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話題
創造一個「無車化」的未來,荷蘭無疑是最激進的。在這個國家的首都阿姆斯特丹,已經只有 19% 的市民每天使用汽車,大約 2/3 的人騎自行車出行,但還是不夠。
阿姆斯特丹上周宣布了一系列新措施,通過在至少 10 條中心街道上設置單行道系統、路障和改變路寬,讓駕車者必須繞道而行。 大部分街道仍然可以用來送貨、上車和下車,但不包括那些貫穿城市的好路線。早在 2018 年,阿姆斯特丹就切斷了貫穿市中心的主要東西向車道,並打算在 2025 年之前,將整個城市的停車位減少到 1 萬個,並提高停車費,停車場將被重新規劃成花叢、長椅和兒童滑梯。而在荷蘭的另一個城市烏德勒支,世界上最大的自行車停車場在今年 9 月開放。
但現在。不只荷蘭在這麼做。無車化運動正在歐洲贏得越來越多的認同,也開始引發更多爭議。
另一座自行車城市哥本哈根要關閉市政廣場和中央車站附近兩條主幹道,取而代之的是大片綠化和公園。這份規劃的起草者是自行車和步行的推崇者、重要的規劃師揚·蓋爾。
柏林宣布從10 月開始將一些重要的中心街道列為行人專用區,禁止汽車進入主幹道。但這項計劃被認為對德國盛行的汽車文化影響「微不足道」。
在西班牙的馬德裡,市中心的指定區域在去年 11 月底被列為「低排放區」,禁止大部分汽車進入。不過今年 7 月,馬德裡宣布暫停這項限令,使馬德裡成為第一個改變車輛禁行政策的歐洲主要城市,並引發了街頭抗議。
推行「無車化」的理由,近年來更多和環保相關。
這些城市通常都有較明確的減少碳排放的目標,因此會在限制轎車通行的同時,鼓勵使用公共運輸,或改用新能源出行方式。德國已經在一些城市實行免費公交——雖然這麼做在美國的丹佛被證明只會讓更多人出行、並未減少車流;阿姆斯特丹計劃到 2030 年禁止所有汽油和柴油動力汽車進入該市。許多城市開徵擁堵費,但同樣對減少車流量並不總是有效,擁堵費的數額也存在爭議。
「無車化」運動的其它支持理由,包括城市空間的使用權、和安全問題。
這可以追溯到荷蘭 1970 年代大規模的反汽車運動。1972 年一位記者 6 歲的女兒在騎自行車上學時被汽車撞擊身亡,他撰寫了社論,並呼籲成立一個名為「停止幼兒殺戮」(Stop the Child Killing) 的組織。
類似的活動在 1950、1960 年代的美國也不少見。婦女們舉著標識牌在街道、十字路口設置警戒線,要求為兒童提供更安全的街道。不過當時婦女的駕車人數很少,十多年後,美國的私家車才真正開始流行——這被認為是平等的體現。
某種程度上人們都能理解環境問題和道路使用權的問題,但也許有另一些問題同樣緊要迫切。
今年 7 月在倫敦東陶爾哈姆萊茨區實行的「宜居街道」實驗本來打算將兩條主幹道關閉十天——但最終實驗只持續了 8 小時就被迫中止。司機們表達了不滿和抗議,特別是計程車司機。貨車司機也因此耽誤了送貨,商店的經營因此受到影響。在倫敦的其他地方,牛津街的步行街的計劃也被暫緩,一個居民組織反對關閉攝政公園大門、禁止車輛進出的提議。
在美國,加州於 2015 年制定了讓自行車出行數量增加三倍的目標。灣區多個城市都在嘗試擴寬行人和非機動車的活動空間。但在地方交通局進行得並不順利,他們認為執行成本過高,也有人指出州不應過度幹預地方的行政決策。
Better Living
美國,加州——加州推出第一條全州覆蓋的心理健康專線。在世界心理健康日(10月10日)來臨之際,州政府開通了這項免費的服務,熱線電話為 1-855-845-7415 ,可以提供非緊急情感支持和轉接。目前這並不是全天候的,該項目的目標是在年底前成為一條 24 小時的專線服務。現任州長加文·紐瑟姆為運行該項目的機構撥款 1080 萬美金,促成了此專線的開通。
英國,諾維奇——高密度且低能耗的社會住房項目獲英國史特靈獎。由倫敦的建築工作室 Mikhail Riches 設計的戈德史密斯街,位於諾維奇市中心附近,由四個聯排建築組成,一共 45 棟房屋以及 60 間公寓,集中在不到一公頃的土地上。每間房屋都朝南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陽能;低樓層以及 15 度傾斜的屋頂,保證了互相之間不會造成遮擋。「低能耗」則意味著能做到整體耗能低於平均水平 70% 。建築之間有一條貫穿社區的開放式小巷,兼做公共花園和兒童遊樂區。儘管外觀沒有多麼得令人印象深刻,極為慎重和人性化的思考體現在大量的細節之中, 2019 年史特靈獎的評審團將其稱之為「謙虛的傑作」,也與去年的獲獎者,耗資 13 億英鎊的彭博總部形成鮮明對比。
來源於 Mikhail Riches
法國,巴黎——羅浮宮建立巨型儲藏空間。受到塞納河水位不斷上升的影響,這個位於河濱的美術館離洪水的威脅越來越近。在 2016 和 2018 年分別因嚴重的洪災,而不得不緊急撤離藏品之後,羅浮宮宣布,將在距離巴黎 200 公裡的地方,開設一個專門的藝術品保護中心。在接下來的四年時間裡,大約 25 萬件作品會被轉移到這個新的空間。官方還表示,如果有需求,還有空間可以接收來自他國的,需要「避難」的藝術品。
紐西蘭——大型超市連鎖為自閉症患者提供「安靜的一小時」。經過長達一年的試點,紐西蘭最大的超市之一 Countdown 將開始在它的 180 家店中,為一些有特殊需求或購物偏好的顧客,設置一個特殊的購物時段。在每周三下午的兩點半至三點半,超市的燈光會被減弱,廣播關停,機器結帳的聲音也會減小,手推車和貨物整理上架的活動都會保持在最低限度。通過最小化一些幹擾因素,超市希望能為患有自閉症或在公共場合容易感到焦慮的顧客提供更舒適的環境,從反饋看來,一些上了年紀的顧客也對此非常歡迎。
爭議
美國,加州——大規模停電將成為新常態。過去兩年,加州連續經歷了歷史上傷亡最為慘重的兩場大火。在一個新的火災隱患季來臨之際,州內最主要的能源公司宣布了停電的計劃。本周三 (9日)開始, PG&E (太平洋瓦電)率先切斷了超過 2 萬戶的電源供應,接下來,波及範圍將逐漸擴大至 80 萬戶家庭以及企業,覆蓋全州大半。在此前的火災之後,調查人員就指出一些電線的脫落和老化是起火原因之一;一些觀點也認為氣候變化讓火災變得更加難以抑制。在無法及時完成設施全面更新的情況下,階段性的斷電是預防另一場災難的無奈之舉。但也是下下之策,因為斷電會帶來大量的不便,以及潛在的治安威脅。
德國,柏林——德國內政部長警告歐洲可能面臨比 2015 年更為龐大的難民潮。德國內政部長澤霍費爾說,歐盟成員國在應對難民問題上必須更團結,否則歐洲將面臨類似 2015 年、甚至規模更大的難民潮。日前,澤霍費爾訪問了土耳其和希臘,尋求與這兩國圍繞難民議題展開更加順暢的合作。「我們必須更多地幫助歐盟夥伴國對歐盟外部邊境進行管控。」他指出,這些國家已經處於「孤軍奮戰」狀態太長時間了。
俄羅斯,莫斯科——俄羅斯總統普京籤署法令為公務員加薪。克裡姆林宮新聞秘書佩斯科夫當天表示,俄總統、總理、調查委員會主席、總檢察長等國家公職人員的薪資自 10 月起都將有所上調,「這是計劃內的漲工資」。普京籤署的總統令顯示,這筆資金將由俄羅斯政府負責確保提供。自從 2019 年 10 月 1 日起,俄政府支付給總統和總理的薪資將增加 4.3%;在另一份總統令中,俄羅斯調查委員會主席亞歷山大·貝斯特裡金(Alexander Bastrykin)、俄羅斯總檢察長尤裡·柴卡(Yuri Chaika)等人的薪水也同幅度上漲了 4.3%。
印度尼西亞,馬魯古省——強地震發生兩周後,仍有超過 13 萬人滯留在避難所。9 月 26 日,馬魯古省發生 6.5 級強震,奪走 37 人性命,包括多名孩童。至少有一名死者是被地震引發的山體滑坡活埋,另有數十人受傷,逾 6000 所房屋被毀。主震過後還發生了上千次餘震,令許多倉惶跑到屋外避難的人遲遲不敢回家。馬魯古省政府宣布該省進入緊急狀態直至本周三,目前仍有近 13.5 萬人棲身在臨時避難所和帳篷內。更糟糕的是社交平臺充斥著謠言和假信息,說另一次強震即將降臨,而且還會引發海嘯。WhatsApp 上流傳的一條信息稱:「信不信由你,但我和一名親戚通話得知(馬魯古省府)安汶再過幾天就要沉沒。」
日本,靜岡——少子化使得女童成為祭祀活動中的重要角色。少子化趨勢加劇,2019 年日本新出生人口或將低於 90 萬。根據日本相關部門數據,2019 年 1 - 7 月的出生人數同比減少 5.9%,減幅創 30 年來紀錄。有「日本三奇祭」之一美譽、擁有 300 年以上歷史的「島田大祭」將於 10 月 12 日至 14 日舉行。今年,大名行列(地域領主因公帶領隨行人員外出時的隊列)的「領主(日文為:御殿様)」,將時隔 111 年由女童擔任。據悉,這是史上第 3 名由女童擔任的領主,由於地區適齡男童減少,因此脫穎而出。
日本,下關港——捕鯨船一共捕獲 1430 噸鯨魚。今年 7 月,日本時隔 31 年重啟商業捕鯨。據共同社報導,商業捕鯨中負責近海作業的捕鯨母船「日新丸」10 月 4 日返回山口縣下關市的下關港,「日新丸」和兩艘捕鯨船組成的船隊出海 3 個月捕獲了 187 頭布氏鯨、25 頭塞鯨和 11 頭小鬚鯨,總計 223 頭,總計約 1430 噸鯨肉。
一些地方也許值得拜訪
捷克,布拉格——捷克第一高樓,像一坐沉船。從視覺上看,這坐腐鏽的艦船將方正的白色建築包裹了起來。這棟叫做 Top Tower 的建築建成後,預計會以 135 米的高度,成為該國的第一高樓。從一開始,這個設計就備受關注和爭議,其外形意在警醒人們氣候變化的影響——想像一個這樣的未來,在海平面上升和風暴的大災難中,船隻與樓房相撞。它的設計者之一是捷克雕塑家 David ern ,他本人一直以頗具挑釁意味的作品而聞名,其中最具爭議的「 Entropa 」是一個高 16 米的模型,用地圖的方式放大了對於歐盟各國的刻板印象——比如代表法國的那塊上寫著「罷工!」由於布拉格城內的保護條例,高層建築被完全禁止,這棟樓將會位於城市的郊區,從市中心的大部分地區都看不到它,因而不會破壞古老的天際線。
題圖來自 Alejandro Lopezon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