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彈突防能力的反戰和反導系統的發展,就像是「矛」與「盾」之間的關係一樣。由於戰場上存在很多不確定因素,任何反導系統都無法百分百攔截飛彈,任何飛彈也都存在被攔截的機率,只是攔截成功率的大小不同而已。例如一些原始飛彈的攔截成功率可能高達70%,而一些高性能飛彈被攔截的機率可能只有10%,這種攔截概率較低的飛彈,就已經具備了突破全球所有的現役防空系統的能力。
飛行速度並不是影響飛彈攔截率的唯一因素,飛彈的變軌能力,飛彈的分導能力也都會影響到飛彈的攔截成功率。飛彈突防速度達到10馬赫之後,反導系統攔截飛彈的成功率會比較低。不過飛行速度達到10馬赫的飛彈並非一定無法攔截,在中段反導技術出現之後,即使是飛行速度超過10馬赫的洲際飛彈,也有攔截成功的試驗案例。當然如果飛彈的飛行速度超過10馬赫,同時擁有較強的變軌能力和分導能力,那麼反導系統攔截的成功率將會大大降低。
在飛彈不斷發展進步的同時,反導系統的攔截能力也在不斷的提升,很多人只看到了飛彈的進步,卻沒有看到反導系統的進步。現代反導系統攔截飛彈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在飛彈末端突防的時候,進行末端反導攔截。一種是在飛彈中段飛行的時候,進行中段反導攔截。現代飛彈按照射程的不同,可以分為近程飛彈、中程飛彈、遠程飛彈、洲際飛彈,射程越遠的飛彈,飛行的速度越快,攔截的難度也越高。
以洲際飛彈為例,洲際飛彈的射程在8000千米以上,末端突防速度能夠超過20馬赫,中段飛行速度也不低於10馬赫。因為洲際飛彈的速度快,末端變軌能力強,在以往的時候,洲際飛彈號稱是「無法攔截」的飛彈。然而在近幾年,很多反導系統都宣稱擁有攔截洲際飛彈的能力,一些反導系統更是通過公開試驗的方式,證明了洲際飛彈並非是「無法攔截」的飛彈。
例如俄羅斯的S500防空系統,就號稱能夠攔截速度接近20馬赫的「隕石」。假如S500防空系統攔截「隕石」的宣傳屬實,那麼S500防空系統肯定也具備末端攔截洲際飛彈的能力。在2017年5月美國曾經進行了一次陸基中段反導試驗,這次中段反導試驗中反導飛彈攔截的對象就是一枚洲際飛彈。因為洲際飛彈的飛行速度普遍超過10馬赫,這次試驗的成功也說明飛行速度超過10馬赫的飛彈並非是無法攔截,只是攔截的難度比較大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