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已可以用於三維醫學影像,快速準確的做出醫療診斷

2020-12-03 電子發燒友

人工智慧已可以用於三維醫學影像,快速準確的做出醫療診斷

工程師青青 發表於 2018-08-17 16:40:58

人工智慧在醫療領域的應用以數見不鮮了。在醫學影像方面更是具有其獨特的價值。

據了解,前沿的人工智慧已可以用於三維醫學影像,對神經系統疾病和視網膜疾病做出快速、準確的醫療診斷。

人工智慧可以識別二維的醫學影像,但是對於三維的醫學影像分析效果不是很理想。醫學分析診斷不能有絲毫差錯,這方面的專家致力於深度學習在人工智慧方面的應用,希望可以讓人工智慧解析三維醫學影像,來服務患者。

目前此項技術已成功實現深度學習算法應用於三維醫學影像的超快分析。

據悉,谷歌旗下人工智慧子公司——「深度思維」開發一款深度學習架構來用於分析視網膜光學相干斷層(OCT)掃描並診斷視網膜疾病,準確率高達95%。並且積極地投入到實際應用中。

人工智慧+醫療將更好地服務患者,提高醫療工作效率。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深度學習使人工智慧可超快分析三維醫學影像
    人工智慧在醫療領域的應用以數見不鮮了。在醫學影像方面更是具有其獨特的價值。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1808/390565.htm  據了解,前沿的人工智慧已可以用於三維醫學影像,對神經系統疾病和視網膜疾病做出快速、準確的醫療診斷。  人工智慧可以識別二維的醫學影像,但是對於三維的醫學影像分析效果不是很理想。
  • 深度學習可超快分析三維醫學影像
    英國《自然·醫學》雜誌13日在線發表的兩項獨立研究顯示,最新的人工智慧(AI)已可以基於三維醫學影像,對神經系統疾病和視網膜疾病給出快速、準確的自動診斷。這意味著深度學習算法已成功應用於三維醫學影像的超快分析。
  • AI+醫療系列之一:智能病理診斷及醫學影像識別系統
    新康界就目前人工智慧+醫療行業的商業模式,未來前景等方面做一系列闡述,今天發布「AI+醫療」第一篇《AI+醫療系列之一:智能病理診斷及醫學影像識別系統》。人工智慧在經歷幾次起落之後,重新回到人們的視野,並且獲得很高的重視,已經成為當下非常重要的技術。自2017年7月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以來,中國人工智慧技術得以迅猛發展並在金融、醫療、教育、交通、社交等領域快速推廣。
  • 超聲影像診斷在醫學上的應用及發展
    現在,沒有一個醫院可以離得開超聲影像診斷技術,超聲影像診斷具有高空間解析度、高軟組織對比、實時快速成像、操作方法簡便、無禁忌、無損傷、可重複、可提攜和經濟等特點,它與CT、MRI、同位素顯像一起構成了臨床醫學中必不可少的四大影像診斷技術。
  • 5G為醫學影像傳輸「插上翅膀」,「翼展科技」推出全球化影像雲服務...
    經過10年的發展,翼展的事業版圖已發展成為集遠程影像診斷、影像醫聯體、影像醫生集團、AI開放協作平臺、醫療信息化、醫學影像診斷中心為一體的「AI+網際網路」雲賦能中心。目前,這家公司已累計獲得三輪融資。MIP三維視圖下顯示PET-CT融合圖像,幫助醫生觀察組織變化、精準定位病灶,目前還新增了三大偽彩方案; 遠程超聲會診功能,可以用於院內不同辦公室或不同院區之間的交流,也可用於區域醫療網際網路模式的遠程超聲解決方案。
  • 雷軍:AI會取代50%的人 | 人工智慧+醫學影像應用案例分析
    基於影像的醫學診斷是目前人工智慧關注較多的領域,「AI+醫學影像」被多位業內人士認為最有可能率先實現商業化。醫學影像大數據與人工智慧結合的原因醫療數據中有90%來自於醫學影像,並且我國醫學影像的數據正以30%的年增長率逐年增長,相比之下,影像科醫生的增長速度和工作效率是不足以應對這樣的增長趨勢,這將給醫生帶來巨大的壓力。
  • 阿里推出全新AI診斷技術 能快速準確地對新冠疑似案例CT影像做出判讀
    打開APP 阿里推出全新AI診斷技術 能快速準確地對新冠疑似案例CT影像做出判讀 快科技 發表於 2020-02-17 14:18:42
  • ...與人工智慧企業積極開展合作開發,優化基於人工智慧的醫學影像...
    Subtle Medical將與人工智慧企業積極開展合作開發,優化基於人工智慧的醫學影像處理技術 工程師4 發表於 2018-05-28 11:54:00 動脈網第一時間獲悉,專注於醫學圖像增強的醫療AI公司
  • 生物醫藥:我國醫療人工智慧發展現狀和趨勢|人工智慧|醫藥|醫療|...
    ②AI不比醫生做得更好,但是比醫生做得更快,可以用來提高效率。③AI不比資深醫生做得更好,但可以通過學習資深醫生、大醫院的經驗,來幫助年資低的醫生和基層醫療機構的醫生提出更準確的診斷和治療方案。未來,人工智慧將成為建立新型醫療服務體系的重要支撐,結合信息化的發展全面構建優質高效的新型醫療服務體系。
  • 2018年醫療人工智慧技術與應用白皮書
    人工智慧在醫療領域中的應用已非常廣泛,包括醫學影像、臨床決策支持、語音識別、藥物挖掘、健康管理、病理學等眾多領域。本白皮書梳理和研究國際、國內醫療人工智慧的發展狀況,總結醫療人工智慧行業及基礎設施領域國內外的技術發展特點和趨勢,分析我國醫療人工智慧產業面臨的政策環境,為政府及產業界決策提供參考。
  • AI+醫療系列報導(六):翼展智慧影像,向醫療頭部企業進軍
    醫學影像極具網際網路基因,在人工智慧提升醫療能力的過程中,將會是最快推進的部分。翼展科技正是醫學影像人工智慧的實踐者與領軍者。翼展科技2009年成立,作為中國醫療行業標準(數字影像連通標準)的起草單位,參與起草了「醫用診斷X射線影像設備連通性」標準。翼展不僅在醫療行業擁有152項軟體的著作權,同時也是GE醫療在陝西地區的總代理,擁有深厚的渠道基礎。
  • 人工智慧落地影像識別,政策資本雙雙入局
    其中,影像識別作為輔助診斷的一個細分領域,將人工智慧技術應用於醫學影像診斷中,是在醫療領域中人工智慧應用最為廣泛的場景。人工智慧落地影像識別影像診療的概念原起源於腫瘤學領域,之後其外延才擴大到整個醫學影像領域,理解醫學影像、提取其中具有診斷和治療決策價值的關鍵信息,是診療過程中非常重要的環節。
  • 醫學成像技術(醫學影像)詳細介紹
    醫學成像學可以作為一種醫療輔助手段用於診斷和治療,也可以作為一種科研手段用於生命科學的研究中。產科超聲檢查在妊娠時的產前診斷廣泛使用。超聲頻率的選擇是對影像的空間解析度和患者探查深度的折中。典型的診斷超聲掃描操作採用的頻率範圍為2至13兆赫。雖然物理學上使用的名詞「超聲」用於指所有頻率在人耳聽閾上限(20,000赫茲)以上,但在醫學成像學中通常指頻帶比其高百倍以上的聲波。
  • FOCUS 100醫療產業創新領域系列報告——影像FFR行業創新報告
    具有無創特點的影像FFR產品剛好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發布的關於科亞醫療的「冠脈血流儲備分數計算軟體」的評價是該產品採用無創技術,可以減少不必要的冠脈造影檢查,避免不必要的介入手術,能夠降低費用,緩解患者痛苦,並可用於早期診斷,具有顯著的經濟社會效益。
  • 生物醫藥:我國醫療人工智慧發展現狀和趨勢
    ②AI不比醫生做得更好,但是比醫生做得更快,可以用來提高效率。③AI不比資深醫生做得更好,但可以通過學習資深醫生、大醫院的經驗,來幫助年資低的醫生和基層醫療機構的醫生提出更準確的診斷和治療方案。未來,人工智慧將成為建立新型醫療服務體系的重要支撐,結合信息化的發展全面構建優質高效的新型醫療服務體系。
  • 首屆北京醫學影像診斷及新技術應用高峰論壇在京召開
    11月28日,第一屆「北京醫學影像診斷及新技術應用高峰論壇——精準醫學影像先行」在京隆重舉辦。本次論壇主題聚焦於:腫瘤影像診斷及醫學影像新技術應用。原中華醫學會核醫學分會主任委員、全軍核醫學會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核醫學醫師分會會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核醫學科主任田嘉禾教授表示,「醫學影像技術在現代醫療行業中的應用不斷擴大、地位不斷提高,成為現在臨床醫學檢測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 2018人工智慧醫療盤點:科研突破 巨頭髮力 產業聯合 資本依舊
    本輪資金將用於加速IDx的AI產品落地,推進商業化進程;部分資金將開發新的AI系統。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授權了其第一個基於人工智慧的診斷系統,使其成功商業化,該系統可以為患者提供篩查結果而無需臨床醫生的解釋。
  • 全球醫學影像專利分析報告,GPS三巨頭的中場戰事
    據統計,目前醫療數據中超過90%來自醫學影像,醫學影像數據已經成為醫生診斷必不可少的「證據」之一。其中包括X射線、CT、MRI、PET、超聲成像、病理圖像等常見影像。近年來,隨著AI技術的高速發展,人工智慧技術在放射影像中的輔助診斷功能越來越豐富。
  • 人工智慧在醫學成像中的應用簡介
    醫學成像:醫學成像是指為了診斷、醫療狀況或監測某一部位而對人體進行觀察的不同類型的技術。不同類型的醫學成像有CT掃描、X射線、MRI等。醫學影像對於醫院中各種類型的嚴重疾病的診斷和監控至關重要。醫學成像是對人體各個部位和組織的成像。
  • 科學網—分子影像:精準醫療「加速器」
    陳琳攝 ■本報記者 李晨 通訊員 王菁 「分子影像學已發展成為精準醫療的重要手段。」在近日舉行的第十五屆杭州國際分子影像研討會上,大會主席、浙江大學醫學中心副主任田梅教授告訴《中國科學報》,這是他們堅持十五年舉辦這一研討會的主要原因,即希望建立一個推動分子影像手段實現精準醫療的國際學術交流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