使電動汽車有更多的功能,能夠被運用得更好,我們看到這個公共充電設備也是非常重要的,你要推動電動汽車的發展,這些充電設施必須要有的,以後我們可以做感應式的充電系統,我們就不需要由電纜來輸電了,其實可以很方便地通過感應式的系統來做。像這個就可以釋放6000瓦的電能,整個系統的構架就是這樣子的,非常好用,我們今年也會在倫敦做這樣的一個實驗。我們以後就可以和整個電網聯繫在一起,可以給汽車充電,然後也可以非常方便地讓充電的過程和電網有更好的溝通和更好的聯繫。究竟要從這個電網裡面獲得多少電,所有這些都可以通過智能終端來達成的,我想未來比我們想像得要近很多,只要我們能運用好現有的技術和資源。謝謝大家!
本文來源:網易汽車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