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司機聊汽車知識#
問題:
旅行車為何不被認可?名詞解釋:
1、Wagon是旅行車的英文,釋義為包括馬車或者車廂;而且是運貨馬車的定義,對汽車而言當然也是偏向載貨車型。所以準確的定義應當是「轎卡」,是區別於非承載式車身皮卡的微型載貨車。
2、Stationwagon的釋義為旅行車,不過準確的釋義應當是「客貨兩用車」,熱門車型中的麵包車和輕客到更貼合這個標準;不過用戶總是期望車輛有更豐富的功能,所以只有兩項功能的旅行車是很難熱門的。
01兩大問題
命名不論將「SW」稱之為旅行車還是客貨兩用車,對於消費者的心理暗示都是不理想的。比如旅行車基本限定的了功能,作為消費者對此類車型的認知,應當是「適合旅行而不適合代步」;在第一印象形成之後,對於車輛深入了解的欲望也會降低,那麼連關注度都沒有車輛怎麼會不冷門呢?
定義為客貨兩用車同樣不理想,因為凡帶有載貨功能的車型,普通被視為低端、廉價或粗糙,皮卡都是經過了很多年的升級才逐漸開始扭轉車型的印象。所以不論叫做什麼,旅行車都會先的「不接地氣」或者「太接地氣」。
車型特點旅行車是以轎車車身為基礎,將後備箱高度升高至與車頂齊平,同時將後備箱與後排座椅連通;這種設計可以讓旅行車有更大的擴展載貨空間,但同時也讓車型看起來有些另類。
三廂轎車是歐美亞三大汽車工業發達的區域中,最熱門的車型之一;被認可的原因無非是造型與古代的轎子或歐系的載客馬車設計類似,普通審美標準是由文化來傳承的,工業時代仍舊會有延續。那麼這種造型比較奇特的轎車就顯得過於另類了,這就像是加長的兩廂轎車。
02功能缺點
旅行車其實是SUV車型的原型車,這種車型的釋義為sportutilityvehicle-運動型多用途汽車,第一臺SUV是「Cherokee-切諾基」。而在此之前銷售的是威利斯的旅行車Wagonstation,但是這臺車在北美的熱度並不理想。
原因在於旅行車的「人設」還是客貨兩用,想要打入城市汽車用戶市場是有些障礙的;早期風靡旅行車的歐美都基本以農場為主,只是後期的農場主更偏向皮卡。那麼想要讓旅行車獲得普遍認可,需要做的就是增加更有吸引力的設計,同時讓車輛具備更多的功能。
升級點1:保留旅行車的空間結構但提升車身高度,將車型打造為越野車的外觀特徵;這種高大威猛的車型不論在歐美亞都是很有吸引力的,比如美國的JEEP和英國的路虎,曾經都是風靡一時。
至於只風靡的短期是因為越野車的非承載獨立底盤太重,笨重的車身會增加耗油量;所以SUV棄用了這種結構,而是改為由車架承載的車身結構,也就是今天風靡全球的承載式車身。至此SUV車型做到了空間和審美的均衡,其次還有另一優勢。
升級點2:提升車輛的離地間隙,保證車輛有更大的縱向通過角;說白了就是讓車輛有些越野能力。雖然SUV的越野極限遠低于越野車(ORV),但是相比離地間隙很小的轎車,以及轎車改型的旅行車而言還是有優勢的。
那麼在SUV有更大空間,同時看起來更有氣質,重點是還有些越野能力的前提下,為什麼還要選擇客貨兩用的旅行車呢?——功能越豐富的汽車,銷量就會越理想,旅行車限定了功能則必然失敗。
03發掘優點
如果說旅行車毫無優點也是不客觀的,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汽車也不例外。但是旅行車的優點很有局限性,只有滿足以下兩點的用戶才能接受。
偏愛車型設計需要降低油耗每種設計都有其高度垂直的用戶人群,區別只是體量大小而已;體量小的就叫做非主流,但審美是要能滿足個人的需求即可,大眾審美標準與個人標準相悖,也沒有必要去妥協。
重點:眾所周知歐洲是全球唯一流行旅行車的區域,這是為什麼呢?其實初期也不是消費市場追捧這種車型,而是車型的特點符合用戶需求。比如以轎車為基礎則車身很窄,在歐洲狹窄的街道中穿行會更便利;同時轎車的使用的鋼材用量仍舊低於SUV,整備質量多多少少有些優勢,油耗總還是會低一些的。
歐洲汽車用戶這麼在意油耗嗎?答案是真的很在意,因為歐洲在二戰後經歷過石油危機和經濟危機,部分國家比如捷克經歷了天鵝絨革命;英國在戰後也已經不再是「日不落」。至於人均GDP看似是挺高,但是消費標準也是非常高的,所以用車成本是必選考慮的問題。
其次曾經的東西法蘭克(德法)都有非常嚴格的CO2排放要求,車輛油耗越高在CO2排放量越高,而用戶每年都要以此為基礎科徵排放稅;也就是國內車窗稅的概念,但是費用標準是可以超出十幾到幾十倍的。
所以歐洲才會流行小排量的兩廂車,標準高一些就是三廂旅行車,但是預算充足的還是會選擇三廂轎車、SUV、ORV或者皮卡。比如勞斯萊斯、賓利、路虎捷豹,以及義大利的諸多豪華品牌,這些車的主力車型是什麼呢?
然而其他區域的用戶基於低很多的用車成本,選擇的車型也都偏向非旅行車;只有像資源匱乏的日本才會推廣Kcar這種品質極低的車型,與旅行車相同,都是無奈的產物而已。
編輯:天和Auto-汽車科學島
天和MCN授權發布
歡迎轉發留言討論
易車號作者提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