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垂上有摺痕,是否冠心病的表現?這種新聞其實早幾年就已經出現了,但從醫學嚴謹的角度上看,耳垂有摺痕可以作為冠心病的參考,卻不能劃等號!
耳垂上有摺痕又稱之為Frank徵,目前被認為是動脈粥樣硬化疾病標誌之一。
舉個例子:臺灣明星高以翔,大家仔細看他的照片,是不是看出問題來了?是的,他的耳朵有摺痕,高以翔於2019年11月27日參加一場綜藝活動時突發心臟驟停去世。
醫學是嚴謹的,目前經過研究,耳垂摺痕的病人也不一定存在著冠心病,實際在臨床上碰到過很多嚴重的心梗病人,他們也並沒有耳垂摺痕,所以耳垂摺痕只能作為參考,何況在臨床上診斷冠心病有更好的參考指標,比如心肌酶、心臟彩超、冠脈CT、核磁共振、冠脈造影等。
耳垂摺痕的發病機制尚不明確,目前推測可能與自由基氧化應激損傷、血管內-中膜厚度增加、耳垂血液供應減少、彈性纖維損失或退化有關。
冠心病本質是冠狀動脈發生粥樣硬化,也就是血管管腔變狹窄了(血管狹窄超過50%),與其把重點放在治療及檢測上,還不如控制冠心病的危險因素,趁著疾病還沒有形成規模,扼殺在搖籃裡,預防冠心病可控的危險因素包括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肥胖等,不良生活方式包括吸菸、飲酒、高脂高熱量飲食、缺少體力運動以及生活壓力過大。
在這些可控危險因素中,我們要重點放在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其中高血脂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被醫學界稱之為壞密度脂蛋白。它的作用是把肝臟內的脂質搬運到我們的血管中,長期以往血管就越來越窄(如下圖)。
對於三高人群,我們要把這些指標控制到「安全」水平
1.對於高血壓控制,我們一般情況下是控制到140/90mmhg以下,如果合併著糖尿病、慢性腎臟病、心力衰竭、冠心病,那麼我們的降壓目標值則降低至130/80mmhg以下。當然降壓過程需要放慢,對於老年人來說,這個過程可在數周乃至數月內。
2.對於血糖的控制,2012年中國2型糖尿病的防治指南中指出,空腹血糖應控制在4.4~7.0mmo/l,餐後血糖應控制在≤10.0mmol/l,對於糖尿病病人來說,血脂的控制很嚴格,如果沒有合併動脈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那麼應把低密度脂蛋白數值控制在<2.6mmol/l,如果合併了動脈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那麼應把低密度脂蛋白數值控制在<1.8mmol/l;
什麼是動脈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呢,是指動脈管壁變硬、變窄,動脈管壁上沉積著斑塊,影響著器官的供血,危及生命。包括這些疾病,如冠心病、腦卒中、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外周動脈血管疾病等。
3.對於血脂的控制,如同上面所述,如果如果合併了動脈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那麼應把低密度脂蛋白數值控制在<1.8mmol/l;
冠心病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沒有發現冠心病的蛛絲馬跡,耳墜摺痕可以作為一個,約半數以上的冠心病心梗病人在發作前,身體都會發出一些表現來預警。比如心絞痛、活動時氣促、乏力、煩躁不安等,其中以心絞痛最為突出,如第一次發生的心絞痛或較以前發作的心絞痛疼痛程度更重。
如果是胸痛能表現出來,那倒不怕,最怕的是不典型心絞痛,比如牙痛、上腹痛、頸痛、背痛等。對於高齡、慢阻肺、糖尿病人群來說,甚至可發生無痛性心梗。
總結:
1.雖然耳垂摺痕在醫學界目前被當成是動脈粥樣硬化的標誌,但並不絕對,兩者不能劃等號。
2.比耳垂摺痕更多參考價值的檢查多的是,其中冠脈造影就是確診冠心病的金標準。但由於是有創的檢查,並不當作常規檢查。
3.重視治療,不如重視預防,控制好危險因素,控制好三高,更為重要。
參考內容:
1.人民衛生出版社第九版內科學。
2.郭宇超,吳煒. 耳垂皺褶症與冠心病關係的研究進展. 中國循環雜誌. 2017; 32: 295-297. DOI:10.3969/j.issn.1000-3614.2017.03.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