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欺凌」——從5個維度解析歐洲中世紀婦女的生存狀況

2020-12-07 火焱文史

婦女之中有戰士有畫家,也有詩人。 ——馬克·吐溫

正如馬克吐溫所講,女人,作為這個世界上獨特而又不可或缺的群體,一直在社會中扮演著各種各樣的重要角色。

女人孕育了生命,並將人生大部分的時間都投入到了撫養子嗣的重任中,不可謂不偉大。

時至今日,由於人類對自我認知的提升,女人們也成為了社會生活中的頂梁柱,同男人一樣,她們得到了應有的尊重和愛戴。

但是,要知道,在中世紀近1000年的塵封歲月裡,女人們的日子卻遠遠無法和今天相比,她們甚至無法擁有獨立的自我意識。

那麼,女人們究竟是如何渡過這段悠悠歲月的?她們又是如何為自己的命運而掙扎的?

本期內容或許有你想要的答案。

首先,要回答上述兩個問題,我們得先明確下歐洲中世紀的時間劃分,如下圖所示。

第一階段是中世紀早期,歐洲文明在這一時期主要還是受到了羅馬以及希臘文化的影響,在社會結構中,女性充當了家庭主要勞動力和繁衍工具,地位低下。

在第二階段中,由於宗教的限制,女性的權利狀況並沒有得到好轉,反而愈加被妖魔化,成為了一切疾病的「根源」,淪為社會權勢的附屬品和災禍的「替罪羊」。

但到了第三階段,也就是文藝復興早期,由於「聖母瑪利亞崇拜」的日益流行,以及宮廷愛情和騎士精神概念的發展,婦女權利在中世紀晚期達到了頂峰。

下面,我們將從「態度」,「權利」,「地位」,「貢獻」以及「角色」5個維度,來解析上述3個階段中,女人們所發生的切實變化和真實狀況。

態度

首先,世俗觀念對女人態度的首次轉變源於宗教上流行的「聖母瑪利亞崇拜」。但這一過程其實也經歷了非常坎坷的路程。

早在公元431年,教會就在第三次全體會議上宣布女人「瑪麗」為上帝之母。

這是繼聖經裡「夏娃」導致人類從伊甸園恩典中墮落後,女性形象首次得到了正面認可。

然而,事出反常必有妖。宗教官員並非只是為了同情女性而做出的這個決定——他們巧妙地運用了二分法,一方面承認「夏娃」導致了人類靈魂的墮落,另一方面又認為聖母瑪利亞的兒子「耶穌」已經贖回了這種墮落,是全人類的大救星。

所以,教會實際上只是想借用聖母「瑪麗」的故事,來光輝耶穌的事跡而已,早期婦女的地位並沒有發生任何改變,她們既是邪惡的誘惑者,也是童貞女神,只不過這兩種說法在宗教官員的口中都成了歌頌上帝的法寶。

在這一時期,大多數地區在法律上承認女性是男性的伴侶、助手,卻沒有給予女性應有的社會地位,女人完全淪為了教會布道的背景和服務男性的工具。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了文藝復興早期——隨著世俗觀念逐漸向「人類」本身轉變,女性才有了自己最基本的生存權利,並經常出現在藝術家和文學家的作品中。

權利

在整個中世紀,下層婦女主要以麵包師、釀酒師、擠奶女工、酒吧女工、工匠、織布工,或者佃農為職業。

封建制度規定土地只屬於上帝,是上帝把它租給了佃戶,而且他幾乎控制著農奴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婚喪嫁娶——通常,教會會代表上帝決定一個女孩該嫁給誰,而不是女孩的父母或她自己。(因為農奴的女兒被認為是上帝的財產,就像她的父親和母親一樣)

女孩結婚後,她的丈夫實際控制了她的全部利益,並對她的行為負責。因此,在中世紀早期的法律事務中,有關女人的字眼很被難到,基本上都是男人們在打官司。

這也就造成了一種現象,即「如果一個女人犯罪了,那麼連同他的男人也會被判刑。」

而且,當時絕大多數農婦在生活和死亡時是完全沒有記錄的,所以底層婦女的生活可謂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究其原因,還是源於中世紀社會嚴格的等級制度,導致很少有人能夠超越自己出生時的地位。

再加上中世紀早期沒有中產階級這個概念,所以一個女人要想在沒有結婚的情況下改善自己的處境,唯一的希望就是進入修道院。

但正如一些學者所說,大多數女性選擇這條路線是為了接受教育來改變命運,但如果真的走向了這條路,那麼她們肯定會後悔。

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在中世紀早期,修女們是通過記憶而不是書本知識來學習禱告的,就連西班牙最著名的女牧師恩德(公元10世紀),也很可能是個文盲。

而且這個時期就算是貴族婦女,也依然沒有受教育的權利。她們中的絕大部分人是通過《時禱書》(《book of hours》)來學習宗教知識的。

《book of hours》

時禱書是中世紀基督教徒的祈禱書。每一本時禱書的手稿都非常獨特,但是大多數都包含相似的文本,禱告和詩篇集合,而且通常會帶有精美的裝飾,甚至有些替富有顧客製作的時禱書還能用「豪華」兩個字來形容。

地位

在中世紀第三階段,也就是公元1300-1500年,商貿的發展為女人們提供了更多轉變的機會。

在此期間,西班牙和法國相繼出現中產階級,因為商人已經積累了足夠多的財富,能夠在政治事務中發揮關鍵作用。

同時,中世紀的公會也受到了來自中產階級崛起的衝擊,廣大勞動婦女終於有了出頭之日——新資產階級的婦女可以在一個特定的行業中與丈夫和父親一起工作,並且可以在後兩者死後接替男性擔任行業的領導人。

不過,由於婦女作為」廉價勞動力」是封建制度中早已確立的一個概念,婦女被認為是合法的「非實體」,所以可以比男人少發工資,這種制度一直被公會延續了下來。

雖然女性賺的錢還遠不及男人,但是她們在法理上的保障卻愈加明顯——在這一時期,許多婦女的名字已經出現在了正式的法律文件或文獻記載中,這與中世紀早期的情況已經大不相同。(意味著女性地位的提升)

在貴族中,婦女地位的提升也同樣明顯。

女人們不再必須像以前那樣,接受父輩們安排的婚姻——只要她們手中握有自己的土地,就可以為自己挑選如意郎君,有些時候甚至可以讓男方甘願「入贅」來追隨女性。(可以參考《權力的遊戲》中,小指頭投靠鷹巢城的例子)

貢獻

在中世紀第二階段,也就是公元1000-1300年這段時間,隨著人們對聖母瑪利亞的崇拜愈加強烈,貴族婦女得到了更多的權利,有些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流行文化對女性的看法。

Eleanor of Aquitaine

例如,這個時代最有權勢的兩個女人——阿奎坦的埃莉諾(Eleanor of Aquitaine,公元1122-1204年)和她的女兒,香檳伯爵夫人瑪麗(公元1145-1198年),就利用宮廷愛情以及騎士精神,提升了婦女的地位。

埃莉諾是中世紀最有權勢的政治人物之一,從公元1137年一直到公元1152年,她一直都是法國路易七世(公元1137-1180年)的妻子,但由於天性爛漫,深愛埃莉諾的路易七世始終無法得到她的芳心。

後來,埃莉諾遇到了年輕英俊的諾曼第公爵亨利二世,在一番困苦的尋愛之旅後,他們終於得到了主教的認可。

於是在公元1154年,她與亨利二世順利完婚,成為了英格蘭的王后。後來,埃莉諾和她的女性追隨者們一起參加了第二次十字軍東徵,而且一路上贊助了不少藝術家,成為浪漫主義文學的重要贊助人。

例如,中世紀最偉大的作家之一特洛伊就是埃莉諾和女兒贊助的,他的亞瑟王傳奇使宮廷愛情和騎士精神的概念得到了普及。

這也造成了一種現象:以前,女人是男人或其子嗣的財產,但在12世紀浪漫主義詩歌的傳播下,貴族們普遍接受了一種紳士而優雅的騎士精神,從而扭轉了之前的局面。

正如學者諾曼·坎託所觀察到的,這些作品對中世紀歐洲的貴族階層產生了戲劇性的影響:

浪漫主義詩人倡導尊重女性的紳士行為,增強了女性的尊嚴,使她成為一個具有獨特價值的人。

Eleanor of Aquitaine

當然,埃莉諾和女兒的貢獻遠不至此,她們還攜手發明了「愛情法庭」這個理念。

據史料記載,愛情法庭是專門為了討論有關浪漫愛情和男女關係問題而召開的。在討論和辯解的過程中,人們會對「浪漫愛情是否可以存在於婚姻中,哪個更糟」以及"失去一個愛人是否會不忠」等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

凱特琳·徒利

然而,無論是浪漫文學作品還是「愛情法庭」,它們都與中世紀的經濟社會風氣相結合,賦予了上層和中產階級婦女更多的尊重和平等——婦女在丈夫死後或被召去參戰時,總是有責任接管他的財務事務,這種做法在中世紀後期很普遍。(可以參考《權力的遊戲》中,凱特琳·徒利在丈夫史塔剋死後接管了家族事務。)

社會角色

縱觀中世紀的三個階段,其實女性的社會角色也悄然發生了變化。

從一開始的社會底層勞動力,到最後的中產階級掌門人,女性正經歷著一個非凡的過渡時期。

人們不再以生育機器和低端勞動力來對待婦女,取而代之的是一種相對尊重和平等的態度。

例如,修女們早在公元10世紀左右就開始照搬手稿,到了公元1274年就有了女抄寫員,而且在公元14世紀,參與書籍製作的婦女也越來越多,女性得到教育的機會正在增加。

Beguines

還有一個更好的例子也說明了這一點:

始於13世紀法國的貝居安修會( Beguines),就依靠其尊重和平等的核心理念,很快獲得了大量的追隨者。

貝居安人都是虔誠的婦女,她們生活在貧困但秩序良好的社區中,她們不是正式的修女,因此可以隨時離開這個團體。

這些婦女通過生產商品和提供服務來照顧彼此和周圍的社區,藉此避開公會的限制,可以按照自己的價值觀生活,這在中世紀早期是根本無法想像的事情。

結論

其實,從上述5個維度中,我們不難看出婦女的力量從中世紀早期到晚期經歷了巨大的轉變——從最初父權制制度下的完全附屬品,轉變為可以擁有相對話語權的知識分子,女人們通過自身的不懈反抗以及勤勞,為自己贏得了一片天空。儘管時代依然存在著局限性,但是作為一個曾被視為「商品」和附屬品的階層來說,這種轉變無疑是成功的。

相關焦點

  • 「就這麼丁點兒人」——詳解歐洲中世紀的人口狀況
    不得不說,中世紀人口狀況對於歷史學家而言,始終是個比較頭疼的問題。一方面,中世紀缺乏長期有效的人口統計,那些便於預測人口數量的「人頭稅」也經常因下層階級的反抗而被取消;另一方面,中世紀早期蠻族混戰,加劇了社會的不穩定性。
  • 文化發展與歐洲中世紀文學
    >   2011年05月15日16:50     東北師範大學劉建軍教授主持完成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後期資助項目《文化發展與歐洲中世紀文學》(項目批准號為09FWW003),最終成果為專著《歐洲中世紀文學論稿》,2010年7
  • 七種人生,女性生存狀況的七個維度
    這三個誤區提醒我們:我們所處社會的女權狀況、我們所認知到的女性主義理論,未必具有代表性,也未必正確。  如今,世界各地的女性生存狀況千差萬別。100多年前,女權主義先驅、哲學家波伏瓦所生活的法國巴黎,「良家女性」還不被允許晚上出門。而100多年後,印度社會依然普遍認為女性不該在夜晚獨自出門,非洲某些地區甚至還時興滅絕人性的女性割禮。
  • 歐洲中世紀《女子穿衣指南》
    ——顧城相信每一位女士都無法拒絕精美服飾的誘惑,而每一位男生也都無法拒絕穿著精緻的女人。服飾,作為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的標籤,一直被愛美之人嚮往著、追求著。羅馬時期首先,中世紀早期婦女的服裝受到了希臘和羅馬古典風格的巨大影響。在古羅馬時期,儘管女性的地位不高,但是她們卻承擔了大部分的社會角色,是勞動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 拒絕校園欺凌沒有旁觀者
    成年人自我辨知意識不強,卻有機會頻繁接觸暴力場景,久而久之,其意識裡便會形成自己的錯誤價值觀,當突發狀況發生時,其便用自己的規則意識去解決問題,於是便會上演如同電視節目裡的暴力行為,與此同時,他們卻忽略了法律這一硬性天平。對於有關部門而言,要將上下聯動、部門齊抓共管、學校家庭社會共同關注「三位一體」落到實處,重點抓好校園內欺凌事件的預防和處置。
  • 學問遠在中國亦當求之:中世紀以來歐洲思想變革中的「四書五經」
    一、中世紀末期,西方傳教士為了能夠了解中國文化,更方便在中國傳教,將「四書五經」引入歐洲,卻被近代啟蒙思想家所用,當成瓦解教會思想專制的武器中世紀末期的歐洲,正處在黎明前的黑暗之中,教會和世俗政權勾結,採取高壓的文化政策,試圖穩固已經搖搖欲墜的封建統治。
  • 劉景華:中世紀城市與歐洲文明成型
    一、「中世紀城市」概念和本質「歐洲文明」是一個特有概念。歐洲文明從發生、發展到定型,有一個漫長過程。公元5世紀是其起始年代,5至15世紀是歐洲文明的孕育期,新的文明元素處於胚芽狀態,所有新因素還沒有完成整合過程,歐洲文明尚未成形。
  • 我讀︱李騰:歐洲中世紀研究博學傳統的回歸
    要深入理解坎託洛維奇,不僅要對中世紀的歷史、神學和哲學思想有所把握,還需要注意德國19世紀中期以來的研究傳統。除了為人熟知的蘭克學派外,德國深厚的法學研究傳統也滲透進了歷史研究領域。就19世紀的狀況來說,從英格蘭的梅特蘭到德國的坎託洛維奇,中世紀研究的進路與法學發展息息相關。因此,要理解坎託洛維奇的研究進路,就得從他對注釋法學派的極度關注起步。
  • 歐洲中世紀時期的基督教育
    歐洲中世紀時期是指公元5世紀(公元476年)至公元15世紀中期(公元1453年)中間將近一千年的時間。這段時間內歐洲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政權來統治,各個封建領主軍閥之間混戰不休,戰爭頻繁。再加上天主教對於人們思想的禁錮,導致科技和生產力發生停滯,使得歐洲的文明史發展極為緩慢。在世界史上,這個時間段被描述為充滿了無知、迷信的「黑暗時期」。事實上,在中世紀時期,歐洲的教育體系依舊在發展,只是因為時代的局限性和歷史背景,有著其獨特的特點。
  • 中世紀、歐洲與封建的時間差
    按通常的理解,歐洲的中世紀是封建的時代。但是,這樣一句簡單的話之中,卻包含三個需要解釋的概念——中世紀、歐洲與封建,三者出現的時間點各不相同。公元390年的羅馬帝國,分成東、西兩部分,環繞地中海,其中包含歐洲大陸的一小部分。
  • 郭學明:歐洲中世紀之三——自治城市,自由的保障
    「加洛林時代的商業縮減到非常小的程度」(《中世紀的城市》23頁)從11世紀開始,商業開始復興。這次復興有南北兩個策源地,一個是歐洲南部的威尼斯和南義大利(西西里島被諾曼人從穆斯林手中奪回);一個是歐洲北部的佛蘭德爾海岸(即荷蘭、比利時和法國北部沿海地區)。商業復興是外部刺激即對外貿易發展的結果。工商業城市又開始出現。僅法國就有3600個城市。
  • 歐洲中世紀的千年黑暗與動蕩
    導讀:歐洲中世紀的千年黑暗與動蕩自公元5世紀之公元15世紀的一千年裡,歐洲開始了一段為後世談論頗多的歷史時期,這正是無數文學、影視、遊戲作品所青睞的中世界。古代的歐洲之前經由古希臘和古羅馬兩個帝國的統治後,在4世紀末羅馬分為東西兩個帝國,西羅馬帝國定都舊都羅馬,東羅馬定都君士坦丁堡,期間羅馬經歷了日耳曼人的入侵。歐洲傲視群雄的羅馬帝國敗於當時他們看來的野蠻民族日耳曼人,從此,西羅馬帝國覆滅,歐洲開始進入了黑暗的中世紀。
  • 并日而食,歐洲中世紀「人口饑荒」與同期農業發展方向性的轉變
    引子食物是我們人類生存的頭等大事,從人類歷史不斷的發展軌跡來看,人的生存能力之所以顯著提高,很大程度上在於吃的東西越來越好。伴隨著生產力的提高,人類逐漸的在這個星球上繁衍生息,並不斷發展,雖然如今社會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吃」一字,仍然是人類發展頭等關鍵因素,因此農業生產始終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之一。
  • 布拉格酷刑博物館,體驗歐洲中世紀的愚昧與恐怖
    中世紀刑具布拉格酷刑博物館展出了來自中世紀和歐洲近代早期的近一百件刑具原物或模型。地上的展廳與一般的博物館無異,都是形形色色的刑具,刑具上配有中世紀風格的卡通漫畫,說明了它們的用法,並用八種不同的語言進行詳細的解釋。而真正驚悚的是地牢部分,用蠟像復原了中世紀行刑的現場,如燒死女巫、斬首罪犯、鋼針盔甲等。陰森的地窖裡燈光昏暗,仿佛無數的冤魂縈繞在身邊,令人頭皮發麻。
  • 中世紀歐洲人,窮得只能吃水煮豆子、黑麵包時,中國人在吃啥?
    生存下去永遠是人類的第一目標。從地球開始出現生命開始,物種發發展與繁衍就離不開食物。像中國的唐宋原明時代正是歐洲黑暗的中世紀,那個時候的歐洲人只能吃水煮豆子與黑麵包度日,那文明優於世界的中國人在吃什麼呢?下面就讓我來為大家說清楚,讓大家了解到中國有多美好。
  • 郭學明:歐洲中世紀之一——日耳曼人
    西羅馬帝國公元476年滅亡,可看做是中世紀的始點。終點是什麼時候呢?有人定義在東羅馬帝國也就是拜佔庭帝國滅亡的1453年;也有人把1492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看成新時代的開端。斯塔夫裡阿諾斯的《全球通史》說中世紀是公元500年到公元1500年之間。大體上講,中世紀是從5世紀末到15世紀末長達一千年的歷史。
  • 中世紀時期分為中世紀早期,中世紀中期和中世紀晚期
    中世紀時期分為三個時期:中世紀早期,中世紀中期和中世紀晚期雖然在某些語言中,中世紀是用單數標記的,但很難將時代視為年齡複數以外的任何時代。這部分是因為這段很長一段時間內所包含的眾多主題,部分原因在於時代內的時間順序。
  • 世紀對決25 中世紀上:拜佔庭拱衛歐洲阿拉伯一統中東,大唐造盛世
    6~10世紀,這幾個世紀是古典時代結束、全球中世紀到來的一個時期。在中世紀裡,世界的四大文明板塊發生了分化,有的文明重新崛起了,有的則處於持續的衰弱之中。在歐洲,在這中世紀前半段的幾個世紀裡,此時的羅馬帝國已經崩潰,不過東邊的拜佔庭帝國作為「半個羅馬帝國」在抵過重重內憂外患後艱難的生存了下來,擔綱起了恢復羅馬帝國榮光的重任。而在這幾個世紀裡,拜佔庭帝國也確實是一度重新鑄就了巔峰,收復了不少西羅馬帝國故土,也成為了中世紀裡歐洲最為強大的帝國。
  • 骯髒的中世紀歐洲
    當然最可信的還是第三個版本,高跟鞋是為了防止外出時踩到糞便,很高的跟就不會弄髒襪子和褲腿。為什麼需要專門發明一種走起來很不方便的鞋,來僅僅是為了躲避糞便呢?因為當時糞便實在是太多了,整條馬路上都是糞便和各種腐爛的動物屍體,中世紀的歐洲經濟迅速發展,人口也飛速膨脹,但是卻沒有相應的城市建設和衛生意識。
  • 看歷史學英文——歐洲中世紀基本三元素(不是風、火、水)
    說起歐洲中世紀(the medieval age),在我們心中總是蒙著一層神秘的面紗。那麼到底歐洲中世紀是什麼時候呢?我這有一張自己總結的時間軸。14-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風格畫作-僅供風提到歐洲中世紀的歷史,我們總免不了提到其三個基本元素。